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新加坡人罕見地上街抗議,導火索是政府的移民新政。長期以來,獅城人和政府間仿佛有一紙可意會、難言傳的“社會合同”:新加坡人認可大政府,交出政治自由換取生活質量和經濟前途。新加坡人一直以為政府心里最有數;但現在,他們可能在考慮改主意了。
這星期,我收到孟買的一個老關系戶發來的一封很不尋常的電子郵件。
他問我,聽說,交給政府6000美金、就可以拿到簽證到新加坡來居住、工作,比如說自己創業。這是真的嗎?
雖然我暗地里覺得很好笑,但是,我還是很溫柔地回答說,沒有這么回事。然后,我就把電子郵件拋到了腦后。
不過,我的新加坡老公對電子郵件的反應卻讓我三思。
他憤怒地高呼:“那家伙覺得自己是誰啊?我簡直不能相信,有外國人會覺得這么容易就能到新加坡來。”
老公是我所說的那種“正宗、忠誠”的新加坡人。他生在新加坡、長在新加坡,經常自詡曾經“為新加坡服務”。在新加坡,所有18歲的男性公民都要服兵役。
老公的祖父母,和我的祖父母一樣,在上世紀20年代從印度移民新加坡。成千上萬來自中國、印度、馬來的家庭也來到了新加坡。
新加坡經常被稱為“移民國家”。新加坡島的面積剛剛超過700平方公里,相當于大倫敦的一半。1965年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當時,沒有人知道這個小小的城邦國將如何生存。
但是,新加坡活了下來。昔日的小漁村發生了巨變。套用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那一句名言,從第三世界躍入了第一世界。曾經的沼澤叢林,現在密布著摩天大廈。
體制不公平?
新加坡以高效率、利于商業運作著稱。它不僅僅是繁榮的金融中心,旅游業也非常發達。新加坡的河濱大道,有世界馳名的餐館。
新加坡甚至還有“環球影城”,最近還新開了兩家賭場,吸引更多的游客。
新加坡獨立以來,一直由“人民行動黨”(PAP)執政。該黨說,新加坡成功的秘訣是,要對外國公司更有吸引力——維持低工資水平,維持經濟的開放。
但是,許多新加坡人越來越堅信,體制不公平、與他們唱對臺戲,他們要求政府改變政策。
迪恩·喬高呼:“不要對自己人民的疾苦視而不見了!”他今年37歲,是一位公共關系顧問。喬接著說:“新加坡的基礎設施就快要被撐破了。解決了現在新加坡人面臨的問題、然后再去考慮是否接受更多的人到這個已經非常擁擠的小島上來吧。”
過去幾年,新加坡已經成為吸引外國人的磁石,許多當地人把新加坡稱為“外籍人的天堂”。
但是,新加坡自己人的生活并不如天堂一樣美妙。許多人抱怨,曾經讓鄰國眼紅的新加坡公共交通系統現在已經過于擁擠。
他們還說,新加坡人的工資受到外國廉價勞工涌入的擠壓;外國大款來搶購公寓、導致房產價格飛漲。
在發達國家中,新加坡的收入不平等現象是全球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治國方式?
著名的電影制片人李成琳(Lynn Lee)說:“新加坡人真的生氣了。但是,也有許多新加坡人已經明確表示,應該承擔責任的是錯誤的政策,而不是外國人。這一點也令人欣慰。”
還有許多新加坡人認為,新加坡的治國方式從根本上也是存在缺陷的。
講師哈敏德·辛格說:“治國的人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有這樣做的推動力。他們的工資是和GDP增長掛鉤的。受益的是商家和政府,付出的成本——包括擁擠的火車、醫院和公交——卻要由新加坡人來承擔。”
但是,新加坡政府說,他們采取的是確保新加坡經濟前途的措施。官員說,很簡單,新加坡人生孩子太少,人口出生率下降是決策人最擔心的問題之一。
但是,人口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唯一途徑嗎?
經濟學家智囊小組的蘇馬納·拉賈雷特納姆認為,“肯定還有其他可走的路。經濟增長并不完全取決于吸納更多的人到新加坡來。比如,政府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生產力、鼓勵創意等戰略上。”
新加坡政府承認,增加移民確實有可能給資源帶來壓力,但是政府也堅持說,必須采取這些政策,才能對付出生率降低、老齡化的趨勢。
這是一個不受人歡迎的政策,最近,執政黨在單一議會補選中受到了挫敗。
分析人士說,這個出人意料的挫敗,凸現著選民們在表述對移民政策、生活成本過高等問題的不滿。
過去,新加坡人一直以為政府心里最有數;現在,他們可能考慮改主意了。(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