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欄目責編:陳道生
2013年5月22日,中國電視發展年度創新榜(2013年)在云南昆明發布,央視《新聞聯播》與《金牌調解》《中國好聲音》《非誠勿擾》等被評選為最具創新力十大上星欄目。《新聞聯播》作為中國電視界的一大特色,從中央到地方,電視熒屏上都有類似定位的節目,它是傳達黨和政府聲音的重要渠道,是反映社情民意的主窗口,是開展電視新聞宣傳的主陣地。近年來,央視《新聞聯播》重視走親民路線,在收視率和影響力方面都有了重大改觀,觀眾的忠誠度提高了5.5%。①但不少省級和地市級電視臺的《新聞聯播》類節目都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和宣傳效果。本文以2013年4月1日至6月30日共91 天央視播出的《新聞聯播》為例,透析央視《新聞聯播》親民路線中的三大創新路徑。
黨的十八大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2年12月4日審議通過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成為聚黨心得民心之舉。改革時政報道,加強民生宣傳,成為基于“頂層設計”的新一輪新聞改革的最大特點。《新聞聯播》欄目順勢而為,推出了以民生報道為主打的聯播“頭條工程”。“民生視角、大眾關切、百姓情懷”成為《新聞聯播》頭條新聞和主打報道的選擇標準。消費物價指數、公共服務、假日、地震、農業農村、中國夢·我的夢、大學生就業、禽流感等問題是2013年我國社會民生問題的熱點,這類題材的報道在2013年《新聞聯播》中得到了加強。據統計,在4月1日至6月30日的《新聞聯播》中,這類民生頭條共21 條,占比23%。其中4月20日四川省蘆山縣發生7.0 級地震,這一天《新聞聯播》共播出新聞17 條,前16 條均為攸關民生的地震消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成為第17 條,也就是當日《新聞聯播》的最后一條,這在《新聞聯播》歷史上是罕見的。
民生頭條打破了過去網絡上《新聞聯播》“前十分鐘中國領導很忙”整體結構為三段式的調侃,為貫徹十八大精神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另外,在這91 天中,《新聞聯播》播出如何預防禽流感的“生活服務”6 期,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信息的8 期,針對災害性天氣的生活提示的“權威發布”9 期。這些服務性的子欄目,彰顯服務性、貼近性,受到了觀眾歡迎,也收到較好的收視回報。
統計表明,4月1日至6月30日,《新聞聯播》中的組合報道共有77 個,平均每周有6 個組合。其中,2013年4月1日的《新聞聯播》就有4 個組合,即農業組合、最美組合、整治貨車組合、文化組合。當日聯播版面從關注度、重要性、權威性等諸多方面綜合策劃、巧妙布局、精心打造。4 個組合布局合理,題材與體裁表現豐富,正面報道與輿論監督兩者兼顧,新聞亮點與宣傳重點突出,既遵從新聞傳播規律,又完成了宣傳報道重點。
這樣的“組合報道”改變了《新聞聯播》數十年不變的“單條”形態,集束播出主體新聞、背景信息、權威分析和媒體觀點,實現功能互補,拓展報道維度,成為《新聞聯播》主打新聞的主要形態。另外,對于重大新聞,《新聞聯播》強化了本臺言論,體現編輯思想和編輯意圖,提升了傳播力和引導力。
