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有關的業界調查報告,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數碼相機市場,年銷量超過1000萬臺。如果有所細分,普通消費者的單次購機開支在1000~5000元,入門級愛好者的單次購機開支在5000~10000元,而專業攝影愛好者的單次購機開支往往超過2~5萬元不等,甚至更多的發燒友的設備尤其是骨灰級的發燒友的設備,往往都是幾十萬元到百萬元不等。而且根據不同人的消費水平,數碼相機的更新換代基本上也就是在幾年之內,如此計算,這個市場的年銷售額就最少在百億級,甚至可以達到千億級。可想而知這個市場是多么龐大。即使拋開政治立場,這樣龐大的市場長期被日本企業占領,對中國自身的產業升級也是非常不利的。作為中國高技術產業先鋒的航天業界,無論從社會責任還是產業責任上,都沒有理由對這種情況視若無睹。
相機這個話題,在不同的人群中會引起不同的反應。普通人群會傾向于輕薄的卡片機;入門人群會選擇不同焦段的長焦機器;發燒友們會在尼康或者佳能的單反機中各取所需;更高端的專業人群或許會手持哈蘇甚至林哈夫傲視群雄。
不過,要是在航天界提起“相機”兩個字,或許會引起這樣的討論:“可見光還是多光譜”、“地面分辨率是多少”、“軌道高度多少”、“焦距是多少米”、“線陣還是面陣”、“輻射校正做了沒有”。
航天相機可能是光學成像技術的巔峰,它要經受住火箭發射時的劇烈振動,要從距離地面數百千米甚至上千千米的地方,在冰火交加的環境中,在沒有三腳架也沒有豆袋的軌道上,穿過大氣拍攝到地面的清晰圖像。世界上有能力制造航天相機的企業屈指可數。
2012年發生了多起燒、砸日系汽車的事件,但記錄下這些事件的影像工具——也就是相機——同樣是日本制造,卻在“抵制日貨”的聲浪中很少被提及。理由很簡單:日本是世界上幾乎唯一的相機供應國。
日本的相機產業獨霸全球,甚至德國的萊卡品牌,很多型號也要委托日本松下生產。抵制了日貨,就沒有相機可以買了。
但我們應該拋開這樣的習慣性思考,停下來好好反思一下了。從“資源”到“遙感”系列衛星的成功來說,中國人是有能力研發高水平相機的。尤其是資源一號02C、資源三號衛星高分辨率圖片的獲取和發布,證明了中國航天、電子、光學機械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如果把這種能力轉為民用,開發出普及應用的數碼相機,并不是夢想。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掛著日系品牌的消費級數碼相機都是在中國生產的。就在距離北京衛星制造廠不遠處的北三環路邊,是北京照相機廠的舊址,如今這座樓上高聳著奧林巴斯的霓虹燈,成了日系相機的代工廠。曾經名動一時的海鷗、鳳凰、珠江等相機品牌,如今也是日系相機的零件供應商或代工廠。
中國企業為日系相機代工,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工業能力和技術人員,使中國的相機工業有了再次創業和發展的基礎。
那么,航天相機的成就,能不能和民用相機企業相結合,再現膠片時代國產相機的輝煌呢?一方擁有國際級的關鍵技術,一方擁有國際級的生產能力。其間缺乏的,或許就是商業合作機制與技術轉換機制,可能需要充足的國家產業扶植資金。
喜歡攝影的人,在半壓快門的那一瞬,看著原本模糊的世界忽然清晰起來,都能體會到一種難以名狀的快感。而喜歡航天的人,在清晰的衛星照片上尋找自己的目標時,也能體會到同樣的樂趣。如果這樣的感覺都來自“中國創造”,或許會更吸引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