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福生 張麗莉
(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最近幾年的教學中發現了一些設計方法對大學體育課訓練場館空間設計的薄弱環節,更多是作為訓練及比賽的場館,沒有更大化的利用場館空間,增加其多功能性。
在2008年奧運會之后,隨之而來的廣東亞運會、濟南全運會等陸續舉辦,使我國掀起了體育場館建筑的小高潮,在這種大背景下,訓練場館的規模及其好壞成為了評價高等院校優劣的硬件標準之一,這便推動了大學訓練場館設計和建設的發展。
與之相比,國外已經在這類場館的多功能設計上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注重以人為本,不僅滿足學生平時課程和訓練的需要,也能給學校周圍生活的人群提供運動場所及設施;并且管理模式上以效益為中心,這樣才能使其可持續發展。
從現代大中型的體育訓練場館中,我們可以看到其日趨多元化、復雜化,這里可以將其分為主體空間、輔助空間和附屬空間。主體空間就是使用率最高,也是占整個建筑面積最大的空間,用來比賽,并且提供觀賞場地的空間。輔助空間則是為服務于主體空間而設計的,為了充分體現其人性化的多功能性,如運動員休息室、裁判,以及設備用房等等。以及為了充分利用空間增加經濟效益而產生的附屬空間,如體育用品專賣店、小賣店等。主體空間由于滿足觀賞比賽的要求,而采用中心對稱的向心性格局,并且是多向的,無遮擋,呈現出有圍合感的空間,營造出熱烈的比賽氣氛。而各空間關系的處理上就體現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設計方法[1]。
針對大學體育課訓練場館的主體空間的設計前提是要明確其主要功能,區別于社會型體育場館,其首要功能是體育教學及體校訓練(見圖1),這也是高校建設訓練場館的出發點。起初各大學的體育館也要同時負責比賽場地和提供觀賞之用,但是隨著教育改革,這種觀賞專業比賽的職能就開始向師生參與過渡,這樣在設計中兼顧比賽與參與的功能就成為關鍵。在此之余,高校訓練館主體空間也承擔了大學禮堂或大學生活動中心的部分職能,如文娛集會(見圖2),只要有效空間能夠承載即可,對坐席并無要求,也就對設計思路影響不大。為了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大學訓練館的功能,可以考慮學生課余鍛煉及對外開放,但是在設計中針對將學生練習場地和練習項目更多更好的結合進行一些調查研究,因地制宜,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再進一步設計。

圖1 哈爾濱某大學體育課訓練館

圖2 哈爾濱某大學體育館演唱會分區圖
通過以上分析,大學訓練場館的主體為了迎合高校體育的特殊性,更適合多功能。可以總結為兩個方面:1)滿足學校教學及訓練硬件要求的大空間,這也是具備多元化功能的前提;2)要滿足豐富多樣的可變模式,使其具有彈性應變的功能。基于此目的,提高大學體育課訓練場館空間最大使用考量進行的設計改良,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對于大學體育教學來講,最大空間的使用率,也可以大大提高容納教學的人數,降低教學中課程安排的難度。從訓練場館的整體出發,要最大限度的滿足多功能的項目,主體場地的空間最大化就是關鍵。因為主體空間使用的頻率高、強度大、所占面積比例大,這樣也就使主體場地的空間最大化成為了大學體育課訓練場館的設計成敗。
由于大學體育課的多樣化決定了其功能的多元化,并且能夠在時間及空間上分散進行。這樣的多功能性就要求主體空間最大化,并且合理化。在設計中,就要考慮“單元場地”的劃分,相互的課程及練習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主體空間的尺寸盡量以“單元場地”的尺寸為基本模數。
為了配合大學訓練場館大空間的多功能性,設計“單元場地”就免不了要考慮隔斷的合理使用問題。因為學校這樣一種特殊的場所,訓練場館的特殊性也便隨之產生了,主體空間不同于社會型的比賽,健身等,而是增加了體育教學、文藝匯演等活動,人流的變化不均衡,課上人流量激增,課余休閑人流量不固定,這樣就要求設計時不能做到像社會型體育那樣使用固定的隔斷完成這樣隨時有彈性使用要求的空間,要考慮采用靈活的軟隔斷。但是設計中不能僅僅根據“單元場地”使用軟隔斷,同時也應該考慮與屋蓋的結構形式的呼應。而在大學訓練場館里對硬隔斷的使用也不可或缺,例如硬木折疊門或者帶滑軌的單元墻,通過吸音的處理(見圖3),既能營造封閉安靜的氣氛,又無沉悶感,這一點就可以在我國的大學訓練場館中加以應用。

圖3 滑軌折疊隔斷墻
由于受到社會型體育館的影響,大學的訓練場館也常常通過坐席的多少作為場館規模的衡量標準,又由于成本限制了座椅的多功能性,僅僅固定的座椅不能讓原有訓練空間最大化,并且座椅的閑置率也比較高,基于這樣的考量,在大學訓練場館的設計中,就應該多考慮觀眾席座椅的靈活性和可調性,能兼顧各種比賽的同時釋放出更多的空間進行訓練健身,另外在坐席的比例上也要針對空間的大小適當的控制,目前中國的中小型訓練場館已經開始推行推拉式的活動座椅,但是在大型的訓練場館中并未推廣,這也是作為訓練場館設計中受到重視而沒有確實施行的一個難題。
現代訓練館一般采用自然照明、人工照明和二者合用的混合照明這三種形式。而一般混合照明居多,這樣在其設計過程中,為了使比賽中運動員精準地判斷運動目標,最大化利用自然光是首選,因為自然光的效果是最佳的,同時要考慮眩光的影響,也就是讓過強的光線直射或反射到眼中對運動所造成的影響。另外加強照度的穩定性和控制分布協調性等。這樣既能讓運動員更好的發揮,也能使裁判的判罰準確并且觀眾也達到最佳的觀賞效果。在大學訓練場館的使用人群的特殊要求,燈光設計的合理性主要迎合教學,其次才是社會人群。
從表1所示的調查中可以看出來光環境在整個場館的設計中起到重要的影響。針對不同功能的場館,就要注重考慮燈光設計的要求[3]。

表1 對使用者進行光環境滿意度的調查結果
從大學體育課訓練場館設計的整體出發,建筑整體與學校的環境因為都是開放的體系,那么開展體育活動的環境始終都是人的載體,設計也就要在大方向上做到整體與環境的融合,小方向上把握“以人為本、多元化、效益最大化、可持續”四個原則對大學體育訓練場館的設計方法。
[1]梅季魁.現代體育館建筑設計[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2]白 濤.高校體育建筑多功能化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
[3]谷首燁.體育館羽毛球場的照明環境研究[J].山西建筑,2010,36(1):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