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國良,張軍錢,任金萍
(甘肅省平涼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中心,甘肅 平涼 744000)
人體健康風險評估是一個比較新的研究領域,主要研究接觸農藥殘留物和其他環境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潛在風險[1~2]。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改變,蔬菜農藥殘留日益受到政府、公眾和學者的廣泛關注。學者們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在蔬菜農藥殘留現狀調查、農藥殘留認識、農藥殘留與農業標準化關系等[3~5],農藥殘留與人體膳食攝入風險評估已有報道[6~7],但此類研究涉及的時間短,蔬菜農藥種類較少,顯得相對薄弱。為消除蔬菜農藥殘留對人體健康危害的疑慮,彌補缺陷,進行風險管理,確保人體健康,我們選用平涼市2007—2011年的檢測數據資料,采用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及安全指數法,對平涼市不同種類蔬菜農藥殘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進行風險評估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采用NY/T 5344-2006《無公害農產品抽樣規范》,在平涼市抽取了12個種類蔬菜的1083個樣品,按照NY/T 761-2004、NY/T 761-2008《蔬菜水果中有機磷、有機氯、擬除蟲菊酯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多殘留的測定》方法,檢測蔬菜中敵敵畏、甲拌磷、毒死蜱等22種農藥殘留。檢測儀器為SP-3420型氣相色譜儀和Agilent6890N型氣相色譜儀。
依據GB18406.1-2001、GB32/T343-1999、GB32/T343-1993、GB2763-2005《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及NY1500-2008《蔬菜、水果中甲胺磷等20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作為判定和評價農藥殘留的限量標準。
在對CAC、JMPR(FAO.WHO農藥殘留聯合會議)等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研究的基礎上,我國學者提出了結合殘留監控和膳食暴露評估,以IFSc(食品安全指數)計算食品中各種化學污染物對消費者的健康危害程度,用IFS來表示食品安全狀況的方法[8]。

式中,C為所研究的某種農藥
EDIC為農藥C的實際攝入量估算值,等于∑(Ri,Fi,Ei,Pi)[i為不同的蔬菜種類,Ri為蔬菜i中農藥C的殘留水平,mg/kg;Fi為蔬菜i的估計攝入量g/(人·d),中國居民膳食寶塔推薦的消費量最大值500 g/(人·d)(中國營養學會,2011);Ei為蔬菜i的可食用部分因子,檢測部分全部可食;Pi為蔬菜i的加工處理因子,研究假定加工前后農藥殘留量未變]。
SIC為農藥C的安全攝入量,采用可接受日攝入量(ADI),敵敵畏、對硫磷、毒死蜱、馬拉硫磷、久效磷、甲拌磷、甲基對硫磷、樂果、氧化樂果、乙酰甲胺磷、甲胺磷、氟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殺螟硫磷、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百菌清、三唑酮、水胺硫磷、亞胺硫磷、溴氰菊酯、氯氟氰菊酯的ADI值分別為0.004 0、0.004 0、0.010 0、0.300 0、 0.000 6、 0.000 7、 0.003 0、 0.002 0、0.002 0、 0.030 0、 0.004 0、 0.040 0、 0.030 0、0.005 0、 0.020 0、 0.020 0、 0.030 0、 0.030 0、0.003 0、 0.010 0、 0.010 0、 0.020 0mg/kg[9]。
bW為人的平均體重,按中國居民平均體重63 kg計。f為農藥安全攝入量的校正因子,如果安全攝入量采用ADI,則f取1,根據IFS值可以得出食用蔬菜攝入的農藥殘留是否對健康構成風險以及風險程度。
IFS<<1,食用蔬菜攝入的農藥殘留對健康沒有風險;
IFS≤1,食用蔬菜攝入的農藥殘留對健康構成的風險是可以接受的;
IFS>1,食用蔬菜攝入的農藥殘留對健康構成的風險超過了可接受的限度。
從表1可以看出,在0.1%~5.0%的檢出范圍內,農藥殘留檢出率以氧化樂果最小,氯氟氰菊酯最大,氧化樂果等8種農藥殘留平均檢出率為1.4%;在5.0%~10.0%檢出范圍內,殘留檢出率以殺螟硫磷最小,三唑酮最大,殺螟硫磷等3種農藥殘留平均檢出率為8.0%;在10.0%~20.0%檢出范圍內,農藥殘留檢出率以乙酰甲胺磷最小,敵敵畏最大,乙酰甲胺磷等3種農藥殘留平均檢出率為11.7%;在20.0%~30.0%檢出范圍內,只有甲氰菊酯殘留,其檢出率為27.0%;在30.0%以上檢出范圍內,溴氰菊酯、百菌清的平均檢出率為31.3%。

表1 抽檢蔬菜中農藥殘留檢出率①
對抽檢的1 083個樣品進行統計分析的結果表明,平涼市各類蔬菜農藥殘留樣品的超標率達2.5%。從表2可知,平涼市不同種類蔬菜中未超標的農藥殘留有馬拉硫磷、久效磷、甲基對硫磷等16個,在0~1.0%超標范圍內,有氧化樂果、毒死蜱等2個種類,平均超標率為0.4%,在1.0%~1.5%超標范圍內,有氯氟氰菊酯、殺螟硫磷、敵敵畏、乙酰甲胺磷等4個種類,平均超標率為1.3%。

