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藝 陳 波
“播”與“說”的最大區別在于一個是照著稿子念,一個是用自己的理解說。 “說”一般情況下是沒有文本依據的,屬于口語范疇,對語境的依賴性非常強。
究竟該怎么“說”,才能讓觀眾接受并且喜愛,才能提高新聞節目的品質呢?當前,在新聞播報中,除了像《鳳凰早班車》那樣的經典“說”新聞形式外,還出現了采用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方言“說”新聞形式,如江西都市頻道的《地寶當家》等。 山東電視臺公共頻道的“說新聞”節目《秀才來了》則引入了戲劇表演成分,其中的一個板塊“秀逗劇場”中,欄目編導客串新聞中的各色人物,以簡短的麻辣小品劇的形式解讀、再現新聞事件。這種“說新聞”的電視新聞傳播形式,放大了新聞當中的娛樂因素,有效地增強了新聞節目的趣味性,令觀眾會心一笑或開懷大笑,在生動活潑、輕松愉快中接受新聞。
縣級電視臺新聞的“說”,應在新聞話語層面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可以嘗試用敘事方式做新聞報道, 用敘事者、時間、視角和結構這四個部分進行闡述,講好一個故事。電視畫面是以空間形式“線性”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語言可以使那些原本無序的、 處于某一時間片段的畫面有一個邏輯因素, 把它們整合在一起就變成了一個敘事表意的整體,“新聞故事” 因其內在的邏輯和張力而得以彰顯。
“說”新聞隨著社會的發展,新聞表達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加鮮活。 從國家大事到市井百態,從明星事件到柴米油鹽,多角度、多層次地反映百姓生活成為新聞宣傳的重要任務,說百姓關心的事成為現今社會的需要。 新聞面向人民、面向社會,新聞傳播平民化也就成了現今新聞傳播的一大特點。
“說”新聞也賦予了主持人更大的發揮空間。 但是,主持人在“說”新聞時應該始終牢記,無論個性色彩如何凸顯,所言說的一切都要在確保新聞真實、可信、權威的基礎上進行,否則,便失去了新聞的價值意義。 “說”新聞節目同樣要以內容、內涵取勝,在說什么、怎么說上下大力氣、大工夫,挖掘和提煉新聞價值與新聞內涵。 同時要注重觀眾反饋,聽取觀眾的意見不斷改進,著重于媒體公信力的打造與品質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