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治療為照顧 病人舒適
1901年創辦的玫瑰園丘之家,坐落于紐約上州霍桑,兩層樓的建筑,茶色玻璃、黃墻紅瓦,綠圓頂上金十字架,與周圍草木蔥蘢的環境融合一體。當年,創辦人瑪麗·阿方薩嬤嬤率霍桑多米尼克派修女會為該療養院提供照護,這一傳統延續至今。
來自福建的張憲法在這兒過了差不多4年。每天早晨,他吃過早餐,接受晨間護理后,就喜歡走出房間四處活動,給走廊里自己養的小鳥喂食,到活動室看義工表演,到樓外小樹林走走。晚飯后,等修女鋪完床,他就打開電視。“有中文頻道。還有錄像機,可以托人帶一些中文碟片給我看。”張憲法說。
張憲法早年來到紐約,在一家華人餐館用具廠做工,后來遭遇車禍令他腿部神經系統受損,失業在家。禍不單行,張憲法又被診斷罹患癌癥。在美國舉目無親的他,幸而被玫瑰園丘之家接收。張憲法不懂英語,而作為目前住在這里的唯一華人,他表示:“很高興,很舒服,想一直住下去。”
張憲法的屋子有一面可以看到風景的窗,窗外是舒緩的草地斜坡。屋內床桌椅柜電視機、一應俱全,就像普通臥室。“本來兩個人住,我要自己住,他們就安排了。”張憲法笑呵呵地說。
有時候,他真的不覺得自己是個病人。這也許不止是他個人的感受。在有一排大玻璃窗的活動室,在走廊里推動的病床上,常能看見病人或躺或坐,跟義工或親友聊天、談笑。有臥床病人手上搭著一團東西,乍一看以為是縱橫的醫療管子,細看卻是一個柔軟的布娃娃,讓人心頭暖洋洋的。
義工葛朗特表示,病人一個個來,又一個個“走”。入住前,他們須簽署一份不施行心肺復蘇術的聲明書。病人還須認同這里的醫護服務不再是治療,而是針對末期病人的安寧照顧,讓他們更舒適地安度余日,提高生存質量。不過,在玫瑰園丘內,像張憲法這樣原來診斷來日無多、卻超越大限的病人不止一個。“還有住了十多年的病人”。葛朗特認為自己在見證奇跡。
臨終關懷 納入福利保險
玫瑰園丘之家收費全免,不接受來自病人、家屬、政府、保險公司的錢款,經費主要依靠捐助。該院專門收療身患末期癌癥的窮人。申請者須提交諸如病理報告、電腦斷層掃描之類診斷文件。“貧困”的標準則是無保險,亦無其他財產可負擔費用;或者有保險,但不足以支付療養院費用。有業內人士寄望,奧巴馬的醫保成功運轉,能更大幅度地將臨終照護納入健保體系。
事實上,美國的臨終關懷服務基本已納入保險和福利體系。聯邦醫療保險紅藍卡、州醫療補助白卡配合使用,病人的安寧服務和住院費用就都有了著落。私人保險計劃一般給付安寧服務,但醫院或療養院費用須自理。不同計劃不可一概而論,有的承保范圍更大。對個別實在負擔不起的病人,醫療機構會酌情免費,或轉介到玫瑰園丘之家這類免費安寧機構。
醫療保險通常會支付4種不同的安寧療護:日常居家護理、短期連續居家護理、短期住院療護、短期喘息療護。日常居家護理,在病人家中或住處提供服務,是最常見的安寧療護方式。短期連續居家護理,是在病人危急或臨終時,安寧療護人員在病人家中提供8至24小時的連續療護。短期住院療護,是當病人發生不能在家中處理的復雜情況,比如嚴重疼痛,可短期住院控制。短期喘息療護,為全天照顧病人的家屬提供為期5天的喘息療護。
預留囑托 病人自決醫療
紐約州2007年通過的家庭醫療照顧決策法案,規定了對那些不能再為自己做出醫護決定,又沒準備好預留囑托書來表明自己意愿的患者,將授權家庭成員決定有關治療方案。自1976年加州通過全世界最早的“自然死亡法”至今,美國大部分州已制訂自然死亡法案,允許醫生根據病人的預留囑托書,在病危或彌留時撤除部分或全部生命支持治療措施。此外,1991年,美國國會通過“病人自決法案”,要求所有接受聯邦撥款的醫院告知病人,他們有權準備預留囑托書,有權出于任何理由拒絕治療,并有權指定醫療護理委托人。
現代安寧服務的許多基礎性原則,包括如何處理疼痛,是由英國圣公會信徒桑德絲(Cicely Saunders)醫生于上世紀50年代倡導。為幫助癌末病人緩解身體上的巨大痛苦,她與幾位同事在七八年間研究出能減輕癌痛的不少新藥。1967年,桑德絲在英國開創了近代第一家安寧照顧醫院——圣克里斯多夫安寧照顧院。美國亦于上世紀70年代展開現代臨終安寧服務的變革。
(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