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香江/李 華/張超宇
(1.中色地科礦產勘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82;2.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北京 101149)
為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38號),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國務院分兩批確定了44個資源枯竭城市,中央財政將給予44個資源枯竭城市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支持[1]。資源枯竭城市如何利用好國家財政資金,首先必須對管轄范圍內的資源開采產生的環境代價進行核算和綜合評價,充分掌握所屬區域內資源開采對環境影響的第一手資料 ,使政府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防治資源開采產生環境影響,為政府轉型發展提供更多的參考依據。
近幾年來,國內外許多專家和學者對資源開發過程中引起的環境系統損害及對人類的不利影響等理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討。在我國應用最為廣泛的是邊際外部成本(Marginal External Cost,MEC)理論,1997年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的兩位專家章錚(1996)[2]和雷明(1999)[3]分別就此理論進行了專門的討論,他們指出資源開采的價格應等于其邊際機會成本(Marginal Opportunity Cost,MOC),它由三部分組成,即:邊際生產成本(Marginal Productive Cost,MPC),邊際使用成本(Marginal USER Cost,MUC)和邊際外部成本(Marginal External Cost,MEC)[4]。
資源開采產生的環境代價核算方法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5]:
直接市場法(Market-based Approach):包含生產力變化法、人力資本法、機會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影子工程費等。
替代市場法(Surrogate Market Method):包括地產價值法、工資差額法、旅行費用法、防護支出法等。
意愿價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包含投標博弈法、現行評價法、專家調查法等。
根據資源開采環境代價核算的邊際外部成本理論和資源開采產生的環境代價核算方法——直接市場法和替代市場法,通過對礦產資源開采環境代價核算范圍進行反復論證,代價核算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以下五大方面[6],如表1所示:

表1 資源開采環境代價核算指標體系表
在上述指標中,第一、二、三類指標在環境影響評價中已有許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的討論和應用,這些指標也是資源開采產生的環境代價所采用的指標;第四類指標是由于資源開采而帶來的大量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人員傷亡、交通和建筑物的破壞、土地、環境和農作物破壞等損失,諸如這些損失,在核算資源開采環境代價時應納入其中;第五類指標是資源開采的礦區占地及災害恢復治理成本損失,它主要涉及到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和礦區周邊居民安置搬遷及所占地的損失,在資源開采環境代價核算時也要考慮。
冷水江市內主要礦產資源為銻礦、煤礦、鐵礦、鉛鋅礦、石膏礦和石材及建筑用材料等,現在主要開采的是銻礦和煤礦。
冷水江市錫礦山現有銻礦礦石儲量6116.242千噸,金屬儲量210091噸,其中可采礦石量2493.799千噸,金屬量74833噸;預可采礦石量3622.443千噸,金屬量135258噸。根據2009年實地調查結果得出,錫礦山礦石開采生產能力為52萬噸/年,實際生產能力為55萬噸/年銻礦石量,錫礦山分南北兩個采場,南礦約39萬噸礦石量/年,北礦約16萬噸礦石量/年,礦山可開采年限約12年。
