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受到雙重夾擊
底特律當年是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賴斯勒的總部,亦是美國汽車工業發祥地,盛極一時。底特律黃金時代是美國汽車工業稱霸世界的時期。美國第一部汽車、第一條水泥路、第一條高速公路、第一家百貨公司和第一盞紅綠燈皆在底特律出現。
但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汽車工業受到內憂外患的雙重打擊,直接重創底特律。內憂的因素是美國汽車質量退步,故障率高又耗油,而上世紀70年代的全球化能源危機更使美國汽車難以和省油而又廉價的日本車對抗。同時,底特律和密歇根州一帶的汽車工人在強有力的汽車工會撐腰下,工資、健保費和退休金連年劇增,資方不勝負荷。
外患則是日本和德國的小型汽車大量生產,暢銷全球,嚴重沖擊美國汽車,尤其是日本車,省油且耐用,又少故障,不僅受到全世界愛車者的歡迎,更在新大陸開拓市場,廣受開慣耗油大車的美國消費者熱烈歡迎,豐田和本田在美國各地(以南方為主)普設工廠,招募大批不受工會控制的工人。
高失業高犯罪高腐化
由于美國汽車業陷入長期不景氣,導致工廠關閉,工人被裁,汽車城底特律大受打擊。就在底城汽車業衰退之際,上世紀60年代遍及全美各大城市的騷動和暴亂,使一些黑人居民占多數的城市受創最大最深,從此走向“不歸路”;不僅無法復元,城市沒落之兆更是日趨嚴重,任何特效藥都失靈,整個城市淪為犯罪之都。高失業率、高犯罪率、高腐化率等“三高”,使一些黑人居多的城市令人望而卻步,底特律即是最臭名昭彰的一個。
紐約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亦曾面臨財政危機,當時的美國總統福特私下曾意氣用事地表示,讓紐約“倒斃”算了,聯邦不要去救它,但聯邦最后還是幫紐約渡過難關,而紐約的市政主管和財經專家發揮群體智慧,挽救城市亦功不可沒。紐約有5個區,其中最糟糕的是布朗士區,尤其是南布朗士,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是美國“城市衰敗”的代表,一望無人煙,只有廢墟和販毒。但經過地方官員和民間機構20多年的努力,布朗士區已脫胎換骨。
白人居民大量遷離
半個世紀以來,底特律市內黑人人口劇增,白人居民則大量外流,白人即使在市內上班,也住在郊區。歷任黑人市長對市政既無長遠規劃,亦毫無作為。全美失業率為7.9%,底特律失業率則高達28%,全市廢屋率亦高到驚人的80%,即10棟有8棟是被人廢棄的空屋。近年曾有華人地產商在大陸大做廣告,推銷底特律地產,推出所謂“一元屋”和“白菜屋”,宣稱一雙鞋的價錢可以買到兩間套房,但顧客獲悉底特律是個不能住的城市后,再也沒有出現這類地產廣告。
美國近年有一些城市爆發破產新聞,如前年亞拉巴馬州杰佛遜市負債42億美元而宣告破產;加州的史塔克頓、圣伯納迪諾和瓦雷荷均曾破產。加州富有的橙縣因主管投資大虧,而導致破產,但半年內即扭轉局面,起死回生。
由于底特律財務危機早已進入緊急狀態,而底城又是密歇根州最大城市,共和黨籍的密州州長瑞克·斯奈德早已指派急難經理柯文·奧爾專事負責處理底城財政。有些敏感的人認為,共和黨保守派的州長試圖利用底城破產的機會,控制一向屬于民主黨的底特律。底城破產后,市政機構所屬的退休金、醫院和學校將受到影響。
不少人認為底特律“成也汽車,敗也汽車”,但在汽車業逐漸沒落之際,底城卻沒有跟著轉型,反變成一個聚集大批不務正業者、正邁向崩潰的邊緣城市。最令人嘆息的是,底特律市政府內充斥一批沒有能力、欠缺操守的貪官污吏,每個人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混日子,結果把底特律推進人間煉獄,很難再看到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