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將與自己的國際伙伴實現在全世界消除核武器的目標。這是安倍晉三首相在美國轟炸廣島第68個“原子彈爆炸紀念日”上所做的發言。
這一目標是宏偉的,但暫時看來,在不終止核武器政治游戲前是很難實現的。其中包括,人類有必要誠懇地弄清廣島、長崎核轟炸這一問題。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高級專家安德烈·伊萬諾夫這樣認為。
他說:“所有人都承認,對于日本人民來說,美國對廣島和長崎的核彈轟炸是可怕的悲劇。受難者至今還持續病重并因此而死亡。而有關美國針對日本使用核武器是否恰當的爭論也還在持續進行。在美國廣泛流傳的觀點是,正是對廣島、長崎的核彈轟炸,才摧毀了日本人的意志,迫使其投降,進而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美國、英國、中國、蘇聯甚至是日本士兵的生命。2007年,時任日本防衛大臣的久間章生也曾發表過類似言論。他認為,對這兩個城市的轟炸是一場災難,但卻是不可避免的災難。正是這些轟炸,才終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并遏制住蘇聯對北海道的占領,所以,他不恨美國人。此后,這位防衛大臣不得不提交辭呈,因為民怨實在巨大。但不管怎樣,在西方國家,有關不得不對廣島、長崎動用核武的論點依然占主導地位。
有意思的是,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說過,迫使日本投降的不是美國的核彈,而是蘇聯參戰。這樣的觀點是每位俄羅斯中學生都知道的,但在西方國家卻被忘記了。因此,英國歷史學家、《關于核武器的五大誤區》一書作者沃德·威爾遜所寫的《斯大林做了美國4年沒能做成的事情》的文章,對于很多西方讀者來說是一個新的發現。他有實有據地論證道,并不是美國的核彈終結了戰爭。當時,美國的“空中堡壘”用常規炸彈已經將日本的數十座城市夷為平地,有數十萬人死亡。但日本軍部認為,這些災難只能將民族團結起來,強化抵抗意志。在這一背景下,1945年8月6日廣島被消滅并未能對日本領導層造成特別的印象。僅在8月8日,日本天皇獲得了有關核轟炸結果更為詳細的報告后才說道:“如果敵人正在使用這樣的武器,那么繼續戰爭是不可能的?!倍宜€補充說:“為了能夠獲得有利的條件,不應馬上停止戰爭。”
1945年8月9日中午,對長崎的核彈轟炸也沒能改變以上觀點。同一天,在戰爭最高緊急會議上,時任內閣總理大臣的鈴木貫太郎宣布道:“今天早上蘇聯參戰,最終將我們置于絕境,再繼續進行戰爭已經是不可能的了?!?/p>
正是蘇聯的快速行動,才迫使昭和天皇于8月14日簽署了投降書。當然,日本軍方對投降書并未理會,且試圖組織反攻。但蘇聯軍隊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勢如破竹的攻擊,迫使日本指揮部在1945年8月19日下達了無條件投降的命令。因此,不是造成10多萬日本民眾死亡的核彈轟炸、而是蘇聯紅軍的參戰才使戰爭真正地走向終結。毋庸置疑,即使沒有核武器對廣島和長崎造成的噩夢,日本投降的命運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美國人自己也承認,展示“核大棒”對于打壓蘇聯是必要的。
始終生活在核災難的陰影中當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但是,要想奢望無核世界能夠成為現實,僅僅為廣島、長崎劃一個句號是不夠的。
安德烈·伊萬諾夫說:“必須承認,對于很多國家來說,核武器依然是維系其存在的唯一可靠保證。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比如說以色列。值得關注的是,如果說以色列擁有核武器并沒引起美國的反感,但平壤試圖獲得核彈卻遭致憤怒的狂潮。要知道,對于朝鮮來說,核導彈是其保障國家存在的基石。而且,華盛頓在接連不斷改變其他主權國家體制的同時,卻拒絕給予平壤某些不可侵犯的保證。伊朗也面臨同樣的局面?!?/p>
簡而言之,如果一系列國家沒有免受外來侵犯的可靠保證,那么,無核世界的理想也僅能是一種幻想。(摘自“俄羅斯之聲”)(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