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錫欽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發生突然堵塞, 從而導致心肌嚴重缺血局部壞死癥狀。臨床表現主要為突發胸骨后或心前區壓榨性劇痛、煩躁、出汗、瀕死感, 嚴重可可出現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電圖改變等癥狀, 如不及時進行治療,可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1]。溶栓治療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方法之一。有研究指出,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心肺復蘇后靜脈溶栓治療, 是安全有效的治療措施。為進一步掌握早期溶栓治療對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復蘇患者的臨床應用效果, 本院對8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來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人民醫院進行診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 男46例, 女34例, 年齡31~65歲, 經臨床診斷得知,患者臨床表現主要為:突發心臟驟停, 意識喪失, 大動脈搏動消失;心電監護顯示:心室顫動波。心肺復蘇前后心電圖已明確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 其中廣泛前壁27例, 下壁19例,前壁15例, 前間壁l3例, 復合壁6例。80例患者均在搶救室實施搶救, 同時給予心肺復蘇術和吸氧, 建立靜脈通道。心電監護, 給予血管活性藥物及液體支持治療。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梗死部位、心肺復蘇開始時間、應用藥物方面等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將80例患者平均分為兩組, 即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 治療組患者給予溶栓藥物:尿激酶進行治療, 給藥時間距發病時間(120±65)min, 劑量18~36 mg, 血壓≤90/60 mmHg, 所有患者均經靜脈溶栓[2];對照組患者肺復蘇后進行常規治療, 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分析對比得知, 兩組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無明顯差異,兩組患者住院存活率分別為36例(90%)、21例(52.5%), 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復蘇前溶栓22例, 死亡10例(45.5%);復蘇期間溶栓5例, 死亡3例(60%);復蘇后溶栓13例, 死亡3例(23.1%), 復蘇前后溶栓死亡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結果比較表[n (%)]
心室顫動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常出現在起病后2 h內, 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 是救治成功與否的關鍵。臨床對心肌梗死溶栓治療禁忌癥較多, 主要包括創傷性心肺復蘇、合并心源性休克、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等, 及時對患者采取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療, 可避免惡性心律失常地再次發生,從而改善預后效果, 防止并發癥的發生與進一步發展。此外,行心肺復蘇術后,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液動力學改變、低血壓、休克等情況, 在治療時應積極糾正血壓, 必要時可給予血管正性肌力藥物, 待血壓穩定后給予溶栓治療, 效果較好。
溶栓并發癥的發生主要是由于出血所導致。在進行心肺復蘇過程中可能會由于肋骨、胸骨骨折及氣管插管等導致肺組織、胸膜腔、口、咽部或聲門等組織發生損傷, 因此在行心肺復蘇后溶栓時, 應特別注意由于腦動脈硬化、高血壓及糖尿病等因素引起的顱內出血情況。
有研究表明, 心臟驟停復蘇后溶栓患者以男性居多, 且發病年齡相對較年輕, 平均年齡僅54歲, 而國內大型溶栓試驗的平均年齡為60歲和61歲。本資料中的心臟驟停均發生在院內, 室顫往往在心電監護的過程中發生;溶栓距發病的時間相對較短, 平均30 min。40例患者血壓未恢復正常范圍即開始靜脈溶栓, 在CPR過程中進行溶栓治療, 可以恢復凝血與纖溶系統的平衡, 使微血管內的微血栓溶解而改善循環,保護組織器官的功能, 進而提高復蘇成功率, 改善復蘇患者的預后效果[3]。
綜上所述, 對于AMI心臟驟停行CPR后的患者是否行溶栓治療, 應在充分衡量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臟驟停需行CPR者溶栓治療的風險大小決定是否實施[4]。根據臨床報告得知, 溶栓治療組患者死亡率明顯下降, 生存率高, 且生活質量改善明顯, 未見出血發生率增加。因此對于每例AMI并發心臟驟停行CPR者, 若無溶栓禁忌證應盡量給予溶栓治療, 以期能使AMI危重患者從中獲益[5]。但鑒于目前的醫療環境, 應向家屬交待清楚預后, 在充分溝通的前提下進行溶栓治療, 方可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
[1]徐昌盛, 劉文革.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復蘇術后溶栓療效與安全性分析.中國急救醫學, 2008, 28(2):113-115.
[2]陳曉明, 栗印軍, 周曉龍, 等.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復蘇成功后的溶栓治療.大連醫科大學學報, 2006, 28(2):118-119.
[3]粟金軍, 趙麗.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復蘇后急診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溶栓搶救.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6,4(12):1093-1095.
[4]郭路芬.彭亞光, 李慶祥, 等.急性心肌梗死發病至就診時間與預后的關系.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7, 35:40-43.
[5]苑振云, 籍文強, 李慶威, 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復蘇后溶栓治療的研究.中國綜合臨床, 2005, 21(7):579-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