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之恒
一直以來,政治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的提問根本不注重巧妙性和藝術性,不動腦筋,少有“智慧”。諸如,“對不對”“行不行”之類的發問,表面上營造了思考的情境,實際上只是為問而問,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不能拓寬學生的思維寬度,不能引起學生持久的注意;有的教師提問更是超出學生知識和生活的范圍,抑制了學生的思考熱情,不能引發學生的有效思維,真正是千問而不發,把本來就比較枯燥的政治課堂變成了一潭“死水”。現筆者對于政治課堂提問如何貫穿“智慧”,提高有效性談幾點體會。
一、巧妙精心的課前準備
“智慧的提問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力求構思巧妙,“巧妙”指的是自然入題,順水推舟,沒有斧鑿之痕,言簡意賅,精煉扼要;除了“巧妙”還要“得當”。“得當”指的是要扣住重點、難點,并要富于思考。反之,則會使學生厭學。例如:在講到“建設魅力中國”這一主題時,有老師提問:“如何建設美麗中國?”實際上,這個問題比較籠統,設問不具體,學生不知道是從經濟學角度還是從哲學角度回答,因而可以說是無效提問。
二、靈活多樣的課堂提問形式
問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注重提問方式和方法,提問不但要“巧”,更要有“當”,使“問”的知識真正起到牽線、搭橋和引路的效果。
1.直問和曲問
直問即直截了當、淺顯明白的發問,提問的目的在于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切入主題,獲得直接的答案。如:“公民如何有序地參與政治?”“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內容有哪些?”“居民有哪些常見的投資方式?”這種提問主要是通過師生的問和答,幫助學生進入思考狀態,為學習下一步的內容做好鋪墊。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問法就不會興趣盎然,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展。
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并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曲問是一種迂回的提問方式,問在此而意在彼,曲徑通幽地引入主題。例如:從政治學角度,談談為什么國家與政府不急著解決釣魚島爭端?(提示:①國家與政府的相關知識。②國家利益與外交政策的相關知識。)這樣做既達到運用書本知識的目的,又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參與課堂,培養政治敏感性,深入地感悟生活。
2.趣問和妙問
“問得巧不如問得妙。”要想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政治的興趣,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就離不開趣問和妙問。趣問指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創設問題情境,用趣引思,使無疑變有疑。例如:在講解“聯系的客觀性原理”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目:請問一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吉祥數字有哪些?請問你的是多少?數字真的能給我們帶來吉祥或災禍嗎?我還列舉了“1644”這樣一列數字讓學生進行主觀隨意猜摸,對這樣的提問學生頗感興趣,還真的形成有趣的兩種意思:“一路死死”和“多拉發發”(從音樂符號聯想),達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如果這樣問:8是“發”,4是“死”,你認為數字有這樣的聯系嗎?這樣的提問對學生來說是索然無味;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趣味性的知識提問,學生也會以愉悅的心情去積極思考。如:在學習人民監督政府的權利時,傳統的導入是:“我國政府的性質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衛者,那么就應該是人民監督政府。”而有老師引用了中國思想家孟子的一句話:“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請問:這句話所說的監督主體是誰?可見,同樣一個問題,用不同的方式提問,設置一個情景,所達到的效果是不一樣的。這樣的情景提問不但可以得出正確的結論,而且鍛煉了學生的文字理解能力。
3.正問和反問
正問,即深入淺出地就相關政治知識提出問題。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的具體需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必要的疑問,如:關于怎樣引導學生理解民主的真實性兩個方面,可這樣設問: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人權得到了較好的保障。這體現了真實性的哪個方面?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思考并理解和掌握課本的內容。反問,是指從問題的背面發問,逆其道而行之,以突出正面事物發展的必然性,進而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如:有人說:“網絡上曬客沒有不能曬的,我的地盤我做主。”請你加以評價。曬客真的什么都能曬嗎?這種正話反說,通過不同角度的提問,不僅能強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引導學生多方思維,多層次認識和理解有關政治現象和問題,促進學生求異思維的發展,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
通過科學的設計,進行“智慧”提問,教師可以從容地駕馭課堂,組織教學,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可以加深對政治現象的認識,培養學生政治學科素養和政治學科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上岡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