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民雷 李運青
【摘要】本文以衡水市為例從目前網絡現狀,存在問題等方面論述了大功率基站目前應用的必要性。從容量和運行指標要求方面論述了在技術面的可行性。最后通過實例驗證了理論分析,從而得出結論,在一定條件下利用大功率基站節省投資加強覆蓋完全有必要,也是可行的。
【關鍵詞】GSM系統大功率基站覆蓋
一GSM大功率基站在偏遠地區應用的必要性
中國聯通經過多期工程建設后覆蓋已較為完善,但部分經濟相對較為落后、話務量需求較小的部分鄉村目前還存在弱覆蓋。在這些鄉村室內由于建筑物較密集,無法保證通話質量。在這部分鄉村的基站經常處于超閑狀態,而距基站較遠處覆蓋又不足,為加強覆蓋再去建站勢必造成浪費。GSM大功率基站廣泛用于人口稀少區域的廣覆蓋,對于改善偏遠地區的弱覆蓋是可行的。
二、GSM大功率基站在現實中的可行性分析
下面以衡水市東八公基站3小區為例分析GSM大功率基站應用的可行性:1、容量分析。以東八公基站為例,其第三小區配置1個載頻,參考華為設備設計數據每載頻按7個業務信道計算,縣區無線信道呼損率采用5%,查表得知小區容量應為3.738ERL。如實現覆蓋半徑10公里,覆蓋區內約有11000人口,按聯通GSM用戶4.8部/百人,人均忙時平均話務量約為0.006Erl計算,話務量為11000X0.048X0.006=3.168ERL,第三小區容量完全可滿足要求。通過對衡水全網話務的分析,發現50%的小區話務負荷小于40%,遠未達到設計容量。結合話務量分布和各項統計,可分析出話務負荷小的基站主要分布在經濟落后的偏遠鄉村,有必要通過加大覆蓋區來發展用戶,提高資源利用率。2、覆蓋及指標分析。(1)基站輸出40W時郊縣、鄉村網絡覆蓋半徑:按聯通覆蓋定義手機接收場強大于等于-94DB為覆蓋區,計算實際覆蓋半徑,D=5.28公里。(2)基站輸出200W時郊縣、鄉村網絡覆蓋半徑:按聯通覆蓋定義手機接收場強大于等于-94DB為覆蓋區,計算實際覆蓋半徑,D=8.52公里。通過以上計算可知,基站輸出功率在由40W加大到200W后,覆蓋半徑增加3.24公里。
三、GSM大功率基站在衡水地區的實際應用
1、實驗站點概況。實驗站點選在深州縣東八公基站,東八公基站天線掛高52米,饋線長60米,天線為90度定向17 dBi單極化天線,采用分集接收。3小區覆蓋90度扇區西南方向,其半徑10公里內有村莊9個,人口約11000人。在其覆蓋區內,距站約3.5公里處為穆村鎮,鎮內建筑密集,人口約2000人,用戶多次反映室內信號較弱。穆村南部店上、北口村用戶也多次反映信號較弱,通話質量差。2、設備安裝前后路測情況。上下行放大器安裝前后路測情況:安裝前,穆村鎮內相當部分區域下行接收電平在-85dBm以下,為弱覆蓋區,部分室內無法進行正常通話。穆村南部店上、北口村下行接收電平基本在-95DB以下,通話質量很差,已屬無覆蓋區。安裝后,穆村鎮內覆蓋情況得到明顯改善,大部分區域下行接收電平在-75dBm以上,通話質量良好。穆村南部店上、北口村下行接收電平基本保持在-95~-85之間,可基本保障通話。下行電平得到明顯改善,下行電平-65dBm以上的區域由22%增加到40%,下行電平-95dBm以下的區域由16%減少到1%,覆蓋情況明顯改善。下行通話質量0至1級的區域由83%增加93%,下行質量4至7級的區域由9%下降至3%,通話質量明顯改善。安裝前后CQT測試數據統計如下:
通過CQT測試表可看出穆村室內由弱覆蓋區變為一般覆蓋區,室內場強增加約9DB。
3、安裝前后話務指標變化情況。對安裝前后各一周的話務數據進行對比,發現放大器安裝后話務量略有增加但不太明顯,原因是現覆蓋區內用戶不會立即增加,所增加的話務量是原其他小區的話務量,隨著覆蓋的改善,用戶會逐漸增加,同時話務量也會相應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放大器安裝后基站通話TA值有所增加,從TA值分析通話用戶主要集中在3公里處即穆村鎮。所增加的TA值是穆村以遠少量用戶帶來,說明放大器安裝后覆蓋距離增加了。
四、結論
通過以上計算分析和實際實驗可看出,大功率基站在實際應用中在保證容量的同時加大了覆蓋區,改善了覆蓋效果,節省了建站投資,實驗結果比較理想。在村莊較分散人口不很密集,經濟條件也不發達的偏遠地區,通過建設大功率基站來加大覆蓋區,節省投資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GSM無線網絡優化高級工程師培訓手冊》(華為版)
[2]《移動通信原理與應用》(北郵版王文博等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