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 皓/文
始于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機至今仍在進行中,作為這場危機的發源地,美國仍然面臨著持續不振的經濟狀況和嚴重的失業率。因此,奧巴馬總統第二任期的最主要任務將是改善美國經濟,提高就業率。此次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政府挽救經濟的主要措施是實施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擴張性的經濟政策,即增加貨幣發行量,不斷提高債務上限,由政府出面挽救金融業、房地產市場和汽車工業,依靠政府大規模支出增加市場需求。這些措施在短期內緩解了金融危機帶來的災難性后果,但仍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美國經濟的頹勢?;仡櫠鹨院竺绹洕l展的歷史,技術進步和新產業的發展對美國經濟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在當前經濟持續不振的情況下,美國能否找到類似于20世紀90年代信息技術革命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將有可能決定美國能否繼續在全球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經濟增長速度較慢,同時失業率較高,通貨膨脹率下降。在1983年,經濟開始迅速回升,但同時卻伴隨著通貨膨脹率的上揚。美國經濟在90年代初經歷一次短暫的衰退后,自1992年開始穩步發展,GDP的波幅很小,總體是上升趨勢,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相對平穩,保持在自8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上。美國經濟這種“一高兩低”的狀態從1992年開始一直持續到1999年底,成為美國經濟史上經歷時間最長的擴張期,而這主要得益于美國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視。
20世紀80年代,一些支撐美國經濟增長的傳統支柱產業,如紡織、冶煉、鐵路運輸、鋼鐵、汽車等,都先后放慢了增長速度,有些已進入停滯乃至衰退階段,它們在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份額也在不斷下降。而新興高技術產業尤其是信息技術及相關產業卻得到了長足進步,成為經濟增長新的支柱。80代末,美國迅速發展的十個工業部門中,有九個是高技術部門。至90年代初,高技術產品已占美國工業產品出口的75%。1981—1991年,美國電子工業部門的年平均增長率達7.8%,比同期美國工業平均增長速度高一倍多。到80年代中期,電子產業的產值已超過汽車業而成為美國第二大產業。20世紀90年代初,世界電子工業普遍低迷,只有美國仍保持較高勢頭。
1990年,美國商務部實施了“先進技術計劃(ATP)”,這是一個技術創新體系建設計劃,成為政府與私人企業間一種獨特的合作形式,目的在于推動和促使企業對高風險的高新技術進行研究和開發,以便提高美國產品的質量,增強產品和服務在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從而促進美國科技經濟的發展。根據美國商務部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對先進技術計劃(ATP)的評估,實施先進技術計劃所創造的經濟效益,遠遠超過對這一規劃的投入。評估報告說,如果沒有這個科技創新計劃,美國的許多產業,諸如生物技術產業、電子產業、制造業、軟件業等,都難以達到今天的技術水平。如在先進技術計劃的支持下,由一些中小公司聯合開發的整套監測和控制汽車車身制造技術,在克萊斯勒和通用汽車公司下設的很多工廠得到了應用,到2000年,許多新技術都獲得了充分使用,并促使美國最重要的產業部門——汽車制造業,每年的生產成本下降6500萬到1.6億美元。1991年4月,美國政府向國會提交了《國家關鍵技術》報告,確定美國將發展22項“關鍵技術”。1993年,克林頓提出了“技術是經濟發展的發電機,科學為發電機加油”的口號,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科技發展的政策。1996年7月,美國國際科教委員會發表題為《利國的技術》的報告,報告中提出:“進入21世紀,我們把握技術領導地位的能力將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美國的富強、安全和全球影響力,并因此決定著美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p>
盡管如此,2000年以后,由信息技術產業帶動的美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對美國經濟的推動作用逐漸減弱,技術的普及和擴散使得創新階段的壟斷利潤消失,風險投資減少,全球范圍內對信息產品的需求也因供給方的增多而逐漸趨于飽和。據美國風險資本協會的報告統計,2001年一季度美國的風險投資下降到1999年二季度以來最低水平,高科技產業的投資減少了35—50%。在2001年,風險投資總額銳減,每個季度的風險投資額和風險投資公司個數都較2000年同期有大幅度地減少。20世紀90年代末,信息技術的全球擴散導致全球IT產品供給能力的增加和過剩,成本優勢成為市場競爭的主要優勢,隨著更多低成本國家加入到信息產業的國際分工中來,美國的信息產業受到了來自于許多國家的成本競爭,國際市場開始縮小。受這些因素的影響,美國的經濟增長逐漸放緩,之后曾有幾度回升,但總是一波三折,缺乏持續性。
奧巴馬總統自2009年年初上任以來,大力推動新能源戰略,希望通過發展新能源產業重振當時正經歷二戰后最為深重衰退的美國經濟,并把新能源產業打造成美國未來經濟的新增長點。為此,美國政府和國會以各種方式對新能源產業予以大力扶持。2009年2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總額為7870億美元的《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中,189億用于能源傳輸和替代能源的研究,有218億用于節能產業的發展。由此看出,新能源以及節能項目、環境保護等成為投資重點。2010年5月,美國政府推出能源部年度財政預算案,有264億美元撥給能源與再生能源局。
