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江
(貴州省公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江門—肇慶高速公路位于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區,是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外環公路西環段,路線起于江門市杜阮鎮,與江鶴高速公路連接,終于肇慶四會市東城區,與廣賀高速公路連接。而項目富佛樞紐互通式立交位于肇慶高要市蜆崗鎮西北側,被交道路為廣肇高速公路,該互通立交區域的道路概況為雙向雙車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該樞紐互通式立交主要滿足高速公路網交通量轉換設置,實現與珠江三角洲地區高速公路網的有機連接。
根據上述實例,進行調查分析可以知道車道寬度、車速限制、行車道數、路側凈空、大型車混入率、駕駛員對環境的熟悉程度等都會對該互通立交造成影響。為了保證該互通立交暢通無阻,可以根據廣東省其他高速公路的交通流特點,假定交通高峰小時系數為0.1,方向系數為0.52,高峰小時流量約為1300pcu/h/單向。因此該互通立交道路在平時雙向雙車道通行基本滿足交通流的要求。
(1)路改橋路段施工影響分析。對于路改橋路段,要將原廣肇高速公路路基路段改為跨線橋,在施工時,施工道路要封閉,必要時要對路面交通進行轉移或分流。(2)填土路基路段施工影響分析。在施工時,要封閉施工道路,對于填土路基路段施工需要提高其設計高程,對路面交通進行轉移或分流。
互通立交施工組織設計應遵循安全、暢通、確保施工進度、效益最佳這些原則。因此,在進行互通立交的施工組織設計時,要做好一系列施工準備工作,主要有技術準備、材料準備、現場準備、其它準備,具體內容見下:
(1)搞好技術管理。(2)進行詳細的施工現場技術調查。(3)技術交底,確保全體人員掌握招標文件及施工規范。(4)熟悉設計文件及施工圖紙,審核設計文件,復測控制點。
在材料采購時,要選擇質量好、信譽高的供應商,嚴格控制材料的質量,加強對材料采購的監控。
在進行互通立交施工時,要編制科學、合理、正確的材料采購供應計劃,調試安裝機械設備,按部就班組織人員分批進場,同時還要及時清理施工現場,提前將基礎所需鋼筋、地腳螺栓以及模板備齊,修建臨時排水設施,以確保進入現場施工后能夠在計劃范圍內完成基礎、穿線管施工,保證工程能夠按時按質完成。
互通立交的施工組織設計,應了解相關信息,例如環境保護,文明施工等方面的規定,積極與當地政府等部門進行聯系,積極與業主、監理及有關部門進行溝通,還應該調查當地的自然資源、施工條件、社會環境等狀況。
構件下料時應按放樣尺寸號料,根據工藝要求,將鋼材切割區域表面的鐵銹、污物等清除干凈,預留制作時焊接收縮余量及切割邊緣加工等加工余量。在構件上、下翼板,等截面的腹板采用自動直條火焰切割機進行下料,變截面腹板采用半自動火焰切割機下料。在翼緣板、腹板需拼接時,應按長度方向進行拼接,然后下料。下料過程中應該要嚴格執行相關工藝流程,以確保質量,下料后,對構件進行檢測,具體允許的偏差見表1。

表1 允許偏差
焊接工序是互通立交施工組織設計的工藝流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因此應嚴格控制焊接變形、焊接質量,根據材質選用焊絲的材質和焊劑的牌號,根據鋼板的厚度選用焊接速度、焊接電流、焊絲的直徑。焊接的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培訓,持證上崗,然后在自動龍門埋弧焊機上進行,選用的焊絲、焊劑必須符合國家規范和設計要求。焊接時采用引收弧板,不得在焊縫外母材上進行引弧。焊接后應對焊縫進行外觀檢查,防止有氣孔、咬邊、偏焊等超差缺陷的產生,還需要進行超聲波探傷,檢查其有沒有未焊透、夾渣、裂紋等缺陷。焊后的工件須有序堆放,以減小變形。
構件在組立之前須核實待組立件與設計圖紙是否相同,然后才在全自動組立機上進行,檢驗CO2氣體的純度,焊絲的規格、材質。組立后,對構件進行檢測,須堆放平整,工序轉移過程中慢起慢放以減小構件變形,允許的偏差見表2。

表2 允許偏差
對于焊接變形矯正在翼緣矯正機和壓力機上進行,根據腹板和翼緣板的厚度選擇矯正壓力和壓輥的直徑,然后對于翼板對腹板的垂直度,需要在翼緣矯正機上矯正,進行局部彎曲、扭曲等操作,根據鋼材性能,選用緩冷、加熱溫度,火焰校正。矯正后,檢測有關參數,檢測構件的各項參數允許偏差如表3。
若遇構件變形較大難以矯正的構件,及時反饋給技術人員,由技術人員對焊接進行評定,以減少焊接變形。

表3 允許偏差
原材料在進廠時,要按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進行抽樣檢驗,嚴格檢查材料的質檢證明書、合格證等,還要檢查材料的表面,檢查鋼材表面是否有銹蝕、麻點、劃痕等缺陷,以保證項目為材料屈服點和五大元素含量滿足要求。
[1]成立,王小萍,黃志青,等.施工組織設計優化[J].建筑技術,2007,(4):78.
[2]嚴守德,雷中英,任重.建筑工程項目施工組織設計評價方法的研究[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0,(3):56-57.
[3]沈其明,萬先進.具有隧道群的高速公路施工組織難點分析[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119.
[4]阮永芬,楊昆華,王東.基于模糊一致矩陣理論的施工方案優選[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