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晗
以《鼓上銅樂》與《八音和》兩首作品中民族與西洋的創作點來淺析
當代組合類民族打擊樂作品創作的特點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民族打擊樂的發展存在著眾多機遇和挑戰,民族民間打擊樂作品如何發展與創新自然而然就成為業界共同關注的焦點。當代民族打擊樂作品需要繼承傳統、深入民間,挖掘出深層次的民間藝術之靈魂,更需要將我國多樣化的民間打擊樂素材與中西現代打擊樂器相結合從而創作出膾炙人口的優秀曲目。當然,方方面面的藝術創作離不開眾多演奏者和打擊樂業內人士的著力探索和對相關樂器長期演奏所積累的心得。這些民族打擊樂作品的創作不僅是作曲家的份內之事,也是眾多打擊樂演奏家所應該審視的問題。將民族與西洋音樂元素相結合,在汲取傳統文化的同時,加入當代優秀打擊樂演奏家對于中西打擊樂器熟練并合理的運用,開闊思路、舉一反三,可以使作品的創作思路得以創新,從而誕生出更多民族打擊樂精品。
民族民間打擊樂器,因其種類繁多、音色獨特,在各種類型藝術作品中一直是不可分割的部分,但相對單一的音響性也局限了每一件樂器音色與演奏的發揮。組合類民族打擊樂作品便是將多件中國民族與西洋打擊樂器結合起來進行演奏,解決了打擊樂器音色單一這一問題。當代組合類民族打擊樂作品,將中國民族與西洋打擊樂器相結合,將民間音樂多種多樣的演奏技法與西洋科學的演奏體系相綜合,成為目前打擊樂作品創作的常用手法。在眾多作品中,《鼓上銅樂》與《八音和》這兩首作品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這些均為我國著名打擊樂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王以東所創。兩首曲目都以中國民族鼓類打擊樂器:排鼓、大堂鼓與中國民族打擊樂銅器類樂器:鑼、镲、鐃鈸為演奏基礎,加之西洋打擊樂器的點綴,使作品以獨特的組合形式和全新的音樂表現力得到了眾多業界人士的認可。不僅如此,這兩首曲目還從創作之初便流行于當今打擊樂界,成為了演奏者追捧的經典之作。在民族打擊樂作品中,這兩首組合類作品的表現形式和創作手法雖很普遍,但能夠使這些樂器所演奏出來的不同音色組合在一起,既碰撞出激情的火花,又和諧不顯生硬,卻是不多見的。
《鼓上銅樂》作為組合類代表性作品,其創作手法是將技術與音樂感染力相結合,使樂曲的表現力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作品采用多種中西打擊樂器進行演奏使之形成了不同音響的組合,這些組合的運用使作曲家對打擊樂作品的創作理念的開放性和多元性得以發揮出來。新穎之處,莫過于突破了以往樂器本身演奏時所應有的節奏型和音色束縛,轉而形成中西不同音樂律動的交錯沖擊所表現出嶄新的音響色彩,而多件打擊樂器相互間的配合也被譜寫的異常精致美妙。曲中所出現的創新性敲擊技法就是以京劇大小鑼為主進行創作的,其本身是運用在京劇中的打擊樂器,傳統演奏法是由演奏者一手持鑼,一手拿錘進行敲擊的,所形成的音色便是我們所熟悉的“倉”與“臺”,而《鼓上銅樂》將四面不同的大小鑼分別放置于一面定音鼓皮上,拿起西洋打擊樂器中的鼓刷對四面鑼進行敲擊演奏,而在這同時,右腳踩定音鼓的定音踏板以進行音色高低的變化,這些無疑是幾種不同音樂風格的結合。京劇打擊樂器中的鑼、交響樂中的定音鼓、流行音樂中爵士鼓常用的鼓刷,這三種不同風格下所運用的樂器,通過這首樂曲配合在一起,產生出來的音色在聽覺上不會感到古怪刺耳,反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中國打擊樂文化的博大精深賦予了音樂勃勃生機,而西洋打擊樂器演奏出音色的包容性與中國傳統打擊樂器獨特音響效果的結合使四面置于定音鼓上進行演奏的大小鑼所產生的音響不失其特性,又發揮出二者共同產生共振所發出的合聲,運用鼓刷敲擊,能夠將兩者的音色強而不噪、弱而不虛的表現出來,既松弛、又有彈性。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不失為一種兩全其美的創作方法。在越來越多的打擊樂作品中這種方法得以運用,它重新定義了音樂語言,增加了音樂的表現力,使打擊樂音色變化的潛力被慢慢挖掘出來。《鼓上銅樂》的名字,也就謂于此處。
