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付宇
(浙江省羊毛衫質量檢驗中心,浙江桐鄉314502)
蠶絲是自然界中集輕、柔、細為一體的天然動物蛋白纖維,被業界譽為“纖維皇后”。因其富含18種人體所必須的氨基酸,所以又有“人體第二皮膚”的美稱。用蠶絲作為填充物的蠶絲被,具有貼身保暖、輕柔滑爽、透濕透氣、舒適保健等優良品質,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近年來,蠶絲被更是以每年20% ~30%的速度快速增長,已成為繼砂洗電力紡、絲針織、重磅雙縐等之后又一個支撐中國繭絲綢行業發展的重要產品[1]。
由于蠶絲被行業的進入門檻低、生產工藝相對簡單,蠶絲被生產企業越來越多,市場上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現象層出不窮。這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也影響了蠶絲被的聲譽,危害著繭絲綢行業的發展。為了更好地規范市場秩序,保證蠶絲被產品的質量。國家標準GB/T24252—2009《蠶絲被》已于2010年2月1日開始實施。
然而蠶絲被國家標準中仍存在一些問題,與蠶絲被生產發展實際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為了進一步增進有關蠶絲被的知識,深入學習理解蠶絲被標準,并為以后的標準修訂工作做準備,筆者結合實際檢測工作,從產品原料要求、安全要求、使用要求三方面對蠶絲被標準中的主要質量指標進行分析與評價。
蠶絲被標準中合格品的填充物可以是短絲綿或混有其他原料的短纖維,但標準對短纖維的含量卻未作要求。建議短纖維含量應符合GB 18383—2007《絮用纖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的有關規定,即長度在13 mm及以下的短纖維含量不應超過25%。
此外,因有標準 FZ/T 40005—2009《桑/柞產品中桑蠶絲含量的測定 化學法》,蠶絲被標準附錄B可以省去具體內容,直接引用該方法標準。
蠶絲被品質優劣的關鍵在于其所選用的原料。蠶絲被標準中指出填充物含50%及以上蠶絲的為蠶絲被,因此蠶絲被原料便具有多樣性,常見的原料有以下幾種:
1.2.1 桑蠶絲
上繭和雙宮繭:上繭是指可以繅絲、織綢的上等原料,制成的蠶絲被含雜率低,手感柔軟細膩,有很強的吸濕性和保暖性。雙宮繭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蠶寶寶營繭時共同結成一顆繭。優質的雙宮繭制成的絲綿色澤如珍珠般自然美麗、輕盈蓬松,長期使用不易板結。
次繭:次繭是指有瑕疵不能繅制上等生絲的蠶繭,例如有色繭、柴印繭等。由于經過多道漂白工序處理,制成的絲綿光澤度差,眼觀粗糙,有筋條,并且夾雜很多蛹皮繭屑,使用舒適度一般。
蛹襯:蛹襯是指蠶繭在繅絲廠繅絲后剩下的內層薄皮,通常作為絹紡廠的下腳原料。蛹襯絲綿手感差,筋條多,容易扯斷,使用半年以上容易板結。由于蛹襯最貼近蛹體,蛹油味道大。但蛹襯絲綿的成本低,是目前市場上大量使用的蠶絲被原料。
削口繭:削口繭是蠶種場或售蛹企業為了取蛹而把上繭削了個口子。削口繭絲綿的加工工藝更簡單,價格也低廉。削口繭制作的蠶絲綿長短不一,長的有幾米,短的只有幾厘米。絲線不很清晰,蛹皮類雜質較多,綿塊較多,容易板結,使用舒適度一般。
1.2.2 柞蠶絲
柞蠶絲和桑蠶絲相似,結構和性能上略有不同。桑蠶絲的橫截面形狀呈半橢圓形或略呈三角形,柞蠶絲橫截面基本上與桑蠶絲相同,只是更為扁平[2]。纖維縱向形態及細度數據[3]顯示,柞蠶絲的線密度較大,其直徑約是桑蠶絲直徑的2倍。
1.2.3 化纖、木棉
木棉纖維具有薄壁大中空結構,是中空度最高的天然纖維,有可能成為最理想的保暖材料。線密度僅為棉纖維的1/2,是最細的纖維之一,具有優良的柔軟性,有“樹羊絨”之稱[4]。但木棉纖維作為填充料容易被壓扁氈化,而且局部會出現破洞。最近東華大學開發出“持久柔軟保暖的木棉絮片的制造技術”,使木棉絮片具有滌綸絮片無法比擬的優勢[5]。木棉纖維與蠶絲短纖維混合制作蠶絲被,將是今后研究的課題。
目前蠶絲被摻雜的化纖常用的是粘纖和滌綸。純的化纖看起來很均勻,幾乎沒有雜質,沒有絲筋和綿塊,摸上去很光滑,聞上去有股機器油的味道,消費者憑主觀感受就可區別。但柞蠶絲中摻有粘纖、滌綸,并且混合均勻,從外觀上就很難分辨,消費者可以通過燃燒法簡單判斷有無化纖的存在。為了更好地維護消費者利益,建議純蠶絲被應注明蠶絲的種類,混合蠶絲被中應注明混合纖維的種類和含量。
填充物品質見表1。

表1 填充物品質要求Tab.1 Filler quality requirements
1.3.1 絲綿長度
絲綿長度按加工工藝可將分為長、中長、短三類。對于蠶絲被而言,蠶絲的長度越長越好,長絲拉制而成的被胎不易發生位移變形、糾結成團。對于那些短纖維,加工時就必須采用絎縫工藝,而經絎縫的蠶絲被蓬松度差,保暖性差。蠶絲被標準中只給出長度的定義,而在實際檢測中,工作者很難準確地判定絲綿的長度,建議標準中給出長度的具體測定方法。