弘揚核心價值觀,《新聞聯播》精心推出一批引發強烈共鳴的“走基層”精品報道和“平民英雄”典型。在“五一”節前后,《新聞聯播》推出的《走基層工人偉大 勞動光榮》4 集、《走基層勞動者說》3 集、《走基層災區蹲點日記》2 集、《走基層 為人民服務新觀察》2 集。其中4月29、30日和5月1日,《新聞聯播》“走基層”報道時長分別為8 分9 秒、11 分4秒和7 分35 秒,平均每天達到9 分鐘,占據聯播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通過節目,我們認識了日復一日指揮40 米高龍門吊裝卸貨作用手的青島港船舶裝卸指揮員陶祥忠,認識了每天在路面上不停重復各種動作1 萬次左右的長春交通協警員公殿偉,認識了裝滿一袋20 個蛋糕只需要7、8 秒鐘、創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合肥蛋糕姐谷亞芬,還有公交公司點鈔員王飛靜、醋廠翻醅工老韓、鐵路巡守員計文革等。節日期間的《新聞聯播》成為各行各業“勞動Style”的展示平臺,引發了廣泛共鳴。
4月1日至6月30日,《新聞聯播》播出《“最美”基層干部——尋找“最美”村官》12 集、《尋找“最美”消防員》9 集、《尋找“最美”孝心少年》5 集、《尋找“最美”鄉村教師》3 集、《凡人善舉》4 集、《出彩人生:中國夢·我的夢》4 集。加上《時代先鋒》《回訪“最美”鄉村醫生》以及其他人物特寫,累計推出“平民英雄”50 多個,平均每兩天就有一個。每個人都有故事,每個人都有大愛,平凡中見偉大,尋找出了“最美的人,最美的心”。
央視《新聞聯播》推出的“平民英雄”系列,得到了網民的積極評價,“最美”系列也成為央視公益品牌,形成《新聞聯播》多個收視高點,體現出《新聞聯播》以弘揚核心價值觀為崇高使命的責任感。
《新聞聯播》的觀眾是普通百姓,其改文風的出發點就是著力改善報道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對普通百姓觀眾要用“家常話”表達,要堅決摒棄“假長空”。在5月1日的頭條組合中,第一條《勞動Style 堅守崗位 一絲不茍》的導語是這樣的:“鐵路線上的換軌喊號員、高壓線上的維修工、懸崖上的環衛工,這些崗位不同,但是都有一定的危險性。今天的走基層·五一特別節目‘勞動Style’,我們一起去看看節日里這幾個崗位上的工人師傅們一絲不茍的工作狀態。”導語不再是書面化語言、官方語言,而是變成百姓喜聞樂見的“大白話”,并且注重放大新聞細節、活用網絡語言。這一條新聞標題中還用上了網絡語言“Style”,小標題也沒有“高高在上”,比如標題“施工隊長:喊起號子齊心協力”“華山環衛工:峭壁上的‘蜘蛛人’”等。提要、標題、導語均口語化、生活化,親切是近期《新聞聯播》“改文風”的具體表現。
第二條《你怎樣看待自己的工作》,全長2 分23 秒,導語和解說只有三句話,總共一百多個字,時長不超過20秒,其他2 分多鐘是9 位平凡崗位上的勞動者對自己工作的看法。41 歲的電焊工沈偉認為電焊工雖然苦和臟,“但可以分擔點家庭的責任”;33 歲的肖文飛認為“工作是實現我自身價值的一個載體”;28 歲的裝配鉗工魏小東認為“做哪行都不容易”;41 歲的配電值班員廖培珍剛開始對年紀輕輕就做值班員感到失落,但現在認為:“只要立足崗位,在哪里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光芒”等,特別是35 歲的爐工季風和40 歲的翻砂工韓占林關于“你幸福嗎”的對話,樸素真實、富有情趣,意外詼諧而又發自肺腑,可以說是最接地氣的百姓心聲。這組節目采用全現場“海采”形態,解說極少,用足閑筆,充滿意外。這樣的樣態在喜迎十八大特別節目“你幸福嗎?”中用過,為國內電視新聞節目,特別是假日報道和主題宣傳進行節目形態創新指明了方向。
第三條《編后話:平凡崗位也能活出精彩人生》,全長18秒,內容如下:“這兩位工友的一唱一和,透著那么的樂觀和自信,也體現出了他們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生活也許平淡,工作也許辛苦,但有了這種人生態度,再平凡的崗位也能活出人生的精彩。”編后話,在這里表現為“順便說兩句”,像拉家常的“家常話”,承載著聯播幕后編輯人員“改文風”的匠心與探索。
注釋:①趙淑萍,毛 宇,《中國電視新聞變革的風向標》,《新聞與寫作》,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