《八音和》這首作品的創作始于2007年。作曲家隨中國音樂學院赴荷蘭演出,期間發覺了這首樂曲的動機,經過兩年多的創作、修改,終于定稿。作品也因其新穎獨特創作形式,并兼顧了中西打擊樂器的節奏組合,最終與《鼓上銅樂》成為了姊妹篇作品。究其創作意識的把握和對當代打擊樂律動的運用,卻遠遠在《鼓上銅樂》之上。其作品運用了以中國民族打擊樂器為主的八件中西打擊樂器,演奏過程中使之相互融和,也就有了他的名字——《八音和》。
《八音和》的新穎創新點比《鼓上銅樂》有過之而無不及。首先作品不僅運用了民間鑼鼓節奏型,還創造性的結合了流行、拉丁、爵士音樂元素,具體來講,類似于我們常聽到的爵士鼓節奏型:“咚咚 大 咚咚 大咚咚”就被合理得運用到樂曲中。這種流行節奏的運用在民族打擊樂作品中目前還不是很多,演奏這種節奏型的并不是架子鼓,而是民族打擊樂器中的排鼓和大堂鼓(花盆鼓)。此外再加上西洋樂器中吊镲與牛鈴音色的點描,這個節奏型便有了新的律動和音樂語言。這種形式的配置組合將復雜的旋律線條加入到流行音樂節奏型中,使音樂有了深層次的立體感。這種嘗試的結果是非常好的,它和《鼓上銅樂》有異曲同工之妙,卻又得到了更高的升華。在全曲中段,作曲家又呈現出一種新的演奏形式——雙手持民族打擊樂器小镲(小鈸)去敲擊大堂鼓面。演奏時依舊沿用爵士鼓的流行節奏型,音色的變化還增加了譬如小镲平擊大堂鼓邊、小镲在敲擊鼓面的同時镲面互擊、利用镲面刮大堂鼓鼓釘這些創新性技法,此外還結合了镲與大堂鼓的快速交替敲擊,利用不同的演奏技法,使民間音樂語言也可以通過組合類作品得以充分發揮。這一段落中小镲既是演奏樂器,又在敲擊大堂鼓時變為“鼓槌”。雙手持镲敲擊鼓面的方法卻又很類似于非洲與拉丁地區音樂中雙手直接敲擊鼓面這一常用演奏技法。這些創新性敲擊方法和音色的大膽實踐,是對不同樂器音色相結合的探索,同時也是中西打擊樂器組合類作品創作的發展趨勢。這首樂曲獨特的音響效果和全新的音樂表現力,突破了樂器自身音色的局限,開發出前所未有的演奏技法和音色。這種創作思路,體現出曲作者在平時的演奏中積累了豐富的音響效果,結合自己對作品創作技法的運用后挖掘出傳統樂器更多的表現空間。在對多種音樂類型的大量藝術實踐中,利用打擊樂演奏者自身的優勢,創作出既傳承傳統又富有當代氣息的民族打擊樂作品,從而實現了演奏到創作的升華。這些創新性敲擊方法和音色的大膽實踐,是對中西不同樂器音色相結合的探索,同時也將是民族組合類打擊樂作品創作的發展趨勢。
在眾多民族組合類打擊樂作品中,這兩首最具特色的樂曲還被應用于各形式的打擊樂比賽中,其演奏過程中所體現出的技術含量在當今民族打擊樂作品中當屬罕見,對世界各民族音樂風格性的掌握也是演奏好這類作品的重中之重。《鼓上銅樂》中快速翻腕敲擊技法(俗稱:大刀花)配合著民族和西洋兩類樂器的交替快速演奏;《八音和》中對流行音樂素材和律動的把握,并將其能夠合理運用在民族打擊樂器中,這些都將成為演奏中需要探索、思考并實踐的問題。
誠然,這僅僅是中西音樂碰撞交流的一部分,但這些打擊樂作品的產生與普及卻蘊含著中國與世界音樂文化相融和的精神。我們可以從這些作品中得到啟發,在更多民族打擊樂作品創作中將本民族特有的旋律節奏從民間音樂和戲曲音樂中充分挖掘并合理的運用在中西音樂與打擊樂作品的各個領域,積極尋求發展機遇與空間。在傳統與創新相碰撞的過程中,逐漸滲透當代敲擊音樂元素,尋找樂器創新型演奏技法的突破點,集思廣益,使中西打擊樂器音色相融和,從而拓展組合類民族打擊樂作品藝術表現的無窮魅力,使打擊樂作品的創作更加豐富多彩。 【責編/燦岑】
(作者單位:陜西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