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民
《文化部關于加強村級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有這樣的表述:“把新農村文化建設和保護文化遺產、美化人居環境相結合”,“加大對農村優秀民間文化資源的發掘、整理和保護”。保護文化遺產,發掘民間文化資源,一方面使村級文化建設有了堅實的文化底蘊和厚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煥發出新的生命和光彩。
毋庸置疑,中國傳統思想體系復雜,泥沙俱下,但其核心價值取向始終與社會前進的主流、文化發展的方向保持一致。其中的思想精華,值得我們在開展村級文化建設時借鑒學習。如在對待人與環境、自然、社會的關系問題上,傳統的“天人合一”理念,將人的發展進步與環境的優化改善相統一,將人對事物的態度與事物對人的反饋相結合。人即環境的產物,環境即人的外化。以此為指導,把新農村文化建設與保護文化遺產、美化人居環境相結合,有助于將文化工作的標準落到實處,也讓注重實惠的農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第二,傳統思想對道德極度重視,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提倡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取向大體趨于一致。在村級文化建設中,兩者完全可以互相促進、互相融合,促進農村道德建設的深入展開。尤其可以開展宣揚農民較為容易接受的孝順、誠信、禮節等傳統美德,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概而言之,傳統思想精華中核心的價值取向,如愛國主義思想、集體主義思想、腳踏實地精神、勤儉節約美德、舍生取義精神、團結互助精神等等,都可以在新的時代新的形勢,與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建設相結合,重新解讀,互相融入,建立新的社會道德觀和新型價值體系。
戲劇曲藝是傳統文化中為數不多的傳民風、接地氣、時至今日仍具有一定生命力、擁有廣大受眾的文化資源。文化工作者們有義務、有責任發揚光大戲劇曲藝藝術,在生活節奏相對緩慢、受眾相對繁盛的農村地區,戲劇曲藝的發展仍具有相當廣闊的空間。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英雄豪杰、玄幻傳奇等傳統題材,固然可以吸引忠實的中老年觀眾,而現實題材的加入、貼近生活主題的表現,也可以讓年輕觀眾發現戲劇曲藝的魅力所在。戲劇曲藝能夠長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和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在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的進程中,同樣有許多精彩紛呈、可歌可泣的故事,作為正在發生的歷史,可以納入到戲劇曲藝表現的藝術范疇中去。讓農民在舞臺上看見親切可感的自家人、自家事,聽見反映心聲的自家話、自家曲,農民自然會成為戲劇曲藝的忠實擁躉。一些發展勢頭良好的地方戲和曲藝形式,無不驗證了這一規律。
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冷暖不一的氣候條件,蘊藏豐厚的傳統文化,使各地產生了許多獨有的地域特色和生活習俗,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很多地方已經出現了“千地一面”、“千人一面”的現象,這無疑是令人遺憾且惋惜的。發展,并不意味著丟掉個性;現代,卻更要保留對民風民俗的尊重。很多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在村級文化建設過程中,很多地方都提出了 “一村一 (多)品”、“一地一品”的目標口號,有意識地保留、強化了對當地民風民俗的保護傳承。當然,這還遠遠不夠,村級文化建設應該上升到保護開發當地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高度,并實施村級文化品牌戰略,與旅游業、工藝品行業等相結合,在更好地保護傳承當地民風民俗的同時,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進而帶來一系列良性的綜合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最為重視宗族倫理的國家之一,作為儒家文化圈的起源地與核心,中國自有一整套完善而嚴密的宗族倫理傳承體系,由小及大,由近及遠,由己及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作為社會結構的基本單元,在國人心目中的重要性無與倫比,在此基礎上生發出的愛國情懷,更具有切實可親的情感基礎。
人對于歷史和自身來源的探索追問,是社會發展、思想進步的動力來源之一,在具備條件的農村地區,重建宗祠,重修家譜、族譜,讓每一個人在家族中、在家族史上找到并留下自己的位置,為歷史添資源,為現實留憑據,為將來寫歷史。這是村級文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國人心中,有一個永恒的田園牧歌之夢。它起源于農耕時代先民的胼手胝足、辛勤耕耘,植根于農村寧靜悠遠、雞犬相聞、山明水秀的美好自然環境,又經過陶淵明、王維、孟浩然等代代田園詩人的吟詠傳唱,成為了傳統文化中格外清新恬美、親切宜人的一脈清流。村級文化建設的更高目標,應讓農村長久保有這種田園牧歌的境界,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美麗農村,推進生態文化建設,使農村既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家園,又能成為市民休閑放松的樂園,最終成為國人心中寧靜的“后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