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
【摘要】隨著電信業務類型的不斷增加,早期城域傳送網對業務的傳送已越發力不從心。本文針對MH電信城域傳送網現狀,重點介紹了ASON與MSTP技術及其優勢,并提出優化方案。
【關鍵詞】ASONMSTP傳送網組網The Optimizing Strategy on Metropolitan Transmission Network of MH Telecom
Lin Si(Fuzhou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002)
【Abstract】Early-stage metropolitan transmission network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ncapable of continuous emerging of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 types. This article mainly describes current status of MH telecoms transmission network,focuses on introducing advantages of ASON and MSTP technology, and presenting optimization schemes.
【Keywords】ASONMSTPTransmission networknetworking
一、引言
傳送網的基本功能即實現客戶信號等及時、高效、可靠、透明地匯聚和傳輸。以現有電信網絡承載的業務趨勢來看,業務顆粒大小不同、客戶要求不同的新型業務層出不窮,以傳送傳統TDM業務為目的建設的早期傳輸網絡已越發顯得力不從心。
二、MSTP及ASON技術簡介
MSTP是一種基于SDH技術,實現了支持包括傳統TDM、ATM業務及本地網新引入的以太網業務,并將它們融合接入、處理和傳輸并具有統一網管的多業務傳送平臺。MSTP技術代表著傳送網與數據網逐漸融合的大方向,不僅開銷類型豐富,而且具有強大的維護和管理能力、快速的自愈環網能力(<50ms)、完善兼容TDM和ATM業務,而且其產品已相當成熟,生產廠商眾多,應用范圍廣。MSTP技術是目前應用于匯聚層和接入層傳送網重要技術,它實現了TDM、ATM、二層交換以太網業務等在一臺設備上的統一傳送[1]。ASON技術是一種標準化和智能化的新一代光傳送網,自動交換功能通過自動選路和信令控制完成,是傳送網有革命性意義,代表了下一代智能光傳送網發展的主流方向。
三、傳送網現狀
目前MH電信在用華為SDH設備共有4種:Metro 5000(10Gbit/s用于母局機房匯聚)、Metro 3000(2.5Gbit/s設備)、Metro 1000(155/622M設備)及極少量Metro 100。匯聚層應用最多的是Metro 3000,接入層應用最多的是Metro 1000。Metro 3000為華為公司早期SDH設備,接入容量不足,無法適應日益增加的業務流量。但這部分設備主要用于匯聚節點傳輸2M業務,隨著移動業務使用電路退網并割接至新建MSTP網絡,Metro 3000設備逐步轉變為專用于政企客戶專網。由于政企客戶專網的發展趨勢是:點到點發展為點到多點、速率由低到高、2M接口逐漸被FE接口替換,因此,早期建設的政企專網逐步從接入層少量合適設備演進為企業內部的獨立組網,且通常獨立于普通傳輸網。當這類網絡規模逐漸擴大后,就不再適合傳統的手工現場跳線,需要再構建一個獨立的平面或者與整張網絡統一進行業務調度、管理,業務發展需求要求匯聚設備具有ASON智能調度能力。匯聚層共有1臺Metro 5000位于GZ母局;10個模塊局/匯聚節點機房有華為Metro 3000,包括GZ、GZ擴1、GZ擴2、CG、DH、BS、SJXJ、QK、NY、XQ、ZQ、JX等。
四、網絡優化方案
4.1網絡整體優化方案
GZ母局、SJ新局、QK母局用ASON設備OSN 7500替換原有Metro 5000和Metro 3000,其他幾個局向則通過OSN 3500破環加入原有環網或直接替換原有的Metro 3000的方式優化原有傳輸網絡,原機房內的部分早期Metro 1000設備可用作新入網OSN設備的擴展子架來上下2M業務。OSN7500/3500/1500系列設備對數據業務傳輸能力較強且配置智能軟件可提供智能業務,新增重要節點設備應采用OSN系列設備。
新增MHGZ、QK與SJXJ匯聚層網元均為ASON設備,下掛網元包括傳統SDH設備及新增或替換后的MSTP設備,因此SDH及MSTP設備在未來可預見的時間段內將同時存在。所以,新舊設備需要共用一套網管系統,在支持新的網元類型的同時兼容傳統SDH網元,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分別配置傳統網元上的業務和智能網元上的業務,通過網管操作完成子網間端到端業務配置,出現斷纖時保護或恢復方式按照各子網的配置進行。在交界區段,不同子網間相連時網管保護方式可以配置成1+1/1:1 MSP保護、SNCP保護或業務關聯方式。
