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記者白修德在華經歷是影片《一九四二》重要的一條劇情線。跟隨白修德的腳步,電影視角得以在重慶官場和河南災場之間切換,讓觀眾體味“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對比和悲涼。
現實中的美國記者白修德(Theodore White)是出生在美國的猶太移民第二代。在哈佛大學念書時,曾師從著名漢學家費正清。他大學畢業后在重慶國民政府任宣傳部顧問,后來受雇于剛創刊不久、聲名大噪的《時代》周刊。
1941年冬,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宣布參戰。白修德結束在老家波士頓的假期重返亞洲。當時的駐華記者大都集中在重慶,將國民政府的戰報和電訊稍作修改發回總部。白修德則獨辟蹊徑前往河南,關注那里的災荒。《一九四二》重現了很多白修德在回憶錄中提到的細節,比如逃荒中有婦女穿上了出嫁時的鮮艷紅衣,在黑壓壓的逃荒災民中格外耀眼;災民爬上火車后,夜里手指凍僵失去握力,從車廂頂上掉下來斃命;還有野狗食人等。白修德采訪了當地農民和官員后得出結論,戰爭和旱災固然是饑荒的主要原因,但國民政府的災后無為和沉重戰時稅賦將河南農民推入了鬻兒賣女的絕境。
根據當時重慶政府的新聞審查制度,白修德的電訊理應先傳往重慶宣傳部,而新聞審查官十之八九都會把這種負面報道斃掉。也許是洛陽電報局職員有意無意的疏忽,這篇電訊居然被直接發往了紐約。當時的《時代》周刊老板亨利·魯斯是在中國出生的傳教士之子,對基督徒蔣介石在中國的統治十分支持。縱然如此,他還是默認了稿件的發表。
報道登載后,美國輿論一片嘩然,讓身在美國進行政治游說的宋美齡尷尬萬分。她要求魯斯將白修德開除,遭到了魯斯的拒絕。在強大國際輿論壓力下,國民政府不得不采取行動賑濟災民。
影片中,白修德的角色由著名演員艾德里安·布洛迪(Adrien Brody)飾演,他最為華人影迷熟知的角色是《鋼琴家》(The Pianist)里的主角。
(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