短絲綿的來源比較復雜。有些是次品繭及下腳料加工而成,有些是梳綿中落下的短纖維,還有一些是絲織廠回收來再經打碎處理的短絲,更有一些是廢舊絲綿加工再利用的。使用這些絲制成的蠶絲被在保暖、色澤等各方面都無法和優質的桑蠶絲相比。
1.3.2 熒光增白劑
由于柞蠶絲的天然駝色及劣質繭、下腳料生產絲綿的色澤不勻,在絲綿生產過程中,除了采用雙氧水漂白外,有些工藝中還添加了熒光增白劑。雖然目前沒有證明熒光劑吸收多少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是熒光劑仍然被列為潛在致癌因素之一。
熒光增白劑的檢測方法如下:取適量填充物試樣,試樣應包含被胎的各層,在波長為365 nm的標準紫外光源下觀察,目測可見,明顯熒光即為含有熒光增白劑。顧紅烽[6]研究發現,部分桑葉、蠶繭中含有微量熒光物質,在紫外光源可見微弱的熒光。但人為添加熒光增白劑的亮度更強,檢驗人員目測可以按圖1(a)所示定性鑒別。檢測過程中發現,絲綿含熒光增白劑的不多,但胎套面料基本上都有熒光增白劑,如圖1(b)所示。因此,蠶絲被的胎套最好洗后或套上被套再用。

圖1 含熒光增白劑的絲綿和熒光增白的胎套Fig.1 Silk floss containing 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 and padding cover subject to fluorescent brightening
1.3.3 其他
優等品中要求無明顯氣味,概念比較模糊,未指出具體是哪種氣味,是否有別于GB 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規范》中的異味。標準中含雜率的方法采用手工分揀的方法,不僅耗時,而且雜質易粘連纖維,不易分離,建議采用物理分揀法結合化學溶解法。
由于蠶絲被也屬于生活絮用纖維制品,因此蠶絲被原料尤其是短絲綿應符合GB 18383—2007《絮用纖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中有關原料要求的規定,不得使用以下物質作為加工蠶絲被的原料:醫用纖維性廢棄物;殯葬用纖維制品;來自傳染病疫區無法證明未被污染的纖維制品;國家禁止進口的廢舊纖維制品;其他被嚴重污染或有毒有害物質;被污染的纖維下腳;廢舊纖維制品或其再加工纖維。
在棉織物的印染、后整理過程中常使用到甲醛,但甲醛的毒性較高,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致癌和致畸形物質,因此要嚴格控制蠶絲被胎套中甲醛含量。
蠶絲被質量問題中常見于pH值偏高。絲綿pH值偏高是由于絲綿加工中煮繭或浸泡工藝使用了堿性助劑,用量過多或漂洗不凈所造成。胎套pH值超標的情況更多。由于胎套多為在堿性條件下進行染色加工的純棉面料,后道水洗處理不當導致最終產品 pH 值偏高[7]。
禁用,限量值≤20 mg/kg。
有關分等要求詳見產品標準。GB/T 3921—2008《紡織品色牢度試驗 耐皂洗色牢度》,試驗條件B(2),不太合理,楊耕華等[8]建議根據面料選用不同的條件,例如桑蠶絲織物選用條件A,棉織物選用條件C。
蠶絲被中的異味主要是霉味,部分化纖含量多的被子含有汽油或柴油味。
從使用角度看,蠶絲被還應有的安全要求:拉鏈、扣子等附件不應有毛刺、銳利邊緣,拉鏈頭不應外露;填充物中不應有金屬物或尖銳物,如針、鐵絲、木棍等;不含昆蟲、鳥類、噬齒動物的排泄或其他不衛生物質。此外,多數國家已立法要求對紡織品進行阻燃整理。雖然蠶絲具有一定的阻燃性,但還屬于可燃性,因此建議作為蠶絲被原料的真絲也需要進行阻燃整理[9]。
蠶絲被的使用性能主要是指保暖性和舒適性。影響蠶絲被保暖性的因素很多,如絲綿厚度(質量)、蓬松程度(壓縮回彈性)、含水率(回潮率)、含油率等。此外,填充物的均勻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被子的舒適性。水洗產品還考核尺寸變化率。具體指標見表2所示。

表2 蠶絲被使用性能要求Tab.2 Requirement for use performance of silk quilt
實測30組500g、100%桑蠶絲被的含油率如圖2所示。由圖2可見,蠶絲被含油率高于1.5%的比率高達36.7%。這是因為在絲綿制作過程中,蠶繭經水煮后,蠶蛹的部分蛹油會滲透到繭層中;另外,操作過程蠶蛹偶爾被壓破,蛹油被蠶繭部分吸收。蛹襯類絲綿由于接近蛹體,含油率也偏高。
絲綿中含油率過高對蠶絲被的使用性能有以下影響:一方面,含油率高的絲綿回彈性差,容易板結;另一方面,蛹油與絲綿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會發出難聞的氣味。

圖2 蠶絲被含油率Fig.2 Oil content of silk quilt
