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的禮物
拖延癥的概念
拖延癥(Procrastination),取意“將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癥總是表現在各種小事上,但日積月累,特別影響個人發展。拖延現象現已成為管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該詞的最初亮相是在愛德華·霍爾出版于1542年的書里。幾乎是相同的年代,正處于明清交替的中國,一位名叫錢鶴灘的學者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圣經從希臘文翻譯為英文的過程中,拖延更多被譯成“罪過(sin)”,直到工業革命后,拖延才逐漸具有了現在的含義,被視為“以推遲的方式逃避執行任務或作決定的一種特質或行為傾向,是一種自我阻礙和功能紊亂行為”。不過“拖延癥”正式成為病癥,國外的研究不過才一二十年。
單純的做事拖拉或是懶得去做,只能定義為“拖延”,也僅是一種壞習慣,改正它并不難。只有當“拖延”已經影響到情緒,如出現強烈自責情緒、強烈負罪感,不斷地自我否定、自我貶低,伴生出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等心理疾病時,才能稱之為“拖延癥”。
拖延癥的形成
一個人認為自己5天之內可以做完一件事情,所以在離期限還有15天的時候一點不著急,直到只剩最后5天了才開始。 這種緊迫感和焦慮往往促發人的斗志,會讓自己覺得,自己只有在壓力下才有做事情的好狀態。而拿到成績的時候,成績往往不是很差,這樣就強化了自己最適合在deadline(死亡線)之前短期高壓的狀態下工作的心態,并且對以后的行為不斷進行自我暗示。
專家觀點
哥倫比亞大學組織心理學系的教授安吉拉認為,“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的情形”屬于消極的拖延。在《對拖延的再思考:態度和行為中“積極拖延”的正面效果》一文中,她將拖延區分成兩種狀態:消極拖延和積極拖延。相比之下,后者往往更喜歡在壓力下工作,這樣他們可以作出更深思熟慮的決定,并更及時地實行。
除了焦慮和逃避控制,常與拖延聯系起來的,還有完美主義。法拉利教授認為,某些拖延行為并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不夠努力,而是某種形式的完美主義或求全觀念的反映,他們共同的心聲是“多給我一些時間,我可以做得更好”。
關于“拖延癥”的研究也處在“拖延”中。國外對“拖延”的研究也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國內則一直缺乏這方面的研究。關于“拖延”的界定,一直沒有一個研究者普遍接受的定義,也從未形成一個全面的理論。但拖延無時不在。
生理學根源研究
關于拖延的生理學根源研究,目前(指2009年)大多圍繞前額葉皮層的功能。這個腦區負責大腦的執行功能,比如計劃、沖動的控制和注意力,還起到過濾器的作用,降低來自其他腦區分散注意力的刺激。前額葉皮層的損傷或者低活動性,會導致過濾雜擾刺激的能力降低,進而使處理任務的組織能力變差。法拉利教授定義了三種基本的拖拉者:一是鼓勵型,或者說找刺激型,他們盼著最后幾分鐘忙碌帶來的快感;二是逃避型,他們回避失敗的恐懼,甚至害怕成功,但實際上他們非常關心別人怎么看自己,他們更希望別人覺得他不夠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或不夠自信;三是決心型,他們沒法下決心,不下決心就可以回避應對對事情的拖拉。
拖延癥患者心理
1.沒有自信。因為每次完成任務都達不到自己最高的預期,對自我能力的評估會越來越低。
2.我太忙。我一直拖著沒做,是因為我一直很忙。
3.頑固。你催我也沒有用,我準備好了自然會開始做。
4.操控別人。他們著急也沒用,一切都要等我到了才能開始。
5.對抗壓力。因為每天壓力很大,所以要做的事情一直被拖下來。
6.受害者心態。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會這樣,別人能做的自己卻做不到。
拖延癥表現
1. 百分之二十的人認為自己是長期拖拉的人。對他們來說拖拉是一種生活方式,雖然并不適應它。這種狀態充滿了他們的生活。他們不能按時付帳單,他們忘了買音樂會的門票,他們直到圣誕前一天才去買禮物……
2. 拖拉現象并非不值得重視,雖然通常我們不把它當成一個嚴重問題。它其實是一個自我調節的深奧問題。通常我們都寬容別人拖拉的借口,這也是問題的根源。
