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越來越多的食品安全疑慮,普通人更應該要懂得自保,這包括用五官判別問題食品,以及學會看食品包裝上重要信息,進而動手去除其中的危險因子,才能安心享受食物的好滋味。
步驟一:感覺食物
機警察覺不對勁的食物
食品添加化學成分除了改善食物質量外,更重要的是把東西變得好看、放得久、好吃又便宜。因此只要食品色澤特別鮮艷、口感特殊、不容易腐壞,或是特別便宜,就要當心,不但加了許多食品添加劑,甚至已超標使用。
過去看到食物色澤光亮、海產還能活蹦亂跳,就是新鮮;但在食品添加劑充斥的當下,除了用眼看,還得動腦想,尤其看到不合常理的色澤與新鮮度,也要特別小心。其實只要是用天然食材加工,一經烹煮、氧化后,顏色一定變淺,因此上館子若看到端上桌的餃子、面條還是色澤鮮艷,就要注意。
很多廉價的食品,連放添加劑的過程都十分粗糙,很容易過量,因此有時用鼻子就可以聞出濃濃的藥水味。像是海產、貢丸、香腸等需要放防腐劑、保色劑的食品,若聞起來疑似有藥水味,就千萬不要買。而喝湯時,味道出奇地香,也可能放了過多的香料。
若眼鼻都分辨不出來,就只好用“口”來把關了。人的嘴巴其實很敏感,尤其有過敏體質的人,只要吃了稍稍過量的化學添加劑,身體就會分解出唾液來中和。因此若用餐時發現食物有奇異的口感,如蝦仁、丸子、豬血特別脆,或餐后覺得口干舌燥,就要立即回想食物的來源,避免下次再食用。
針對外食族,專家建議,除非在有信譽的餐館用餐,否則少吃糖醋、蜜汁或醬爆等菜肴,因為這些菜肴會大量使用醬料,而色拉醬、甜辣和沙茶醬等,難保有不少人工添加劑。至于烹調方式,選擇清蒸、汆燙為主,食材也越自然越好,以看得到食物原形的菜色為主。
步驟二:看懂標簽
解讀食品中不正常的成分
判斷食物有多少化學添加劑入侵,除了憑感覺,另一個辦法是看標簽。
消費者若發現在熟知的食材(蔬菜、水果、肉、糖、鹽)以外的成分,或標示××劑、××素,以及以化學或英文名列出的物質,就極可能是化學添加劑。
步驟三:聰明處理
烹調過程多一步 去除食品添加劑
由于部分食品添加劑得以在高溫中去除或溶于水,因此可借由處理食材的過程,加個小步驟,聰明降低這些添加劑的傷害,如汆燙法和泡溫水法。
汆燙法是指將食材放入沸水中短時間燙一下,隨即取出,因為對于某些食材,熱水比冷水更能溶出有害物質,能減少加工食品中可能含有的防腐劑、漂白劑、殺菌劑、保色劑等危險物質,亦能去除面類制品可能添加的小蘇打粉、磷酸鹽。
汆燙法亦可降低食物中有害物質殘留,如:氨基甲酸酯類的殺蟲劑會隨著溫度升高加速分解而減少毒性,也可以減少蔬菜類的殺菌劑與農藥殘留;降低肉類所殘留的抗生素、荷爾蒙、多余脂肪(脂肪通常會囤積農藥等有害物質);減少海鮮類所殘留的環境污染物(有機汞、重金屬、抗生素)等。
泡溫水法則是慢慢地將化學品溶出。這對于米面豆制品類食品如面筋、米粉、凍豆腐、豆皮,腌漬類食品如蘿卜干、火腿、榨菜和干貨類等較有效果。
步驟四:試劑測試
只要一試無所遁形
由于添加劑很難從外觀辨別,因此建議消費者,若真的不放心,可以用簡易試劑自行抽樣測試。而常用的有雙氧、亞硫、皂黃、藍吊、紫醛、硝薔和反腐等七大類試劑,使用時只要將欲檢驗的食材切下一小塊或取其浸泡水,點一滴試濟溶液后,觀察顏色變化,若有異則表示有添加劑。(摘自臺灣《今周刊》)(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