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艷平
(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13)
二里河從山西大學的南部由西向東橫貫而過,渠寬10 m左右,為灌溉渠。渠道北側為文、理科學院。南側為音樂、美術、環境等藝術類學院及住宅區。本工程屬山西大學二里河渠道景觀規劃設計的一期渠道改造工程,規劃設計總面積164 226 m2。其中一期工程河渠設計面積為33 773 m2。渠道現狀污濁狹窄,環境極差,本次設計在渠道兩側埋設污水暗涵,在渠道蓄滿清水,使潔污分離,同時沿河道兩側種植大面積綠化,形成“一線、兩道”景觀構架,結合河道兩側建筑景觀,根據實地情況設計景觀節點、休閑設施,從而對渠道進行全面整治改造和完善,使校園的景觀內容更加豐富、功能更加齊全,營造出一條純凈的水系,水岸兩邊綠草地高低起伏,落英紛紛,草地上喬木、灌木穿插搭配,特色景點點綴其中,達到以流暢的線形水系串聯岸邊景觀節點的形式來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交流,創造高品質校園人文景觀。
本次一期規劃中河渠共分A,B,C,D,E 5段渠,分段治理改造后的二里河將融入大學校園內的景觀體系,各段渠干岸線設計各不相同,岸上景點主次有序,使得改造后的二里河成為具有獨特個性色彩的校園景觀,從而為師生提供生活,交流,感悟的外部空間,最大限度激發人與人之間的即興交流,營造具有真正教育內涵的校園氛圍。
1)“以人為本”原則。依據使用者生活和心理行為規律及現代文明生活方式,注重空間設計的多樣性,靈活性和舒適性,空間景觀設計的個性和層次性,道路交通組織的邊界性和安全性,著意追求和尋找提高生活品質質量的途徑。努力創造一個和諧的人居環境。
2)整體性原則。把握校園區域與周邊區域的整體發展關系,以及用地與周圍其他區域之間的結構關系,以實現結構布局合理、功能設施完善、環境品質優良的建設目標。
3)形象性原則。準確把握山西大學校區自身景觀特性,樹立“綠色、科技、人文、高雅”的設計理念,打造具有標志性、示范性、高品質的大學校園形象。
4)文化性原則。突出大學校區特有的現代文化品質,并強調與地域文化、歷史文化相互融合的特點,促進校區文化特色的形成與展現。
5)可持續性發展原則。總體布局合理緊湊,考慮預留發展空間,預留的發展空間應通過適當的園林、綠化來過渡。
以“綠色、科技、人文、高雅”為總體構思,力求創造舒適、健康、優美、文化內涵豐富的高品質大學校園,具體措施如下:
1)構架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空間結構。
2)塑造健康生態、充滿生機與文化內涵,體現高品質校園特色的景觀環境體系。
3)組織順暢自然、富于變化的道路交通系統。
4)建立設施完善、高效便捷的各類休閑服務設施體系。
本次規劃出發點以塑造校園高尚優雅個性,創造良好景觀。“兩道”具體設想為:“一線”為整治后的污水渠,通過潔污分離后,河道蓄滿清水,逶迤流過校園,為校園增加更多靈動與清澈。“兩道”線形水系兩岸設置景觀散步道——帶狀綠化帶,形成一個較大氣度的景觀空間,同時還有增加空氣濕度,調節空氣溫度,改善環境質量的生態功能,成為校園的景觀“綠肺”。綠帶兩旁是兩條機動車道,隔離帶上種植莖桿較高的樹種,以隔離汽車行駛之道路與柔性交通空間,人行道上則種植尺度較親切低矮的樹木。中間的景觀綠帶,可以在整個道路長度上規劃一系列不同種類、不同高度或密度的植物群區,使得沿街綠化顯得生動豐富。同時結合河岸線及沿線建筑布置景觀節點,于多處設置雕塑精品,即通過各類綠地、水景等的合理布局,步移景異,形成可供師生游玩逗留的舒適、合理、人性的景觀場所,讓校園充滿人文藝術氣息。
