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省耒陽市第一中學 吳濟廉
保護環境、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極其重要。中學教育作為最重要的教育階段,學校有義務培養學生科學的環境觀。
通過調查發現,75%以上的學生認為雖然各門課程都滲透了環境教育,但應該開設專門的環境教育課程。65%的學生認為還需充實和完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應該更加靈活多樣。
另據資料顯示,雖然大多數學生的環保意識較強,但很少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去,“知行”不一。
綜合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自主性、多元化、動態化等特點,因而有利于達到“知行”統一的教育目的。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開展環境教育具有以下優越性:
1.使環境教育更具開放性。通過活動突破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彌補環境教育的相對封閉性。
2.使環境教育具有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重在參與,在“做”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探究,做到親力親為。
3.使環境教育更有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4.使環境教育更具探究性。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必然產生各種新情景、新問題,在開放、自由、和諧的活動氛圍中,學生自主意識得到強化,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由此可見,實施環境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不僅很有必要,而且是可行的。縱觀實際教學情況,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還存在六大問題:
1.以學科教育形式教“環境知識”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課堂上,經常看到學生秩序井然地坐在座位上,教師按照傳統步驟授課:上課、復習、導入、閱讀資料、提問、討論、歸納總結,或是將準備好的環境知識打包后直接呈現出來,文字、圖片、視頻內容豐富多彩,教師成了放眏員,學生成了觀眾。
如在進行“臭氧層空洞問題如何解決”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用大量資料反映臭氧層空洞的原因、后果及措施。期間學生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仍然是教師提問,學生根據資料予以回答。
由于教師沒有充分認識綜合實踐活動的內涵,沒有轉變傳統教學思想和方法,以致出現“舊瓶裝新酒”的現象。
2.教師包辦與放任自流并存
這是開展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的兩種主要傾向,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生為主體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有部分教師認為既然綜合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要體現開放性、自主性,就可以任學生自行研究,步入了放任自流的誤區。教學活動中既要有預設又要有生成,根據學生的活動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啟發學生自行解決問題。
3.主題活動走馬觀花
部分教師精心準備,教學環節一應俱全——確立主題、制定活動實施計劃、展示成果、總結評價……但每一個環節都是“走馬燈”似的一晃而過。
比如有教師在實施“為什么我市的天空總是灰色的”這一主題時,情景導入、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等各個環節平均分配時間,每個環節都是5~10分鐘左右,學生參與的時間很短。常規課應有重點和難點,綜合實踐活動同樣也要突出重點,“好鋼用在刀刃上”。
4.學校、家庭、社會認識不一致
有的學校領導片面追求升學率,缺乏素質教育的相關理念。由于缺乏評價環境教育好壞的合理機制以及受高考的影響,其他科目擠占實踐活動課時的現象時有發生。課程安排表上的綜合實踐活動成了擺設。
其次,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拓寬了學生課外活動的視野,但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安全隱患,僅憑一個甚至幾個教師的組織仍有點力不從心。安全問題也偶有發生,許多學校因擔心“安全問題”而一票否決所有校外的綜合實踐活動,家長也因擔心出現安全問題而拒絕讓孩子參加。
再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要調查走訪、親臨現場、舉辦專題講座,但社會各界配合度不高,導致許多有價值、有意義的活動不能順利開展。
5.活動形式單一,活動范圍有限
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不同于傳統課程,但仍有教師僅僅通過“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傳授環境知識,活動形式單一,活動流程不求變通、缺乏新意,學生缺乏親身體驗,活動場所局限于學校,甚至只是狹小的課堂。學生鮮有走出校門的機會,親近、了解自然也成為奢談。
6.活動開展隨意,忽視課程的常態實施
一些學校過分重視宣傳效應,把公開課變成了作秀課,由骨干老師執教,全體組內老師備課,專業人員制作課件,甚至替學生制作展板等。公開課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被隨意占用,課外時間也被各科作業擠占殆盡。如果不是應付檢查和向外宣傳展示,少有教師愿意做那些“費力不討好”的課外活動。
要解決上述問題,就必須“對癥下藥”,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培訓師資,提高活動能力
加強新課程培訓,采取自學、專家講座、外出學習等多種形式學習理論知識。擴大知識面,提高教學水平,樹立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新理念。
學校領導帶頭學習,從思想上支持綜合實踐活動,鼓勵教師開放思想,大膽走出校園,走進社區和工廠。還應在資金上支持,給予活動獎金等。
2.綜合實踐活動形式多樣化
在以學科滲透為主的環境教育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樂學、愛學,如:
①開設環保專題教育活動,整合學科教育資源,引導、鼓勵學生了解環境問題,探討解決方法。
②創設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熏陶,抓住校園環境中的各種契機進行環境教育。
③開展豐富多樣的環境教育實踐體驗活動,比如制作環境手抄報,參加各種環境活動比賽、觀看環保電視節目、撰寫環保小論文、制作環保作品等。
④與其他學科一起開展活動,比如和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等多個學科共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3.加強溝通、贏取支持
精心設計每次活動,活動具體實施責任到人,增強安全意識,減少安全隱患,杜絕安全事故發生。
聘請社區熱心環保的專家及社會人士協助指導教師開展實踐活動,并邀請家長參與,確保安全。
活動開展前通過多種方式加強與社區和家長的溝通,比如給家長寫信、使用“家校通”平臺、召開家長會等,使他們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聯系企業相關領導,說明活動意義,使其愿意提供幫助。
4.完善評價機制,激勵方式多樣化
將環境教育設為必修課,并保證課外活動時間,在考試中有所反映,或者評選“學科帶頭人”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評價機制的完善有利于建立獎勵機制,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5.制定規章制度,使活動常態化
無規矩不成方圓,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保證課時、資金供給,減少教師無故缺課、擠占課時的現象,堅持每月上報活動記錄,及時對活動效果進行測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