3. 拖拉并不是時間管理或者計劃方面的問題。拖拉并不因個人對時間的估計能力而不同,雖然這些人會更樂觀一些。法拉利教授強調說:“要一個拖拉的人做一個有計劃的人,就像讓一個長期消沉的人馬上振奮起來一樣難。”
4. 拖拉不是天生的。它是從周圍的人身上學來的,但并不直接。它可能源于強權的家教——拖拉可能是一種反抗的形式。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朋友對拖拉者的寬容會助長這種習慣,其后果之一就是:嚴重不守時,毫無時間概念,不把別人的時間當時間。
5. 拖拉的飲酒者會有更高的酒精需求量。拖拉的人會喝得更多,這是自我調節有問題的表現。
6. 拖拉的人對自己撒謊。比如“我更想明天做這件事”,或者“有壓力我才能做好”,但實際上并非如此。拖拉者的另一個謊言是時間壓力會讓他們更有創造力,其實這只是他們的感覺而已,他們是在揮霍時間。
7. 拖拉的人不斷找消遣的事兒,特別是自己不需要承諾什么的事。查看電子郵件就是絕佳的目標,這樣的事情成為他們調節情緒(比如害怕失敗)的一個途徑。
8. 拖拉并非一模一樣。拖拉的人有不同的原因,例如前文法拉利教授定義的三種基本的拖拉者。
9. 拖拉帶來的損失巨大。健康是其中之一,研究表明拖拉的人更容易患病。拖拉也影響他人的情緒,破壞團隊協作。
10. 拖拉會改變人的行為,但不會耗費多少精神力量。這并不意味著一個念頭就能馬上改變。這個問題可以通過高度規范的認知行為治療來解決。
如何應對拖延癥
“對行事拖拉的人進行勸誡就如同讓抑郁癥患者高興起來那么困難。”法拉利教授認為,勸導對拖拉癥患者來說作用微乎其微,關鍵還是要靠自己下定擺脫拖拉慣性的決心,這需要很大的精神動力才能完成。試著結合以下竅門,可能會更容易一些。記住,每達到其中一項,你就離成功進了一步。
1.強壯身體,增強自信,培養意志力。
每天提前半小時起床。醒了就起,不要賴床。利用這段時間進行體育鍛煉。體育鍛煉可以培養意志力,同時讓你的頭腦變得清醒和興奮,比打雞血好用。運動后到回到公司這段時間,在腦海中整理一下今天的待辦事項,做一個小計劃,按事情的輕重緩急按順序排好,首先完成重要且緊急的,其次是重要但不緊急的,最后才是其他事情。
2.時刻記住:行動第一。集中注意力。
每封信只處理一次,不要人為地給自己創造困難。一鼓作氣很重要,已經開始的事情就要努力做完。培養精神高度集中的能力。任何事情,沒有專注的能力效率就無從談起,因此要培養迅速將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的能力,而且抗干擾能力要強。
3.休閑也是合理使用時間的一部分。
不要長時間閑散,但是應當把休閑作為生活中的一部分。電視節目可以作為娛樂,但是作為學習方式不合適。看新聞時只看必須知道的消息,別讓自己沉淪為“信息植物人”。別吹牛吹得天花亂墜。如果有人問你什么事,就事論事地回答,不要把答案扯到三皇五帝上去。
4.善于利用碎片時間。
人一天的碎片時間是很多的,對于上班族來說尤其如此,比如等汽車、等火車、等飛機、等UFO的時候,比如路途中沒有美女搭訕的時候。不要小看碎片時間,積少成多是很可觀的,完全可以用這些時間看看書,思考一些問題。
5.減輕你的焦慮。
把自己最不想做的事列個單子,然后注明期待完成的時間。接著,動起來。對于不喜歡的工作,立即處理的方式可以大大緩解壓力和緊張。如果你對某件事情充滿焦慮,可能只是你對它了解得還不夠多。了解得越多,越有安全感。不要把事情當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看成是否定。要知道,社會在不停地進步,一切都在改變。問題的出現再正常不過,不要在一開始就把它扣上“消極”的帽子。
6.掌握良好的做事方法:隨手記錄、deadline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率。在做事情的時候應當迅速學習和總結經驗,并隨手記錄下來。另外,工作、學習中的deadline除了外界施加的,個人也應當對自己提出要求,并且把這個deadline作為一個強制性的標準,必須按時完成。取信于人很重要,取信于自己也很重要,這能讓你尊重自己的計劃和安排。
7.形成自己的工作、學習節奏。
在需要相互協調、協作的事情上,和團體保持一致。在個人的領域中,應當根據自己的 能力形成符合自己習慣和能力的學習、工作節奏。對于學生來說,老師講課的節奏并不快,完全可以形成“自學+疑難找老師”的模式。
8.對未來有想法。
目標如同燈塔,人生中大方向上的努力和主要時間都是往這個方向。不管是什么目標,有目標并且努力實踐的人,會過得比沒有目標的人充實,也會更加懂得時間的可貴。
(摘自作者的新浪博客)
責編: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