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不同立場的人眼中,我們不就是個怪物嗎。
——日本一名右翼支持者。日本右翼行為除引起國內外騷動外,激烈的行為也令一些右翼支持者反思。
為何過去幾十年德國能夠誠實面對歷史并由此鞏固自身在歐洲的地位,而對日本一些人來說,事實卻如此難以承認?
——美國《華盛頓郵報》評論批評,日本與德國同是二戰的戰敗國,如今的發展卻各走兩極。
如果你想搗亂,繼續提出強硬的問題,那你也一定會得到直接和強硬的答案。
——俄羅斯總統普京。日本記者批評普京在具領土爭議的北方四島修建地熱發電站,似乎激怒了普京。
年輕人要發聲,這代表改變。
——馬來亞大學三年級生布克海立。馬來西亞大選中,華人選票以及“首投族”將是勝負關鍵。
報紙刊登我手持啤酒杯照片,蓋過我多年接受王儲訓練的形象。
——荷蘭國王亞歷山大。曾被譏為“啤酒王子”的他,表示為洗脫這個負面形象,自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我們要對抗恐怖主義,讓賽事繼續舉行就是最好的方法。
——波士頓馬拉松跑手道里奇。在波士頓爆炸中無礙的他,已經踏足倫敦,繼續參與馬拉松賽事。
美國教育制度確實失敗。
——一名捷克網民。美國網民經常搞混捷克共和國和車臣,連捷克駐美大使甘達洛維奇亦忍不住出面澄清。(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