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離婚的鄧文迪究竟有沒有分得默多克的10億美元家產呢?這是這段時間全球人的八卦焦點。與此同時,人們也在心里驚嘆鄧文迪的手段,這個來自中國常州的45歲女性,通過人生的關鍵性兩次婚姻,殺進歐美主流社會,成為標桿人物。在對付白種老男人的情場上可謂一戰不敗。這不,與默多克的離婚官司剛打完,已經傳出風聲說她曾背著老默,與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私通多次。鄧文迪為何魅力這樣大?也許是借了“黃熱病”的東風。讓默多克和布萊爾著了迷。
什么叫黃熱病?這可不是說醫學上的傳染病。而是媒體用詞——“黃熱病”被借喻為一種社會現象,泛指西方男性對亞裔文化或亞洲女性的情有獨鐘,特別是許多白人男子對亞裔女性“追逐”與“狂熱”。
根據前不久約會網站AYI.com通過對240萬異性戀用戶在兩個月的互動分析發現,除了亞裔男性,亞裔女性幾乎受到所有族裔男性的青睞,網絡約會時收到最多男性發出的“小紙條”。
而究竟是什么樣的原因讓亞裔和亞洲女性成為許多男性理想中交友擇偶時的首選,而當理想對照現實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今年5月,舊金山獨立影片華裔女導演林立仁帶著她的歷時5年拍攝的獲獎紀錄片《尋找亞洲女性》在公共電視網(PBS)播出,一時間獲得眾多主流英文媒體的報道,該片記錄了一位60歲白人男子和30歲中國女子通過約會網站,相知相戀到跨國結婚、以及面對文化沖突碰撞和磨合的故事。影片不僅打破了對亞裔女性的刻板印象,又一次將“黃熱病”這個話題帶入人們的視野,并掀起一波波熱議。
探尋“黃熱病”
女導演跟拍真實家庭紀錄片
5年前,林立仁認識了史蒂夫,當時在她看來,對方就是一個生活在加州舊金山郊區、對亞裔女性十分著迷的60歲白人老男人。
林立仁通過手中的DV,從她的角度記錄了史蒂夫尋找年輕中國新娘的過程。史蒂夫是舊金山機場的停車場收費員,離過兩次婚,在和來自中國安徽的珊蒂結婚前,他通過專門介紹西方男子和亞洲女性配對的約會網站向眾多女性寫過信求愛。鏡頭前的史蒂夫對理想妻子的追求就像是一場終極幻想,他透過對方傳的照片和電郵曾熱戀上了一位24歲的年輕女子,當對方傷了他的心后,他才認識30歲的珊蒂并交往。
當珊蒂抱著結婚的打算來到加州后,影片記錄了她剛到美國后一個月兩人的親密時刻,以及面臨文化差異,兩人如何通過電腦和Google翻譯來進行交流,盡管兩人在語言上有諸多的障礙。
亞裔癖 不只針對女性
周曉云在洛杉磯出生長大,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就讀時交了一個主修電機的白人男朋友大衛。“一開始,他把他的‘戀亞裔癖’隱藏的很好。”曉云說,他們就像普通情侶一樣,約會、看電影、吃晚飯、參加派對,但幾個月后,曉云發現大衛“變得不一樣”。大衛不但轉了科系,改為主修東亞研究和華語雙學位,而且從不錯過任何一次可以跟她回家的機會——一開始曉云以為大衛是想多認識女朋友的家庭,但后來即使曉云沒空,她發現大衛也會打電話給她父親,約出來一起吃中餐,“我爸英語不好,但又不好意思拒絕邀約。”大衛后來向曉云承認他有嚴重的“亞裔情結”,對所有亞裔特別是華人文化深深著迷,曉云只能跟他分手。