蠶絲具有良好的吸濕性,公定回潮率為11.0%。在回潮率高的情況下,蠶絲被易發霉變質,因此蠶絲被應該適時于陰涼處懸掛晾曬,曬好之后用手輕拍,保持蓬松感。
蠶絲被常見的問題就是填充物的質量缺斤少兩,實際上填充物的質量不應該包含被套的質量。標準中給出的質量偏差率的上偏差+10.0%過高,廠家不可能沒有意義地增加成本,建議降低填充物質量偏差率的上限。
蠶絲被的壓縮回彈性越好,蠶絲被的保暖性和舒適性就越好。蠶絲的導熱系數為0.05~0.055 W/(m·℃),這是決定蠶絲被保溫性的首要條件[10]。體積蓬松是影響蠶絲被保溫性的主要因素,蓬松性越好儲存的靜止空氣越多,保暖性就越好。一般用壓縮率評價被子的蓬松性,用回彈性評價蓬松狀態的耐久性。
蠶絲被標準附錄D給出填充物壓縮回彈性試驗方法。此方法比較簡單,但測試不規范,數據重復性差。蘇州大學研制的壓縮回彈性測試儀,具有測試迅速,數據重現性好,準確性高的優點[11]。
被子中填充物分布的均勻程度,反映了被子的加工工藝水平,也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舒適性。可從厚薄差異、絲胎、四角和邊三方面進行評定。
標準中采用厚薄差異率和角質量差異率兩個指標來考核被子的質量均勻性,從而間接反映被子的厚薄均勻性。標準中列出的方法具有破壞性,既費時又不可重復,因此劉會敏等[12]提出了一種基于圖像處理技術的檢測方法,以透光率為基礎,間接反映蠶絲被薄厚均勻度。
絲胎的均勻程度主要表現為綿塊和絲筋的多少。有綿塊和硬絲筋的絲胎,不僅外表不均勻,手感也不柔軟,做成的被子舒適性下降。
蠶絲被有三層:絲胎、胎套、被套,通常絲胎是不能水洗的,主要是日常的維護保養以及翻新。胎套和被套可以拆下來洗,但因胎套與絲胎已相對固定,也不拆洗,只洗外面的被套。可水洗蠶絲被主要見于空調蠶絲被、夏秋蠶絲被,采用拒水防污后整理而成[9]。
標準中指出蠶絲被水洗尺寸變化率僅考核可水洗產品,洗滌程序1×7 A。其中水洗尺寸變化率的意義不明,可以包含三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指整個被子的尺寸變化,其二是指胎套的變化,其三是指被套的變化。如果是洗被子的話,建議采用仿手洗的程序,懸掛晾干。有重慶市地方標準 DB50/T 358—2010《保膠蠶絲被》[13]可作參考;如果是洗胎套的話,應該根據面料采用不同的洗滌程序;如果是被套的話,應參照《被、被套》標準考核。
蠶絲被的使用說明應符合GB 5296.4—1998《紡織品和服裝使用說明》規定。
1)制造者的名稱和地址:制造者依法登記注冊的名稱和地址;2)產品名稱:純桑/柞蠶絲被(桑/柞蠶絲含量100%),混合蠶絲被(蠶絲含量≥50%);3)產品號型和規格:標注被子長和寬的尺寸以及填充物公定回潮率質量;4)纖維含量:符合FZ/T 01053—2007《紡織品纖維含量的標識》的規定,應標注填充物絲綿的蠶絲種類和絲綿長度,如50%桑蠶絲(長絲綿),50%柞蠶絲(中長絲綿);95%柞蠶絲(短絲綿),5%其他纖維;5)洗滌方法:應按GB/T 8685—2008《紡織品維護標簽規范 符號法》規定的圖形符號表述洗滌方法,可同時加注與圖形符號相對應的簡單說明性文字;6)產品標準編號:GB/T 24252—2009;7)基本安全技術類別:GB 18401—2010A/B/C類;8)產品質量等級:優等品/一等品/合格品;9)使用和貯藏條件:防霉、防潮、防光照、防重壓;10)合格檢驗證明:產品出廠質量檢驗合格證明。
1)原料要求中建議增加短纖維含量的要求并略去附錄B;蠶絲被品質的優劣取決于所使用的原料;絲綿長度應有具體的檢測方法;短絲綿的來源應能滿足GB 18383—2007的要求;無明顯氣味的要求中應明確是哪種氣味;含雜率的檢測方法也有待改進。
2)應嚴格控制蠶絲被的pH值;胎套耐皂洗色牢度試驗條件建議根據面料選用;此外安全性能還可以有更多的要求,拉鏈、扣子等附件不應有毛刺、銳利邊緣;填充物不含金屬物、不衛生物質及填充物的阻燃要求。
3)應保證蠶絲被的舒適性。建議降低填充物質量偏差率的上限;蠶絲被薄厚均勻度的檢測可采用圖像處理技術;蠶絲被水洗尺寸變化率指標,建議分情況考核;蠶絲被的標識也應進一步規范。
[1]佚名.蠶絲被產業方興未艾[J].紡織裝飾科技,2010(l):10.ANONYMITY.Silk quilt industry is just unfolding[J].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extile Decoration,2010(l):10.
[2]姚穆,周錦芳,黃淑珍,等.紡織材料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0:147-151.YAO Mu,ZHOU Jinfang,HUANG Shuzhen,et al.Textile Materials[M].Beijing:China Textile Press,1990:147-151.
