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馬修·P·沃克主導的研究顯示,一夜未眠可顯著改變人腦對高熱量垃圾食品的應答。如果受試者未獲得適當的睡眠,在薯片和糖果等容易使人發胖的食物的刺激下,他們腦部協助管理進食沖動的部位會產生較強的應答。與此同時,其額葉皮層的活動卻大幅減少,而該區域是腦部負責對后果進行權衡并做出理性決策的高級區域。
在這項發表于《自然:通訊》雜志上的新研究中,沃克博士和他的同事們招募了23名健康的男性和女性,并將他們分配入兩個不同的方案,各方案之間約相隔一周。在其中一個方案中,受試者進入實驗室,接受一夜正常休息(約8小時),并在起床后食用吐司面包和草莓醬作為簡單的早餐。
然后,受試者們觀看了80張不同食物的照片,并評定了他們對這些食物的渴求程度,與此同時,成像儀測定了他們的大腦活動。研究人員告知受試者,在瀏覽這些圖片之后,他們將獲得他們最想吃的一種食物。
另一個方案遵循同樣的套路,但這一次,受試者們不能睡覺,只能通宵熬夜。不過,他們獲得了蘋果和花生醬餅干等零食,以補充在熬夜時多消耗的熱量。
研究表明,當受試者睡眼惺忪,處在缺覺狀態中時,他們極度偏愛熱量最高的食物,如甜點、巧克力和薯片等。越是感到困倦,他們就越想吃熱量豐富的食物。實際上,與得到良好休息時相比,在缺覺時受試者們選擇的食物所含的熱量大約要高出600卡路里。
同時,腦部掃描顯示,在不眠之夜后的早晨,高熱量食物可使杏仁核顯著活躍,該腦部結構形似杏仁,有助于調節基本情緒,以及我們對食物和體驗等的欲望。這一變化伴隨著額葉皮層區域反應的銳減,而額葉主要負責調控決策,并自上而下地控制杏仁核和其他較為原始的大腦結構。
一些專家推測,處于缺覺狀態的人食量增加只是為了補償他們挑燈夜戰所消耗的熱量。但這項新研究表明,即使在受試者已攝取了超量的食物,饑餓感未有任何增加之時,其大腦活動的變化也十分明顯。
過去數年來的眾多研究證明,睡眠不足和體重增加相關。大型人群研究顯示,當夜間睡眠不足時,成人和兒童均更容易體重超重和肥胖。在小型對照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如果允許受試者第一晚睡8小時,但第二晚只讓他們睡4小時,那么,睡眠不足的那天他們的食量就比較大。此外,3月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進行的一項關鍵研究表明,若是人們接連幾天睡眠不足(每夜都少睡幾小時),即可導致他們體重平均增重約兩磅(約0.91千克)。
其他研究也發現,缺覺對人體的潛在效應在諸多方面均有明顯體現。應激激素皮質醇和炎癥標志物的水平都有所上升。可刺激食欲的激素增加,而可削弱食欲的激素則減少。人們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這增加了他們患II型糖尿病的風險。
但是,為什么缺乏睡眠會擾亂大腦對食物的應答?
沃克博士表示,他推測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一個因素是一種名為腺苷的物質。這是一種代謝副產物,當它在腦部積聚時,可擾亂神經功能,促進睡意。咖啡因刺激覺醒的途徑之一就是阻斷腺苷的作用。當我們睡覺時,腺苷會從機體中清除。
沃克博士說,如果沒有經過充足的休息,腺苷積聚,就可能開始下調腦部網絡之間的通訊。而入睡就相當于讓大腦重新啟動。
“我認為,人的身體可以以理想狀態工作約16小時,然后,大腦就需要‘脫機’——人需要睡覺,”他說,“如果工作時間超過了16小時,剝奪了睡眠的時間,那么腦部通訊網絡就可能開始解體,并出現功能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