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 麗

編者按:石油和化學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基礎產業,但發展化學工業,實現美麗的中國夢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一段時間,我國的石油和化學工業就遭遇了一些尷尬,有些地方和部分民眾將化工產品“妖魔化”,甚至在沒有科學依據的情況下對化工項目說“不”,給行業的發展蒙上了陰影。那么該如何消除誤解?業界專家給出答案:化工企業需要更加主動地與公眾溝通,科學回應公眾疑問,與負責任的媒體攜手,重塑一個安全環保、美麗清新的行業形象。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金涌:最大的誤解就是PX。PX 即對二甲苯,分子式里只有碳原子和氫原子,沒有有毒的化學元素在里面。化學品毒性分三類,第一類化學品肯定是致癌的,是有名單的;第二類是可能致癌,可能有較大的毒性;而PX 屬于第三類,到現在為止沒有任何根據說它致癌。
其實在汽油和柴油當中就有大量的PX,您怕汽油嗎?您天天開汽車,甚至有的人拿汽油洗手。顯然您不怕汽油,因為您了解它。它是否會燃燒爆炸呢?其實它的危險性遠遠低于做飯時用的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PX 的閃點、燃燒性與煤油相當,它的揮發性只有同溫度水的1/3,比水還不容易揮發掉。
那么PX 是干什么的呢?PX 就是我們穿的“的確良”原料。我想每個人家里都有“的確良”,床單和窗簾都有用“的確良”做的,中國“的確良”產品在世界上占70%,我國的服裝和紡織業就是靠成本很低的PX 才能夠打入國際市場。我們時時刻刻在跟PX 打交道,大家卻沒有認識到,結果別人一鼓動、一宣傳就害怕了,就是因為對它不了解。

PX 不是個小產品,2012 年全世界產能為3840 萬噸,產量為3400 萬噸;中國的產能是880 萬噸,進口630 萬噸/年。中國人多,沒有那么多地種棉花,所以必須要用化纖。從目前情況看,我們每年生產的PX 根本不夠,要進口600 多萬噸PX,也就是44%的化纖要買進來。誰賣給我們?主要是韓國和日本,他們大量生產PX,用不了就賣給我們。預計未來中國對PX 的需求會很旺盛,到2015 年缺口可達1300 萬噸。假如說我們不建PX 廠,原料就讓別人控制了,下游就無法與別人競爭。所以,我覺得發展化工就要發展大化工,真正對國家有大貢獻的,而且越大越好控制、越好監督它。我們可以24 小時對它監控,而且大的發展起來以后,才能帶動那些小企業。現在很多小企業規模都比較小,技術很落后,在發展中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大企業發展起來就可以跟它進行合作,將技術轉讓給它,把一些小的副產物給它來生產,這樣通過大化工就可以改造小化工。化工行業需要進步,但大化工如果被打掉了,小化工的污染就沒辦法解決了。
我們都知道新加坡很小,它的裕廊化工島是用填海連接7 個小群島而成,面積32 平方千米,距市區約10 千米。但它卻形成了6300 萬噸/年的煉油以及630 萬噸/年乙烯的石化產業。其中埃克森美孚公司37 萬噸/年的PX 裝置距居民區小于1 千米。2011 年,裕廊化工島產值達1000 億新元,成為該國六大支柱之一,占該國制造業總產值的1/3,而且建得非常好,它的廠區有10 多個公園,成為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和十大石化中心之一。這說明大企業完全可以做到安全、穩定地生產,既能保證在經濟上有大的發展,又和人民生活和諧共處。
我們要講未來,想一想10 年、20年、30 年以后,所有的資源都會短缺,能源也會枯竭,那時靠什么呢?只有靠化學家的手在分子水平上重新創造,解決資源的能源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沒有化工沒有未來。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院長顧宗勤:PX 最近報道得很多,其實從2007 年到現在,因為它已經發生了5次群體事件。我覺得公眾對PX 的反應好多不科學、不實際。搞化工的人覺得它是個很一般的產品,不搞化工的人就覺得它很神秘,認為它是有毒的。我總結反對搞PX 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認為它是致癌的,有劇毒,對此金院士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它屬于第三類化學品。第二種是國內某大學教授提出來的,說它中間產品中有苯和硫化氫。其實化工生產過程中有硫化氫和苯產生的化工企業有好幾千家,氮肥企業全有硫化氫產生,這些企業都沒事,因為這種東西都是可控的,沒有問題。第三種意見是安全距離,網上有人說是50千米,這純粹是拍腦袋的說法。我可以肯定地說,國家有規定,企業建設都是有設計規范的,對安全距離也有規定。凡是有煉化一體化的項目也都有PX,煉化一體化的項目主要產品是汽油,汽油里就含10%的對二甲苯(PX)。大家可以到化工辭典上去查,PX 是低毒的,但哪個化工產品沒毒的?造成現在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2007 年出第一次事件時就沒有引導和處理好。我現在過得挺好,為什么你再來一個對我有毒的企業呢?不來我也過得挺好,現在大眾有這樣的心態。
第二個想法,是企業來了之后對我有什么好處呢?這就是我們企業家和政府要做的工作。另外,有些媒體沒有起到好的作用,不熟悉就亂講和亂轉載。有的網站甚至說一個PX 罐爆炸相當于1000 顆導彈的威力,這種說法太過分了,是不合適的。不過這件事也提醒了我們,今后審批項目不能政府一家說了算,要聽取公眾的意見,要有輿論的監督。
現在也是考驗政府智慧的時候。最近一個是云南煉化一體化項目,另一個是彭州項目。我的建議就是要加強溝通,最重要的是要把周邊的關系搞好。如果你在一個城市干這個項目,最后稅收都被該市政府拿走了,周邊的群眾沒拿到好處,就會有“你把我地占了,我又沒拿到好處,為什么要讓你建?”的抱怨,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這也是企業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地方政府要有一些稅收給周圍的群眾,另外企業要采取誰損失誰受償的辦法。一是解決就業,二是要給他鋪路、供水,有些能盈利的項目要分利。這兩年我到過歐洲和美國,那里的企業三五個月要跟周邊的居民進行一次溝通,帶著他們參觀廠區,看企業的安全設備。這樣就對了,要把周邊的環境搞好,就是責任關懷,這是很簡單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