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過了,沒有全球性金融風暴,也沒有大規模武裝沖突,整體來說還算平靜。回顧一年之中最重要的頭條,當屬美、俄、中、朝、韓、日等國的新領導核心,在這一年穩定到位。而國際之間快速的全球化效應影響下,彼此決策互動變得錯綜復雜,相互支配,往往一件事的開始到落幕,可以拖上好一陣子。
阿薩德政權在敘利亞的鐵腕鎮壓、歐洲金融危機的發展以及普京連任后承諾的政治改革,目前看來都沒有下文。當各國新政權接班的時刻,預期只要眼前的問題能夠維持現狀,綜覽2013全球運勢,機會還是多過挑戰。
美帝國泡沫化的憂慮
到了2013年,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無論是世界秩序,或是民主模型的光環,都面臨快速消退的命運。主要的問題還是經濟不振,連帶弱化了政治影響力。對美國而言,如何避免從“財政懸崖(Fiscal cliff)”墜落,妥善因應增稅后的影響,降低自動削減預算所帶來的沖擊,變成當務之急。面對國會為刪減而刪減,編列經費與安全需求脫鉤的情況,戰力與綜合國力急劇下降的美國,還要硬吞“重返亞洲”的巨額負擔,未來必須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承受下一次的911。
整個2013,一路至2014年底,美軍將完全撤出阿富汗,在全球軍事影響力降到新低的當口,世界對美帝國泡沫化的憂慮,將達到最高。
歐洲財政問題嚴重的程度更甚于此。每當各國決策階層從企業、民間的求救聲中發現問題,做出亡羊補牢的措施的同時,往往再一次證明了西方制度體質上的缺陷,與市場機制的不可操縱性。正當美、歐,昔日的兩大世界中心,顯露束手無策的無力感時,各國便開始尋找其他的替代機會,至少是一個可以期待的坦途,他們會各自避險,與依恃多年的歐美社群分道揚鑣。
走出阿富汗,終結美國史上最長戰事
2011年,當奧巴馬總統正式宣布美軍在2014年全面撤軍之前,阿富汗內部戰端仍頻,死傷人數更達到10年以來的高峰。與塔利班組織的政治協商還是遙遙無期,阿富汗似乎正在醞釀一種氛圍:等待美國及國際部隊離開以后,將會有另一波更大的、新形態的內戰。
隨著撤軍進入倒數計時,美國在阿富汗影響力不斷下降的情況下,如何順利進行政治調停,現任總統卡爾扎伊在2014任期屆滿后,是否能夠繼續維持公平、公正的全國性大選,2013一年之中的過渡期,將決定美國能否風光退場,終結這場史上最長的戰爭。
中東地區紛亂不會緩解
錯誤的政治用語往往造成長久的貽禍。“重返亞洲”就是其一,現在還有“阿拉伯之春”(亦稱“阿拉伯覺醒”)。此一革命事件的命名,不論是“春天”或是“覺醒”,都草率地給了人民正面的意象,這場象征中東美好愿景的海市蜃樓,實際的情況并非如此。阿拉伯世界的革命運動與蘇聯解體后的東歐重組,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動亂的情況短期內不會緩解,可能要持續10年,甚至更久。
目前的情況看來,埃及、以色列、利比亞、約旦、科威特、摩洛哥等國將繼續深陷紛亂,大型的示威、暴動不會止息;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則維持了基本的自制,可望在2013年進行的政治改革,有顯著的進展。
敘利亞僵局仍難破
2012一整年的政治惡斗,阿薩德政權依然存在,敘利亞情勢演變成正規軍與反抗軍的僵持不下,外援的武裝不再能取得優勢,國際制裁效力不彰,誰也沒法輕取對手,國家進入長時間的軍事對峙。近期,阿薩德政權采取極端戰術,使用化學武器,放任軍隊掠奪物資,更不利于調停或是談判。
現在關鍵在于能否整合敘利亞國內數個分裂的集團,達成新的共識,來組織新政權。只是,面對多重阻力,結果很難令人樂觀,“不確定”反而成了能夠預期的最佳狀況。盡管如此,目前至少已經開始朝這個方向前進,加上其他周邊國家如果能夠成功整合,在2013年終止殺戮行動,開啟敘利亞一個政治改革之路,還是值得期待。
伊朗“核”時對決?
經過2012,伊朗沒有放棄核武,西方世界也沒有放棄制裁行動,美國盡其所能地宣布包括對伊朗石油禁運,凍結伊朗政府、央行、金融機構海外資產等措施,導致伊朗貨幣里奧(rial)貶值近50%,重創伊朗國內經濟,達到了可觀的效果。盡管爭端尚未解決,伊朗核武問題在2013年,預計會繼續維持有限度、可管理的緊張態勢,沒有對決攤牌的危機。
伊朗擁核問題在于西方不斷強調制裁的同時,而將伊朗建立“核能力”與持有“核武”的分界,刻意模糊,其中的差異性造成了國際間的矛盾,然后變成指控,這種指控經過操作,便很容易轉化成為美國在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籌碼。
不論透過談判,或是限制濃縮鈾的儲量不觸及西方的紅線,伊朗在2013年,都會保有相當的自制,預留彈性空間,與美軍發生大規模軍事沖突?應不至于。
以、巴沖突非贏即輸?
很多人認為以色列、巴勒斯坦近日的流血沖突,其實是雙輸的局面。受到中東局勢的影響,以巴沖突變得益加復雜。即使一方短暫地占了優勢,也很難在未來漫長、無法預期的談判過程中,維持穩定的和平。
未來,以、阿之間如能順利簽訂和平協議,奧巴馬又愿意挹注大量政治資源,來解開此一歷史情結,以、巴沖突還是有機會在2013年出現轉機。
伊拉克何去何從?
美軍撤出伊拉克不過一年的光景,什葉派總理馬利基即以謀反罪名,判處遜尼派的副總統哈希米死刑,加深了派系之間的裂痕,使得整合工作更顯嚴峻。
2013年初的國內選舉是個契機,伊拉克如果不能鞏固政治,遜尼派對時政不滿的聲浪繼續升溫,就可能悲慘地走向敘利亞內戰的命運。反之,如能循北部境內庫爾德斯坦與土耳其等國共同開發的成功模式,引進外商投資石油工業,以先經濟后政治的方式,逐漸帶領國家走向穩定發展的道路,伊拉克在2013年的前景依然可期。
普京算區域霸權
普京冀望締造俄羅斯成為橫跨歐、亞大陸的超級強權,目標愈堅定,俄羅斯要達到國際期待的政治合法性與透明度,進程就愈緩慢,愈不可能在2013年達成。值得期待的,仍是克宮與華府雙邊在飛彈防御系統問題的協商,能否創造具體共識,被視為美、俄兩強在后續核武談判的重要指標。未來如何,都可能攸關人類安全、國家存亡,我寧可樂觀看待。
(摘自臺灣聯合新聞網)(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