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廣闊
本文責編:邵滿春
收視率就是黃金標準,收視率就是萬惡之源。這兩句看上去完全是對立矛盾的話,卻都是對電視臺或者說某檔電視節目收視率的評價之詞。所不同的,只是前一句話來自電視臺,后一句話卻來自電視觀眾。對電視臺來說,收視率飄紅,意味著廣告商的投懷送抱,意味著真金白銀的廣告收入。在這樣的利益驅動下,收視率就成了衡量一切的“金標準”,甚至在很多時候到了為提高收視率而不擇手段的地步。
但是站在觀眾的角度,卻又是另外一個評判標準。因為很多電視臺為了博取收視率,先是開始走旁門左道,然后是歪門邪道,最后是挑戰社會的公序良俗和道德底線。當觀眾對這樣的狀況變得忍無可忍,進而引起其他媒體的曝光性報道時,于是電視臺的上級主管部門在輿論的壓力之下開始介入,或者是“封殺”某個網絡紅人;或者是對電視臺限期整改,或者是處理一批電視節目的制作人、編導。表面上看,問題暫時得到了解決,但是因為爭搶收視率而引發的新問題又出現了……
關于電視節目收視率的那些事兒有正面的、健康的、積極的,也有負面的、不健康的、消極的。像曾經紅透半邊天的宮廷劇《甄嬛傳》所帶來的收視率,電視臺和觀眾自然是皆大歡喜,愿意看見的。這樣的成功案例還有很多,絕對不僅僅限于某一部電視劇,比如以《非誠勿擾》為代表的電視相親節目,以及火爆異常的以《中國好聲音》為代表的電視唱歌選秀節目,都曾經創造過令人矚目的收視率。
電視臺通過這些令人眼熱心跳的節目收視率,獲得了豐厚的廣告收入,進而有更大的物質保障去制作出更加優良的電視節目。而觀眾通過這些制作精良的電視節目,也獲得了精神上的享受、感官上的滿足,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一種生活上的寄托。這當然值得肯定,算是一種多方共贏的局面。說到底,對于這樣的電視節目收視率,觀眾歡迎,電視臺和廣告商樂見。但是,當收視率決定著一個電視臺的生死存亡,為了提高收視率,一些不顧一切、不擇手段的現象也逐漸出現。不妨通過近幾年媒體曝光的幾起案例,來看看個別電視臺是如何爭搶收視率的。
2012年11月24日,原江蘇教育電視臺綜藝節目《棒棒棒》請來了干露露和她的母親及妹妹參加這檔每周日19 點45 分播出的競猜節目。在節目錄制現場,干露露母女三人在與觀眾互動問答環節中產生分歧,繼而用極其污穢、骯臟的語言對觀眾及隨后采訪的媒體進行謾罵。“撒潑錄像”被網民上傳至視頻網站后,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干露露母女三人做派之囂張、邏輯之荒謬、影響之惡劣引發眾怒,多家媒體就此事刊發了評論,予以嚴厲譴責。最終,原國家廣電總局停播了《棒棒棒》節目,后來江蘇教育電視臺被整合,干露露母女也就此被徹底封殺于電視鏡頭之外。
另外一起案例,是河北石家莊電視臺的一檔情感紀實欄目。為了吸引眼球,賺取收視率,在一檔名為《我給兒子當孫子》的節目中,完全使用群眾演員表演,情節離奇夸張,嚴重違背了社會倫理道德。結果最終被人識破,導致節目被徹底停播,相關負責人被處理。
類似這樣的案例實際上還有很多,尤其是一些地面頻道,觀眾人數少,影響力也小,于是就有了某種破罐子破摔的意味,節目過程中的弄虛作假、惡意炒作、挑起話題等現象層出不窮。
電視臺要賺錢盈利,因為工作人員要吃飯、制作節目要花錢,只要有了收視率,就能提高廣告報價,進而獲得豐厚的廣告收入。從這個角度說,電視臺爭取收視率的做法,應該被理解和認可。但即便這樣,電視臺還是不能把收視率作為自己的最高追求,這是一個不應該有爭議的問題。
人人都知道,中國的電視臺并不是完全商業化的電視臺,它們要承擔宣揚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社會責任。僅僅是這一條功能,就決定了中國的電視臺可以追求商業利益,但是不能把商業利益作為最高的追求,也就是不能把電視節目收視率作為最高的追求。很多電視節目之所以會引發公眾的質疑與反感,就是因為它們在節目中宣揚的是一種完全錯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它們通過不斷地挑戰社會倫理道德底線來達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在短時間內確實可以為自己賺足人氣和眼球,但是觀眾很快就會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與弊端,會發現節目中所宣揚的東西和自己從小接受的傳統道德觀念相背離。如果任由這樣的節目泛濫下去,將會給整個社會的道德環境帶來傷害。
電視媒體的這類挑戰社會道德底線的節目在遭到觀眾的質疑、批評和唾棄后,最終引發了上級主管部門的關注與重視。于是,節目被停播,責任人被處理,一些專事炒作牟利的所謂網絡紅人也遭到“封殺”。這幾乎都是此類事件發展演化的“標準流程”。很顯然,這和一些既贏得良好口碑,也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電視節目相比,實在是一種多方共輸的結局。
由此可見,不管是電視臺還是電視臺內部的一檔電視節目,都應該對自己的社會定位和功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提高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有了社會責任感就可以杜絕為了收視率而不擇手段的事情發生。
至于說不追求收視率所帶來的生存問題,這就很考驗電視臺領導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智慧了。電視節目難道一定要靠弄虛作假,宣揚雷人事件和雷人觀點才能贏得收視率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舌尖上的中國》是由央視紀錄片頻道推出的一部以中國美食為主題和內容的紀錄片,它沒有曲折的故事,沒有雷人的情節,當然更不會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嘉賓言論,但是它最終卻成為了一部令全國億萬觀眾折服的電視紀錄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那么,它憑借的是什么?筆者在這里無法給出一個全面而準確的答案,但是建議那些還在冥思苦想如何制作出嘩眾取寵節目的電視制片人和編導們,去好好看看《舌尖上的中國》是如何打動人心,征服觀眾的。相信看完之后一定有所獲益。
不管電視臺為了收視率怎么折騰,如何沒有底線,但是最終能夠起到決定作用,并且把電視臺拉回正途的,還是上級主管部門。很多人可能覺得,觀眾才是決定電視臺在收視率問題上能否走回正道的關鍵,但是在筆者看來,這句話對,也不對。當一些電視臺或者是電視節目為了追求收視率而不擇手段,惹怒觀眾之后,確實是在公眾的輿論壓力之下,才讓上級主管部門進行調查處理的。但是反過來想想,如果上級主管部門不理會公眾的意見,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像干露露事件,恐怕很快就會被新的熱點事件所代替,進而沒有人再去理會。而一旦沒有人理會這件事,主管部門身上的壓力就小了很多,那么不處理的可能性就大增。實際上,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很多被觀眾質疑過的電視節目,最終的結果都是不了了之,依靠電視臺內部消化了事。
所以要想真正規范電視臺的收視率問題,還得依靠上級主管部門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即便不能在事前就杜絕所有惡意追求收視率的事件發生,但至少應該做到發現一起就查處一起。當政府主管部門因為自己的嚴格監管而在所有電視臺的頭上形成了一根高壓線,讓誰碰到誰倒霉,那么電視臺和電視從業者必然能夠加強自律行為,在電視節目制作過程中主動提高對自身的要求,盡量避免去觸碰那根看不見的高壓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