總體規劃設計結構呈“一主軸(線形水系)、兩輔軸(兩岸機動車道)、三座小橋、十大景點兩岸均致布局”景觀綠化網絡滲透分布的格局。同時運用現代細胞學原理,生態拓撲設計原理等,以軸串點,將各景觀節點單元串聯為一個整體,達到綠化系統高低錯位,特色景點點綴其中。
沿河兩岸線性景觀采用對稱的手法,較大程度地利用現有渠道,中心水體月亮灣,綠岸帆影等大型景觀節點則改變河岸線,引入水體,在綠化、鋪地設計與休閑設施,藝術小品等方面皆以不同方式處理,來體現空間上的差異。基礎設施如岸邊座椅,垃圾筒,路燈等皆以簡單造型處理,以木材作為主要材質,展現親切、自然的一面。
一主軸——二里河渠干蓄滿清水,為校園增添靈性美感,師生課外站在水邊,遠離塵囂,心曠神怡,讀書交談,增加校園人文氣息。水渠的存在可以增加空氣濕度,調節空氣溫度,改善環境質量。二里河充分利用現有的河道,因地制宜,結合景觀節點設置臺階坡道、主題雕塑、自然駁岸、中心景亭等,通過點、線、面結合,使水景設計主次分明,層次豐富,空間富于變化。
兩輔軸——河岸景觀道路系統,道路系統既考慮行車功能的要求,亦注重對環境質量的影響。河道兩側兩條綠帶,傍河逶迤而行,十大景觀節點點綴其中,與主軸綠化滲透交織,通過不同的植物搭配,并結合具體空間創造小型綠化空間,是學生們課余時間交往、休閑的場所。綠帶中小路曲徑通幽,縈繞迂回,以步行空間為主,形成步行系統。綠帶兩側兩條機動車道,采用帶有西方景觀設計的時尚,高效率的設計手法來完成,使用便利,最大限度減少人流與車流的沖突,形成“人車分流”的交通組織體系。
十大景觀節點:假山石,浮雕流水疊級,休閑疊級臺階,廊架,清水演歌臺,名人文化柱廊,音樂主題雕塑,綠岸帆影,中心水體月亮灣,風雨廊架。十大景點對稱分布在河兩岸,相互呼應。在十大景點中穿插富有趣味性的小景點,打破整條冗長的河岸景觀的單調性(見圖1)。
1)自然原型駁岸:結合現狀河渠,對于坡度緩或腹地大的河段,設計此岸線,岸邊種植水楊、白楊、柳樹以及蘆葦、葛蒲等喜水特性的植物。

圖1 河岸景觀
2)自然型駁岸:采用天然石材護壁,斜坡種植植被,實行喬灌草相結合,固堤護岸。
3)臺階式人工自然駁岸:對于腹地較小的河段,采取臺階式的分層處理。鄰水種植水生植物,使其在縫中生長出繁茂的草木。
4)渠干防水處理:二里河經過改造后,渠干注滿清水,渠干兩側埋設污水暗涵,使得潔污分離。渠壁與渠底用土工膜做防水處理,以減少水渠的揮發與滲透。
1)中心水體月亮灣:向心性較強的半圓形親水平臺圍繞水體的水景親水廣場,廣場上布置藝術陳列柱,小木橋等,構成中心水景景觀設計,使水融于景,景包含水,成為人們駐足停留、休息交流的場所,小木橋的設計可謂錦上添花。
2)綠岸帆影:倡導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岸上還原自然起伏的崗坡、大面積匍匐狀生長的植物,多種野生花卉作為地被,周圍是自然式層次豐富的喬、灌木。這樣就形成自然逶迤的喬、灌、花、草組合的綠地和高低起伏的山林、草坡,不僅綠量大,種類多,而且層次和景深的效果也很好。在大面積的綠地中點綴片片白色膜結構,為師生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
3)步行橋:三座輕型人行天橋疏通著來自河兩岸的主要人流,橋的兩端配置立體景觀,提供一個舒適悠閑的人行穿越空間(見圖2)。

圖2 特色景點
4)名人文化柱廊:山西大學有悠久的百年校史,濃郁的人文氛圍,為傳承學院整體發展歷史文脈,特設計此景點,以期寓教于樂,增強文化感染力。
5)清水演歌臺:結合臺階廣場與設計,讓師生和游人體會水與音樂結合的磅礴氣勢和奇妙效果。
[1]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第2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