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娜
(管道局五公司第八工程處,河北 滄州 062552)
如圖1所示,斜塊式內胎由行走系統,撐脹系統兩大部分組成。主要組成部件有油缸,油馬達,主動輪總成,從動輪總成,撐塊,撐板,上活動板,下活動板,滑動板,導向軸,彈簧鋼板,斜塊等。
內胎是冷彎管機的關鍵部件,它主要用來控制冷彎管制作工程中,鋼管起褶皺以及橢圓度超標等缺陷的產生。內胎的工作原理是內胎撐脹機構處于收起狀態時,控制內胎行走換向閥,由油馬達帶動主動輪,將內胎置于被彎鋼管設計位置,控制內胎撐脹換向閥,由油缸拉動滑動板,在滑動板的斜塊作用下,通過上、下活動板的斜塊,使上、下活動板沿導向軸垂直升、降,當撐塊頂到設計位置時(即鋼管發生適量變形時),停止升壓,開始彎管彎制,本次彎制結束后,內胎在鋼板彈簧的作用下恢復原狀,然后控制內胎撐脹換向閥,由油缸推動滑動板,使上、下活動板收起,再控制內胎行走換向閥,由油馬達帶動主動輪,將內胎置于被彎鋼管的下一設計位置,直至完成鋼管彎制。
經過對西氣東輸二線、日東原油管道、陜京三線等工程冷彎管機使用維護過程的跟蹤服務和統計,我們發現有時會出現褶皺超標、內胎行走困難、導向軸斷裂等問題,具體情況如下:

我們經分析認為,其原因是內胎在制造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裝配偏差,而原有結構從動輪的調整間隙不夠大,有時就會導致內胎在管內行走困難,尤其是從動輪,有時即使把從動輪支板調到最高點,能進入管子,但當內胎漲緊時,在還沒有漲到位時從動輪就已經緊貼管壁沒有間隙了,這樣就造成了內胎支撐不到位,從而使管子在彎制過程中形成褶皺。
在冷彎管彎制過程中,內胎動力導向軸根部受力較大,由于其結構造成受力不均勻,而動力導向軸的壁厚較薄,這樣就造成了其根部容易斷裂,因此該處經常需要維修更換。
原設計在安裝主動輪鏈條時要加裝偏心漲緊輪,這樣不僅結構復雜制造難度大,而且在使用中也容易出現鏈條松動的問題。
根據對內胎構造及使用原理的分析,原從動輪支板是焊于油缸連接盤上,這樣活動間隙僅為54mm。由于活動間隙過小,內胎行走系統進入鋼管時從動輪支板易與鋼管管壁卡住,導致內胎在管內行走困難,影響施工,增加了施工人員的勞動強度。
針對以上現狀,在原有的基礎上把從動輪支板加長加高,直接焊于內胎上活動板上,活動間隙由原來的54mm增至108mm,活動間隙增大了,這樣行走輪在上管及下管時都不會受阻了,在此基礎上對從動輪軸及油缸連接盤也做了部分的調整,把從動輪軸的間距由原來的286mm改為390mm,油缸連接盤的寬度由原來的418mm改為340mm。
優化后的內胎在冷彎管制作過程上下管方便,行走自如,當內胎漲緊時,從動輪在管內懸空,從而避免了在冷彎管彎制過程中褶皺現象的發生,提高了冷彎管的質量。
針對動力導向軸根部易斷裂的現象,我們對動力導向軸結構進行了分析,發現原動力導向軸內部裝有一個銅套,在冷彎管機使用過程起到保護油缸連接軸的作用。經研究,我們將銅套去除,直接把動力導向軸的內孔直徑改為與銅套內孔一致,這樣就增加了動力導向軸的壁厚,并在軸孔內部加一油槽起潤滑作用。
此項優化已成功運用,改進后的動力導向軸比之前的壁厚增加了8mm,有效解決了動力導向軸根部易斷裂的現象,降低了售后維修費用。
原主動輪安裝時為防止鏈條松動,每次都要加裝偏心漲緊輪,該結構制作工藝較復雜,且使用中可靠性較差,為改善這一狀況,我們經研究準備通過調整結構尺寸以取消漲緊機構的方式解決。經測量主動輪安裝支板的兩中心孔的尺寸為216mm,根據鏈條長度,通過計算及多次試驗,最終確定把兩孔的中心距縮小為210mm,這樣恰好可使傳動鏈條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無需再加裝漲緊輪,由此簡化了制作過程,提高了工作可靠性。
改進措施實施后,經過對三公司508內胎、六公司813內胎、四川油建1016內胎制造、使用過程的跟蹤調查,證實較好地解決了原有內胎存在的各種問題,在冷彎管加工過程中上下管方便,行走自如,從未出現過內胎卡在管壁中的現象,提高了彎管加工質量和工作效率,簡化了產品制造工藝,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彎管機模具改進[J].機械工人.冷加工,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