美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重點包括以下幾方面:
1.可再生能源。美國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的一個重點目標是要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2009年1月1日,美國的可再生能源生產能力為27.8G瓦。美國政府提出的目標是,到2012年可再生能源生產能力翻一番,達到或超過55.6G瓦。因此,美國政府為提升可再生能源生產能力提供了大力支持?!睹绹鴱吞K與再投資法》向可再生能源生產和先進能源制造方面投入230億美元。這筆資金有望創造25.3萬個工作崗位,并撬動私營部門新增430億美元的投資,支持新增46.9萬個工作崗位。
2.新能源汽車和未來的車用燃料。聯邦政府承諾投入160億美元,用于能夠改革交通運輸業的項目,包括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全電動汽車以及為新型汽車提供電力的基礎設施和新型清潔燃料。美國目前沒有一家電動汽車生產廠,先進電池生產能力幾乎為零,先進電池和電動元器件生產廠只有兩家。美國政府提出的目標是,到2015年,電動汽車生產廠要達到3家,有30家新型電池和其他電動汽車制造廠全部投入運營,并具備足夠的先進電池生產能力,以便每年為50萬輛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提供動力。政府也在建設相應的基礎設施,以支持電動汽車的發展。目前美國的電動汽車充電站不足500家,到2015年,要在12個城市建設1萬多家充電站。
3.智能電網。美國政府致力于發展智能電網,推動電網的現代化改造。智能電網的優點在于能夠及時監測到斷電的可能性,必要時更改供電線路。通過智能電網項目,可以降低用電成本,提高可靠性。智能電網還可以使可再生能源并入電網,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并控制他們的能源利用?!睹绹鴱吞K與再投資法》有40億美元的資金投入到智能電網建設上,這筆投入有望創造4.3個新工作崗位。聯邦政府的資金投入可能會撬動私營部門57億美元的投資,從而再創造6.1萬個新工作崗位。私營部門在智能電網項目上的配套資金將超過一倍,這些配套資金又可以創造6.1萬個新工作崗位。據估計,智能電網技術將使2030年的用電量減少4%以上,使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每年節省204億美元的電費。
4.清潔煤技術與核電。奧巴馬總統積極致力于發展碳捕獲與封存技術,把它視為清潔能源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希望在清潔煤技術領域領先于世界。通過《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以及貸款擔保等措施,政府向碳捕獲與封存技術項目的投入達100億美元,這筆投資至少可以撬動40億的私人投資,使得清潔煤技術領域的公私投入總額超過140億美元。這些投資將用于支持規模足夠大的碳捕獲設施,這些項目經過示范后,要能夠重復,并在電力行業的商業實踐中進行部署。截至2009年1月,美國沒有一家達到商業規模的電廠擁有大型碳捕獲與封存設施,每年捕獲的二氧化碳量微乎其微。美國政府提出的目標是,到2015年,擁有大型碳捕獲與封存設施的電廠要達到五家,每年捕獲的二氧化碳要達到1200萬噸以上。
從這些措施來看,美國在推動新能源發展方面已經形成了周密的規劃,并希望借此促進就業,但從奧巴馬第一任期的情況來看,清潔能源產業對經濟和就業的促進作用并不明顯,究其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從美國國內來看,盡管政府大力支持,美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是建立在市場基礎上,如果美國政府不能采取嚴格的環境管制措施,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就不存在持續的外部動力。并且,在美國追求能源安全和頁巖氣等傳統能源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新能源產業的巨大成本將阻礙其發展。第二,美國發展新能源產業需要大量的前期資金投入,并且促進就業的前提是需要大量能夠掌握相關技術的產業工人。在全球氣候合作沒有取得重大進展,煤炭和石油仍然是主要能源的情況下,新能源的全球市場收益不明朗,但卻面臨巨大前期成本,這也阻礙新能源在短期內成為美國經濟的新增長點。
對比20世紀美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和最近幾年美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可以發現二者存在一些根本性差異。首先,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是建立在電子光纖等基礎技術成熟的基礎上,并且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其他傳統工業如汽車業、運輸業和鋼鐵業的發展,這使得美國產業進步呈現相輔相成的局面。而清潔能源的發展與傳統能源相對立,并且成本巨大,存在巨大的市場阻力。其次,信息技術產業能夠快速促進美國經濟的發展是由于美國成為這一行業的規則制定者,世界主要經濟體都融入了美國主導的這場信息技術革命,也就是說,世界主要國家都成為游戲的參與者,而美國是領導者。與此不同,在保護環境方面,由于缺乏共同的規則,即使新能源產業在美國得到發展,短期內,美國也無法借此成為新能源產業革命的領導者。
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發展新能源產業在各國的熱度不斷上升,奧巴馬政府更是期望借助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重振美國經濟,繼續維持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但由于其巨大的前期成本和未來收益的模糊性,加上刺激經濟和提高就業率的緊迫性,新能源產業能否在短期內成為美國經濟的新增長點值得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