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密松尼美國國家博物館位于華府國家廣場兩側,在華盛頓紀念碑和國會山莊之間。史密松尼國家博物館體系包括15座規模完備的博物館與藝術館,涵蓋藝術、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人類學、航空太空、人文科學,以及物理科學等領域的搜藏研究與展示教育工作。
記得剛加入博物館志工行列時,先必須通過最基本的“專業訓練”導覽驗收,才能成為正式志工。我的專業是航天工程,有30多年的工作經驗,但當時光看航空太空博物館內存留五花八門的飛機,就頭昏眼花,再聽前輩志工的導覽和經驗分享,更加覺得導覽志工的責任重大,不可小覷。
于是,我拿出當年寫論文的精神,開始深入探討,認真搜集相關數據,經由網絡搜尋、圖書館、書店,或是請教博物館前輩,發現每一個飛機或航天器其背后都可延伸出很多的典故和故事。如100多年前,萊特兄弟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部動力飛機,實現了人類飛行的夢想,令人震驚的是這絕不是復制品,而是千真萬確于1903年12月17日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第一次成功飛行的飛機!1927年由傳奇英雄林白首次單人不停站橫渡大西洋的“圣路易斯精神號”!1969年“阿波羅11號”人類首次登月的宇宙飛船指揮艙“哥倫比亞號”!還有1945年在廣島投下首枚原子彈的B-29轟炸機埃諾拉蓋號!
漸漸地,伴隨博物館不同展覽的更換,衍生出大量又生疏的資料,讓我感到一股強大的壓力。我運用從事航天研究的系統整合功夫,以游客最有興趣的角度思考,規劃安排導覽的順序,將館方提供的數據去蕪存菁,濃縮匯整成表格式的大綱摘要,似乎才變得容易多了。
有了導覽綱要,總要記得住才行啊!偏偏年紀漸長,記性就漸靠不住。這時,我只好運用“展示品故事化”的記憶方式,自編自導,有時還利用小巧的教學道具,連小飛機模型及火箭模型的把戲都出籠了!
為引起游客興趣和專注力,我喜歡在導覽中和觀眾互動。從互動中,可以了解游客的反應與需求,借以隨時調整自己導覽的步調。而“問答送書簽”則是我與游客互動中的法寶,尤其是小學生,常為了搶答拿禮物,不管會不會,永遠都是先舉手。當然,這些小書簽也都要做點“營銷”,例如:一張“發現號航天飛機”的書簽,經我說明后,就會由航天飛機見證到美國航天史演變,就變得很有魅力了。最后,連大人也都搶著要我的小書簽了。
博物館導覽志工常常會遇到一些溫馨感人的小故事。有一次,我以中文導覽名垂青史的飛虎戰機時,很詳細地解說二次世界大戰空戰史上最為人傳頌的飛虎隊戰斧神鷹式戰斗機后,一對臺灣老夫婦向我感謝說,他們游歷了許多歐美國家,參觀過很多博物館,這是第一次聽到中文解說,很感動。并表示,年輕人以前不了解飛虎隊在干什么,現在他們知道了,好想趕快讓更多華人僑胞子弟參觀及知道這段偉大歷史。更有人希望能把飛虎隊的英勇事跡拍成電影,讓后代子孫了解美中合作抗日這段歷史。
追溯博物館與志工的伙伴關系,大約有100多年的歷史,而志工被稱為是世界最富足的社會資產。在美國,早在1846年美國國家博物館群建立之初,便開始運用志工協助館務運作。
17年來,我們接觸到許多熱心的志工,博物館的志工成員跨越華府地區到大紐約地區,其中包括從各行各業的上班族到退休的伯伯、阿姨。許多人告訴我:從提供游客服務的過程中,他們也學習到許多拉近博物館和游客之間的距離的感受、學習為博物館的觀眾,創造、提供一處具教育效能的學習環境,并在游客的心目中建構一個愉快的參觀經驗,使游客樂于常來博物館,利用館內的信息豐富自己的見聞。
我們覺得擔任文化志工多年讓我們深覺回饋社會、服務人群是一種精神層次的快樂,它是金錢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