[3]范興全,楊學珍.蠶絲被填充物質量分析[J].中國纖檢,2005(7):35-36.FAN Xingquan,YANGXuezhen.Quality analysis of the filer of silk quilt[J].China Fiber Inspection,2005(7):35-36.
[4]張冶,穆征.木棉纖維性能及其可紡性的探討[J].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7(1):1-4.ZHANG Ye,MU Zheng.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innability of kapok fiber[J].Journal of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2007,7(1):1-4.
[5]吳世容,周蓉,楊友慶,等.木棉纖維的性能及其應用前景[J].中國纖檢,2010(3):78-80.WU Shirong,ZHOU Rong,YANG Youqing,et al.The Properties of the kapok fiber and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s[J].China Fiber Inspection,2010(3):78-80.
[6]顧紅烽.蠶絲被產品質量指標的檢測與評價[J].絲綢,2012,49(7):30-35.GU Hongfeng.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on quality index of silk quilts[J].Journal of Silk,2012,49(7):30-35.
[7]李莉,顧紅烽,陳琦琦.蠶絲被質量分析及改進[J].絲綢,2008(6):44-45.LI Li,GU Hongfeng,CHEN Qiqi.Quality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of silk quilt[J].Journal of Silk,2008(6):44-45.
[8]楊耕華,沈偉杰.蠶絲被國家標準初探[J].現代絲綢科學與技術,2012,27(2):58-59.YANG Genghua,SHEN Weijie.First exploration on national standard of silk quilt[J].Modern Silk Science & Technology,2012,27(2):58-59.
[9]關晉平,陳國強.阻燃真絲的結構與性能[J].蠶業科學,2007,33(2):259-263.GUAN Jinping CHEN Guoqiang.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flame retarded silk fibers[J].Science of Sericulture,2007,33(2):259-263.
[10]顧紅烽.蠶絲被產品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J].中國標準化,2012(10):103-106.GU Hongfeng.Establishment of product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silk quilt[J].China Standardization,2012(10):103-106.
[11]盛家鏞,李兵伯,沈衛德,等.加強科研開發力度促進我國蠶絲被產品健康發展[J].絲綢,2008(10):6-9 SHENG Jiayong,LI Bingbo,SHEN Weide,et al.Tighten up R&D development to promote Chinese silk quilt produc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Silk,2008(10):6-9.
[12]劉會敏,張瑞林,李昌玉.基于圖像處理的蠶絲被工藝質量中填充物均勻度檢測研究[J].工業控制計算機,2011,24(8):70-72.LIU Huimin,ZHANG Ruilin,LI Changyu.Nondestructive examination of homogeneous degree of fill for silk quilt based on image processing [J].Industrial Control Computer,2011,24(8):70-72.
[13]DB50/T 358—2010保膠桑蠶絲被[S].2010.DB50/T 358—2010Sericin-fixed Silk Quilts[S].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