截止到2008年底,冷水江市共有煤礦企業72家,其中鄉鎮煤礦69家,年產量329萬噸,每個礦山的實際產量在2-9萬噸/年,大多數都在3-6萬噸/年;國有煤礦有金竹山煤業公司、資江煤礦、大建煤礦3家,年產量153萬噸,其中金竹山實業有限公司最大,它有四個礦井,平均實際煤炭年產量為27萬噸,較小的是大建礦業有限公司,它有三個礦井,平均年產量為5萬噸,資江煤炭有限公司只有一個礦井,實際煤炭年產量為30萬噸;全市煤炭年總產量為482萬噸,國有煤礦年產量占冷水江市煤炭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冷水江市煤炭主要集中在巖口鎮、鐸山鎮、渣渡鎮、毛易鄉和礦山鄉幾個鄉鎮,其煤礦開采模式基本上一致。
截止到2008年底,冷水江市共有采石場開采企業15家,主要開采建筑石料用灰巖、制灰用石灰巖、水泥用灰巖和硅灰石,其礦山開采數量共為15家,礦石年開采量共為61萬噸,其中,建筑石料用灰巖年開采量為24萬噸,制灰用石灰巖年開采量為18萬噸,水泥用灰巖年開采量為19萬噸。這些礦山主要分布在禾青鎮、潘橋鄉、三尖鄉和中連鄉等鄉鎮。此外其它非金屬礦產開發的還有石膏礦、石墨礦、耐火粘土、硅石和白云石礦等礦產,其中石膏礦1處,分布在禾青鎮,年開采礦石量為5萬噸;石墨礦開采3處,主要分布在三尖鄉,年開采礦石量為5萬噸;耐火粘土有2處主要分布在金竹山鄉,年開采量為3萬噸;硅石礦只有1處,地處三尖鄉,規模較小,年開采礦石量為1萬噸;白云礦規模較小,分布在禾青鎮。
截止到2008年底,冷水江市鉛鋅礦只有一處,分布在市內的禾青鎮,開始開采時儲量規模較大,由于開采時間較長,富集礦已基本開采完畢,剩下的礦石顆粒較細,極難選礦,現在已停采多年。冷水江市鐵礦開采是隨著銻礦開采而興起的,鐵礦是銻礦的伴生礦產,單一的鐵礦規模較小,產量也少,其主要開采的赤鐵礦石與生產水泥的配料現已關閉多年。
根據上述資源開采產生的環境代價核算指標體系,通過實地調研,得出冷水江市資源開采環境污染和破壞情況,按其市內象征區劃的鄉鎮,各鄉鎮資源開采造成的環境破壞情況具體數字如表2所示。
4.2.1 人體健康福利和受污染人口清洗費用的損失核算取值
參照《環境影響的經濟評價》工作手冊提供的方法,其損失數為6000、2400和1560元/噸[7],增加的人口清洗系數參照《山東省大氣污染經濟損失估算》[8]4-10元。
4.2.2 水污染和破壞損失核算取值
根據冷水江治理工程(2006年),參照解決用水人口的單位價格為400元/人;污水處理取湖南省平均數3元/噸;湖南省水資源勘探系數及其他引水工程費用,按5.5元/m3計算。

4.2.3 固體廢棄物污染水土損失系數取值
據湖南省有關統計,處理一噸尾礦及廢石土礦石量所需費用為25元;水排放系數根據湖南省引湖水及其他引水工程費用計,按4.5元/m2計算。
4.2.4 地質災害及防護的損失系數取值
由于礦區開采時間很長,具體的人員傷亡數據沒有統計;按當地居民建房的成本計算其損失,每棟房屋的建設成本為10萬元;由于礦山用地受污染嚴重,土地資源與土地環境的損失按國家有關規定,結合湖南省實際情況,占用土地的凈價為:林地4元/m2,耕地3元/m2,荒草地0.25元/m2。
4.2.5 礦區土地及災害恢復治理的成本損失核算取值
參照國家相關工程費。
用標準和土地復墾費用標準等規定[9],結合湖南省實際情況,按8元/m2;采空區按回填方式處理,其工程價值損失按湖南省回填平均數計為10元/m3。
根據資源開采產生的環境代價核算指標和其取值依據,得出冷水江市資源開采環境代價,按其行政鄉鎮劃分其環境代價如表3所示:

表3 各鄉鎮資源開采環境代價核算總值
在冷水江市資源開采產生的環境代價核算中,可能存在一些誤差,造成誤差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不同地區開采的礦山資源,由于開采時間跨度較長,有許多歷史數據缺失,從而帶來了計算結果的誤差;另一方面由于有些地區礦山開采已經停止,其數據在計算中沒能正確地反映;三是有些鄉鎮數據統計不全而帶來計算結果的差異;四是計算系數的取值上,由于同類工程所處的地質環境不同,所產生的費用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根據冷水江市礦山資源開采環境核算代價的計算結果,把冷水江市礦山地質環境經濟評價劃分為三個等級,即嚴重區、較嚴重區和一般區。規定資源開發產生的環境代價價值超過10000萬元劃分為嚴重區;資源開發產生的環境代價在小于10000萬元和大于5000萬元劃分為較嚴重區;資源開發產生的經濟損失價值小于5000萬元的劃分為一般損失區,根據所定的區劃標準,冷水江市資源開采環境代價評價分區可劃分為嚴重區、較嚴重區和一般區三個區域。他們所在的鄉鎮分別是:嚴重區的鄉鎮為礦山鄉、錫礦辦事處、巖口鎮和鐸山鎮;較嚴重區的鄉鎮為禾清鎮、金竹山鄉、中連鄉、梓龍鄉、渣渡鎮和毛易鎮;一般區的鄉鎮為三尖鄉、潘橋鄉和同心鄉。其分區如圖1所示。
