







28歲的許雅涵,是臺灣紡織業第二代,眼見父親訂單一年不如一年,從未打算接班的她,卻因皮膚過敏愛穿顏色偏黃的有機棉,遂自創“許許兒”服飾,讓有機棉也能繽紛設計。
父親協助開發布料,她自行設計,找打版和車縫師傅,從網絡和創意市集起家,熬過初期業績慘淡、忍痛丟過擺攤淋雨發霉的衣服,去年獲選品牌臺北商家。任性讓她往勇直前,也讓父親看見希望。
過敏困擾 自創業
許雅涵看起來就像鄰家大女孩,當同學還是初入社會的菜鳥上班族,她卻在2011年,以有機棉或純棉設計少淑女裝,成立“許許兒”品牌。如今,已有一店一柜位,月營收約60萬元(新臺幣,下同)。
許雅涵說:“我大學念視覺傳播,畢業后先在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推廣閱讀,做了一年多,因為皮膚容易過敏,尤其天氣變化大,常起紅疹。平常我都穿純棉,但純棉大多只有T恤,我想嘗試不同款式,有機棉顏色偏黃白,很容易被人當成睡衣,造成我很大困擾。”
深灰有機棉五分袖,下擺拼接蕾絲,領口蕾絲可拆卸,變化造型。
挑不到喜歡的有機棉款式,許雅涵干脆自己設計。她和紡織貿易出身的父親許志榮商量,父親做蕾絲貿易,訂單一年不如一年,投資女裝賠了幾十萬元收手;女兒說想自創品牌,他多所鼓勵。許雅涵同時找來曾在百貨公司銷售女裝的大學同學張韋雯幫忙,父親幫她找有機棉布料,再自行設計生產。
有了有機棉布料,許雅涵自己設計款式,再找打版師和車縫師傅,她說:“有的廠比較大,訂單多,像我一款才幾十件,不太愿意接,而且他們怕我做一做不行就放棄,所以懶得理。最后找到同學的媽媽,她過去是做訂制服的,工很細,而且她還幫我介紹打版和裁剪師傅。”
有機棉橘色上衣,前端做壓褶設計,前短后長,可修飾身形。
寶藍色長洋裝,圍巾還可當腰帶,一衣二穿。
文創市集 拼曝光
有了衣服,還得銷售,許雅涵找人設網站,并在樂天市場銷售。初期名氣未開,前3個月訂單未破萬元,她心很慌,決定先到西門紅樓、華山文創和簡單市集擺攤,增加曝光率。
許雅涵分析:“臺灣文創的手工感很重,我們一件衣服要一兩千元,比一般棉T貴三四倍,常常一天賣不了幾件,老爸也擔心:‘這樣有用嗎?’”
開業資料 (2011.03,以新臺幣計,下同)
網站架設:10萬元
進貨:35萬元
投資:45萬元
營收資料(2013.05)
營收:60萬元
租金:10萬元
人事:8萬元
進貨:24萬元
凈利:18萬元
“記得剛擺攤時,常碰到下大雨,那時沒經驗,有箱衣服被雨打濕,后來打開整理,發現竟然發霉,只能忍痛整箱丟掉。而且,你別看雅雅瘦弱,因為我不會騎車,所以去工廠看貨、拿貨,都是她。”張韋雯補充說。
許雅涵說:“因為我們的單少,碰到換季趕貨,就容易被壓單,我就會在工廠等,順便幫忙縫袖扣,有時工廠晚上10點要我去拿貨,也要立刻趕過去。”
辛苦半年,業績逐漸好轉,應客人要求,許雅涵開始找店面,“我在中山文創區找了好久,想找距離捷運站不太遠的地方,有天正好經過這間店,前房客在搬家,我就直接跟他要房東電話,才租到這間店。”
南北設點 再沖刺
成功關鍵
以有機棉開發多款不同色系和布料,有別于傳統印象,一件衣服有不同穿法,吸引喜歡天然材質、款式多變的女性。
意 見
1.開發周邊商品:紡織背景的父親,對品牌發展潛力有加分效果。不過,服裝從設計到生產,制程較慢,可以有機棉天然材質,開發圍巾、發飾等服飾配件,讓商品多元化。
2.深耕品牌印象:衣服單一尺寸,搭配不同穿法,是最大特色,應該在網絡或臉譜上培養忠實顧客群,讓顧客不必到實體店,也能在網絡購買。
許雅涵說:“有了店面后,每季款式增為40多款,除了有機棉,也增加純棉等布料,由于也有南部訂單,所以去年7月在高雄‘夢時代’設柜。”
為了讓服飾多變化,許雅涵刻意設計讓一件衣服有不同穿搭,例如洋裝圍巾也可當腰帶,“我的服裝風格偏寬松自由,同一款式如做不同尺寸,除了打版費增加,也會增加管理復雜度,所以店內衣服都采用單一尺寸;不過,可透過暗扣或系帶,凸顯腰身。另外,今年夏天我試著將有機棉結合莫代爾混紡,讓材質更輕、更透氣。”
去年,“許許兒”獲選為“品牌臺北”商家,媒體知名度漸開,目前一店一柜位,加上5處寄售點,每月業績約60萬元。也有百貨公司上門邀約設柜,許雅涵說:“短期內,我還無法大量生產,等我準備好了以后再說。”
許雅涵坦承:“當初沒考慮太多,早知道會這么辛苦,也許就退縮了。但就是經歷過,才懂得珍惜。” (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