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倫敦,還有哪個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會如此頻繁地出現在電影、明信片、郵票上,代表國家形象?還有哪個城市的月票卡會隨著國家大事不斷發行有趣可愛的限量版,讓人不必行萬里路就能知曉國事?還有哪個城市的交通博物館會比周圍的劇院和奢侈品店更吸引游客?交通工具中一些經典又逐漸演變的路邊元素,和穿著考究的路人們一起,構成了倫敦獨特的路邊時尚。
老地鐵,老倫敦
剛迎來150周年紀念日的倫敦地鐵,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鐵。它的出現既依靠工業革命的技術水平,又緩和了工業化給倫敦帶來的巨大人口負擔,象征著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輝煌。
地鐵站雖然古老,卻可以有相當現代化的外觀與功能設計。建于1852年的國王十字車站(King’s Cross Station),同為地鐵與火車站,毗鄰歐洲之星國際列車終點站,更擁有哈利·波特通往魔法世界的9 又3/4月臺。近年來5億英鎊的重建計劃,讓國王“穿上新衣”,更好地提供城內、城郊間,以及奧運期間高流量的旅客服務。
新風貌細致地重現了復雜的維多利亞式建筑風格,建筑師約翰·麥卡斯蘭(John McAslan)表示整個設計過程猶如進行考古學研究。最具特色的是站內白色的半圓拱形玻璃穹頂,大小幾乎是大英博物館大廳的屋頂的兩倍。鋼條架構的“天空樹”支柱,又似“反向的瀑布”,氣勢磅礴。
事實上,這個屋頂不但美觀,還節能環保。透明強化玻璃、白色不透明復合板和太陽能光板的復雜構建,能自然地調節室內光源和溫度,取代電器空調系統控制氣溫的循環流通。屋頂還具有自動清洗功能,大大節省了人力。
地鐵站內的廣告,見縫插針,遍布扶梯邊、站臺上、車廂內、免費報紙“Metro”上。而這些不讓人厭倦的秘訣,或許是其中大量的公益性質廣告,給有時擁擠的地鐵站內人們的心靈帶來一縷清風。一些關于經典戲劇電影和周邊景點的宣傳,更設計得古色古香,受人喜愛。
每天上下班高峰期,西裝革履的人們井然有序地走在并不寬敞的通道和車廂里,沉默矜持,彼此謙讓。倫敦地鐵并不完美,人們也會嗔怪地鐵沒有網絡、不時維修關閉、票價飆升,卻依然離不開它。地鐵的罷工,恐怕也已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雖然給出行帶來不便,但也彰顯了社會基層勞動人民不容忽視的社會貢獻,是英國政治在普通人生活中的一個體現。
紅與黑的都市衛士
比起地鐵,路面之上的紅巴士、黑出租更是當仁不讓的倫敦交通文化代表。純正的顏色、寬敞的車身、沉穩的行駛,承載了英國老紳士的氣質。
1954年,倫敦巴士 “路主”(Routemaster)代替電車首次駛入人們的視線中。她開放的尾部結構使乘客可以隨上隨下。站在車尾的售票員拽動帶著鈴鐺的繩子,用清脆的鈴聲提示司機開車停車。
那時的倫敦,天空灰蒙暗沉。雙層巴士耀眼的紅色,打破了灰蒙蒙的氣氛,仿佛宣告著倫敦人立志要甩掉“霧都”名頭的決心。這種雙層紅巴士的功能與外觀設計開創先河,被日本、巴黎、新加坡等國借鑒仿效。
如今,路主巴士早已被新式的雙層紅公交取代,設計更加舒適、人性化,添加了許多方便殘疾人士上下的設施。氫燃料電池、零排放紅色公交,也已在倫敦試行上路。它一身與路主相似的大紅,仿佛要將提升城市空氣質量進行到底。
2008年奧運會閉幕式的倫敦8分鐘演出上,紅色雙層巴士和貝克漢姆一起出現在了全球公眾的視野,成為英國的象征與驕傲。紅巴士見證了半世紀以來倫敦空氣質量顯著的提升。
泰晤士上的船文化
倫敦的繁榮和美麗離不開泰晤士等河流的滋潤,它曾是大英帝國海上霸權時期的主要商業交通動脈,現在也是倫敦游船觀光的最佳去處。
各種舒適的輪船,幫助人們出行、觀光。觀光船大都體貼地備有外語解說,讓人輕松體會英國歷史文化精髓。
如果在一個天氣晴好的下午,坐在船內悠閑地品嘗英國茶、糕點,看著倫敦塔、塔橋等古老雄偉的標志性建筑在身邊緩緩移過,仿佛走進了一部老電影,真是一種最英式的體驗。
晚間,絢爛夜景是氣派又浪漫的元素。從市中心河岸駛向金絲雀碼頭,可以看出新舊兩個世界金融中心建筑風格的不同。古典大氣的傳統建筑和鱗次櫛比的大廈高樓,都是世界金融行業的引擎。若逢大型節日,更可在船上看燦爛的跨年煙花。
一個古老偉大的城市,離不開美觀便捷的交通工具。倫敦的交通工具,融入國家文化、改寫城市歷史、承載人文關懷,更為現代城市生活增添色彩。
(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