從冷水江市資源開采環境代價核算區域劃分結果可以看出,資源開采環境代價嚴重區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礦山開采規模大且時間長,由于前期的礦山開采存在無政府狀態,對環境缺乏有效保護,對當地的地質環境破壞大、影響深。僅環境代價嚴重區——錫礦山地區,銻礦的開采就有百余年歷史,再加上在當地進行冶煉,無論從銻礦開采形成采空區的破壞,還是冶煉廢水廢渣的濫排濫堆,廢水的嚴重污染等都給當地的地質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巖口鎮和鐸山鎮主要是煤礦的開采規模較大,時間跨度達四五十年,廢石渣的堆放、廢水的無序排放、采空區的形成等等,造成了當地房屋、道路等的破壞,形成地下水下降、飲水困難人數的急劇增加等,都是引起地質環境破壞嚴重的主要原因。二是由于長時間的無序開采和排放,缺乏有效的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是造成該地區地質災害頻發、大量水土流失或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礦山鄉和錫礦山辦事處地區及鐸山鎮,大面積的地面塌陷頻發致使大量的土地費棄,大量的工業廢渣任意堆放致使大面積的土地沙漠化或變為荒草地無法耕種,地下水系遭到嚴重破壞,礦山鄉和錫礦山辦事處地下水金屬嚴重超標,也是造成該地區礦山地質環境惡劣及帶來的經濟損失十分嚴重的重要原因。三是礦山環境沒有適當的保護,礦山開采條件極為惡劣,是引起當地粉塵重度污染的主要原因。

圖1 冷水江市資源開采環境代價核算結果區劃圖
資源開采環境代價核算損失較嚴重區是禾清鎮、金竹山鄉、中連鄉、梓龍鄉、渣渡鎮和毛易鎮,從冷水江市地質環境經濟評價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在這幾個鎮中,禾清鎮和渣渡鎮經濟損失較嚴重,損失程度近一億元人民幣,禾清鎮主要是以采石為主,僅采石場就有8家之多,且采石規模較大,是造成粉塵污染的主要原因,在加上該地區有金屬礦產開采活動,也是使其代價增大的原因之一;渣渡鎮主要是煤礦開采較多,開采企業多為地方民營煤礦,在煤礦開采時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沒有較仔細地考慮和規劃,導致礦產資源的破壞和浪費,也進一步加速了地質環境的惡化,尤為嚴重的是已停產的利民煤礦,由于開采時間較早,開采時沒有詳細的礦山環境保護規劃或沒有執行其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規劃,導致大量房屋受損而居民不能在原有地居住,留下嚴重的后果。
資源開采環境代價核算一般的鄉鎮是三尖鄉、潘橋鄉和同心鄉,在這三個鄉鎮中,環境代價損失破壞程度一般,除三尖鄉在前幾年有金屬鐵礦開采外,其他主要開采的均是石材礦山,它們的主要環境代價主要是粉塵污染、地質景觀的破壞和水土流失。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38號)[Z].北京:國務院,2007.
[2]章錚.邊際機會成本定價——自然資源定價的理論框架[J].自然資源學報,1996(2):107-112.
[3]雷明.可持續發展下綠色核算 資源-經濟-環境綜合核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9.
[4]張云.非再生資源開發中價值補償的研究[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7.
[5]吳強.礦山環境代價定量評估探討[J].中國礦業,2008(5):42-44.
[6]李華,馮春濤,曾凌云.礦產資源開采環境代價核算初探[J].現代礦業,2010(8):8-11.
[7]劉金平.礦區直接環境成本評估[J].能源環境保護,2003,17(1):21-22.
[8]王艷,趙旭麗,許楊,李彥.山東省大氣污染經濟損失估算[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5,18(2):30-33.
[9]黨晉華,賈彩霞,徐濤,徐世柱.山西省煤炭開采環境損失的經濟核算[J].環境科學研究,2007(4):15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