“大衛這件事對我的影響很大,”曉云說,分手后她沒辦法和白人男子交往,“我總會忍不住想:‘他到底是喜歡我,還是喜歡我代表的文化?’”即使對方向她坦白鐘情亞裔,曉云也總忍不住認為自己是“可以被替代的”。
亞洲女性“致命吸引力”的四大誤區
林立仁在拍攝完紀錄片后,總結患上“黃熱病”者對亞洲女性的4個常見的錯誤認知。
第一種認知是“亞洲女性是完美妻子,有著強烈的家庭觀,會照顧男人”。Your Asian Connection交友網站負責人、職業紅娘朱莉亞指出,加入該網站俱樂部的男性會員在尋找女友時仍舊停留在過去對亞洲女人的定義——傳統、體貼丈夫、做飯、收拾屋子。但新一代的亞洲女子可不一樣,許多女性會員受過高等教育,懂得高科技,不少人還離過婚;家庭觀念上也更看得開,愿意和對方一起工作養家,對擇偶比較挑剔,抱著很高的期望。
而第二種認知是“亞洲女性很甜很天真,又順從”。但事實就像紀錄片《尋找亞洲女性》中的30歲女子珊蒂一樣,當她來到美國后和60歲的史蒂夫一起相處后,史蒂夫真實面對的是一個情緒化、喜歡控制和脾氣火爆的中國女人。
第三種是“在亞裔女子眼中,美國男人是通往更好生活的門票”。朱莉亞指出,一些亞洲女子之所以這么認為,是覺得美國是天堂,人人都有錢,但事實并非如此。而越來越多亞洲女子也意識到跟西方人結婚不再能保證更好的經濟狀況。
第四種誤會則是“亞洲女性在性上是瘋狂的,跟亞裔女性上床很容易”。文中指出在采訪中常聽到的是“亞洲女性更性感和狂野”的說法,事實上這是對亞洲女性的極端模式化看法。由于目前將亞裔女子以人口走私方式送至各地賣淫仍是全球最大且獲利最豐的交易之一,使得人們認為“只要付錢,和亞裔女子上床很容易”,助長了這個錯誤認知的發展。
我愛亞女 有錯嗎?
凱文是個在東岸長大的白人,30多歲,常春藤名校畢業,現在住在紐約,他曾有兩段維持多年的感情,一段是跟一位韓裔女子,另一段是白人女性。他的其他女性朋友里至少有3/4是亞裔,也約會過其他族裔。
凱文說:“我記得最早對亞裔女生有印象,是在高中時代。”凱文在上學的公車上,一位隔壁學校的亞裔女生也上了車,“她不是我見過的第一個亞裔女生,但我當時感到世界上所有其他東西都消失了,像是我第一次見證了什么叫大美人。”
后來很多年凱文很抗拒自己“對亞裔女性有偏好”這種想法,還與一個白人女子交往多年。凱文說,大學期間知道他有“黃熱病”的朋友常常拿他開玩笑,讓他無地自容,到后來凱文終于接納了自己的想法。凱文認為,他被亞裔女性所吸引,并不比其他人被性感女人所吸引更有種族主義的味道。
在加州擔任工程師的邁可從小在愛達荷州成長,30多歲的他歷任女友不是白人就是西語裔,但最近他找到了他的“真命天女”——在醫院擔任護士的陳愛琳。邁可一次生病住院,對愛琳認真照顧病患的態度留下印象,側面了解才知道愛琳10多歲時和父母從福建移民來美,一邊努力學英文、一邊幫助家里做餐館生意,不但考上護士執照,更因為她的熱心助人和對工作的熱忱,醫院里從護士同事到病人都很喜歡她。邁可曾把愛琳帶回家鄉,原本擔心從沒與亞裔打過交道的父母會怎么想,“沒想到一頓飯下來,媽媽簡直把愛琳當作女兒看待。”
與愛琳已經在討論婚期的邁可說,從一開始他就不是被愛琳的族裔背景所吸引,“越與她相處,就越感覺到她的溫暖,她只是湊巧是亞裔罷了”。(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