4.2組網方式選擇
優化組網方式可以由如下幾種混合構成:1.ASON與MSTP設備混合組網方式。匯聚層ASON設備組成網格網,主要負責業務的調度處理;網絡邊際的ASON節點同時也具備MSTP功能,在ASON的MESH網和MSTP的環網分別承擔著不同功能角色,在負責業務調度和處理的同時參與MSTP網絡組環,與其他MSTP網元共同組成環網。對于混合組網來說,MSTP網和ASON網也采用分段保護方式,分別采用傳統的環網保護和ASON智能保護。2.MSTP網通過1:1或1+1方式接入ASON網。我們也可以用線性1:1或者1+1保護連接MSTP網與ASON網之間的業務。上述兩種接入形式能夠保護整條端到端業務,傳統保護方法用于流經MSTP網絡的部分,智能保護方式則用于包含在ASON網絡中的部分。3.分離業務并各自按不同路由接入MSTP網和ASON網。通過雙發選收方式把業務從收發兩端分別接入相互獨立的MSTP和ASON網絡,除了ASON網絡上流經的業務配置為銀級保護外其他業務配置為無保護,這樣通過ASON網的業務部分既通過銀級保護節省了帶寬,又通過全網雙發選收對全部業務實現了SNCP保護。4.匯聚層ASON采用DNI方式連接MSTP網并配置SNCP保護。將匯聚層ASON網絡通過雙節點互聯DNI形式融合到新建MSTP接入/匯聚環完成組網,融合組網保護方式可以是SNCP,或在ASON網元內部配置使網絡實現永久1+1保護。
MH電信早期傳輸網絡主要是采用雙平面、單節點接入的模式,加之SDH環網及光纜、管道、光交等基礎設施的配置相對完善,因此匯聚層采用SNCP對不會受到限制。因為正是因為單節點接入方式被大量采用,若所有的匯聚節點需要同時采用虛擬環和雙節點接入兩種組網方式組網,容易造成業務和路由配置的重復,并造成維護的困難。因此只在重要的大容量、總匯聚節點采用DNI方式保護;同時為了保證業務的安全性,需要對所有安全性不高的匯聚層節點進行動力及環境改造。
在匯聚環中,SDH/MSTP設備組成環網并匯聚至上層ASON設備。在環網中仍保持傳統SDH的傳輸與保護方式。由于引入ASON設備參與SDH組環,ASON設備具有豐富類型光口的特性,可以將整個傳輸網分割成每環網節點數相對較少的多個SDH/MSTP環網,從而達到提高各個環網性能的目的。因此,經節點重要性、業務安全性、建設成本等方面綜合考慮,本次設計的網絡拓撲如圖1、圖2。
4.3優化組網說明
CX與GMQ兩臺OSN 9500為市區匯聚設備,不屬于MH本地優化設計范圍。GZ、QK與SJ三臺華為OSN 7500用于匯接本地匯聚層OSN3500或METRO 3000構成的SDH環網,本地接入層通過環網進行SNCP或MSP保護,同時利用電信匯聚層光纜管道、路由資源豐富的優勢,將OSN 7500具有的智能光網絡MESH結構保護以及原來SDH或改造后的MSTP設備的環網保護結合起來,通過模塊局、母局之間的直達光纜進行互聯(其中CX9500-QK7500需新增長途中繼光纜),從上圖可以看出,本次網絡優化涉及的跨環匯聚節點均部署為具備ASON功能的設備,從而在上述設備中完成較為復雜、消耗資源的業務的處理,提高傳送網效率、性能的同時減輕了接入層網絡的負擔。這樣既具有SDH環網的快速恢復,又具有ASON網絡的高資源利用效率。
整個網絡的端到端業務均能通過該接入形式得到保護,其中智能保護方式用于ASON網絡中傳送的業務而傳統保護方法用于流經MSTP/SDH網絡的部分。若故障發生在SDH/MSTP部分,按照傳統環網保護方式進行倒換:假設ASON網絡中發生故障,按照配置的業務服務等級由控制平面自動采取對應保護策略,進行自動選路或倒換業務。不過雖然在加入ASON網絡和DNI組網后具備了一定的抗多點失效能力。但在下聯的MSTP/SDH網絡中依然只能防止單節點失效。同時傳統與智能兩種網絡互聯互通的關鍵工作由邊緣網絡節點承擔,該網元的可靠性將成為影響網絡保護和恢復性能的決定性因素。
五、結語
光網絡技術為了滿足業務傳送需求也在不斷向著大容量、高帶寬、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更新。ASON和MSTP等城域傳送網的新核心技術出現,為城域網能靈活、經濟地提供多業務提供了可能,以滿足其地域范圍廣、投資成本高、競爭激烈、業務類型繁雜且用戶數量及業務發展較難預計等特征,將它們應用于城域網各類業務,能夠在保護原有SDH投資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對數據業務的傳送。
參考文獻
[1]王亞輝.全業務運營模式下城域傳送網建設方案設計.西北大學,2010
[2] G.C.Li,Q.Yang. Enhanced metro MSTP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APOC. Nov 2005. 738-747
[3]解寶新. MSTP大客戶本地網接入應用.技術研發,2011,6(18).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