表2 抽檢蔬菜中農藥殘留超標率①
從表3可以看出,平涼市各種蔬菜農藥殘留的IFS值均小于1,不同種類蔬菜農藥殘留安全指數范圍分別為黃瓜0~0.025,平均0.004;西葫蘆0~0.009,平均0.002;番茄0~0.019,平均0.003;青椒0~0.190,平均0.014;長辣椒0~0.543,平均0.041;芹菜0~0.044,平均0.006;結球甘藍0~0.238,平均0.025;花椰菜0~0.175,平均0.019;豇豆0~0.024,平均0.002;菜豆0~0.012,平均0.003;普通白菜0~0.682,平均0.107;大白菜0~0.012,平均0.007。可見食用以上種類蔬菜攝入的農藥殘留量對消費者健康構成的風險總體上是可以接受。
從表3可以看出,平涼市不同種類蔬菜農藥殘留安全指數分別為瓜菜類0.003,果菜類0.019,莖類0.006,甘藍類0.022,豆類0.003,葉菜類0.057,農藥殘留的IFS值均小于1,安全指數從大到小依次為葉菜類、甘藍類、果菜類、瓜菜類、莖類、豆類,說明食用這6類蔬菜攝入的農藥殘留對人體健康構成的風險總體上可以接受。

表3 抽檢蔬菜中農藥殘留的安全指數
從表4可以看出,一年內4個季度的IFS都小于1,說明不同季節使用農藥對蔬菜質量的安全影響不大,但仍有差異。不同季節蔬菜農藥殘留安全指數范圍分別為第一季度0~0.084,平均0.010;第二季度0~0.023,平均0.004;第三季度0~0.129,平均0.017;第四季度0~0.062,平均0.014。IFS平均值從大到小依次為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其中第三季度是平涼市蔬菜上市比較集中的季節,且病蟲害發生較為嚴重,施用農藥也較為頻繁,再加上天氣開始轉涼,農藥降解速度緩慢;第四季度蔬菜普遍采用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種植模式,導致病蟲害發生加重,在目前病蟲害防治仍以噴施農藥防治為主的生產條件下,許多生產者不按農藥施用標準施用,導致三、四季度蔬菜農藥殘留安全指數增大。

表4 不同季節抽檢蔬菜農藥殘留安全指數
以蔬菜安全指數(IFSC)值為1,計算出某種農藥的殘留臨界值,再利用蔬菜檢測的樣本數及超過臨界值個數,得到蔬菜中某種農藥的風險概率。
從表5可以看出,在檢測的12種蔬菜、22種農藥殘留中,黃瓜中氧化樂果發生風險的概率為0.018 2;結球甘藍中敵敵畏、樂果、乙酰甲胺磷發生風險的概率分別為0.061 2、0.030 3、0.038 5;花椰菜中敵敵畏發生風險的概率為0.055 6;普通白菜中敵敵畏、樂果發生風險的概率均為0.125 0;長辣椒中殺螟硫磷發生風險的概率為0.071 4;其余7種蔬菜檢測的17種農藥殘留無膳食攝入風險或風險很小。

表5 抽檢蔬菜農藥殘留發生風險的概率①
1) 2007—2011年平涼市蔬菜質量安全總體良好,但各類蔬菜農藥殘留樣品的超標率達2.5%。百菌清、溴氰菊酯、甲氰菊酯、敵敵畏、樂果等非禁用農藥是影響平涼市蔬菜種類安全的主要因素。6類蔬菜的安全指數值在0.003~0.057,12個不同種類蔬菜的安全指數值在0.002~0.107。4個季度的蔬菜平均安全指數值在0.004~0.017之間,22種農藥發生風險的概率在0~0.125。可見,平涼市食用蔬菜農藥殘留對人體健康構成風險總體上是可以接受的。2)安全指數風險評價方法總體上能反映在特定區域內的人群食用蔬菜的安全狀態,但目前尚不能精確地適用于特定人,只有同步跟蹤消費者蔬菜消費情況并進行污染物測定,才能評價某個人膳食蔬菜有無健康的風險[8~10]。
[1] 劉淑艷,殷洪博,陳新秋,等.31種農藥在沈陽市售蔬菜中殘留量的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7,54(22):4295-4297.
[2] 施海萍,王 馳,李大文,等.稻谷中幾種有機磷農藥殘留的檢測方法[J].糧油食品科技,2007(4):54-55.
[3] 馬曉燕,王春民,張秋萍,等.2009年蘇州市蔬菜中有機磷農藥殘留狀況監測及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2010,9(20):2260-2261.
[4] 侯 博,高申榮,吳林海,等.分散農戶對農藥殘留認知的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0(2):185-187.
[5] 李紅斌,陳建瑛.正確認識蔬菜生產與農業“三大件”(農藥、化肥、激素)之間的關系[J].上海蔬菜,2012(4):14-16.
[6] 王冬群,陸 宏,胡仕孟,等.農產品批發市場蔬菜質量安全情況調查及風險評估[J].中國蔬菜,2009(14):57-61.
[7] 柴 勇,劉保國,陳朝軒,等.重慶市蔬菜農藥殘留動態變化及質量安全風險評估[J].中國蔬菜,2007(6):9-12.
[8] 金征宇,胥傳來,謝正軍.食品安全導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75-82;96-106.
[9] 宋穩成.JMPR評估農藥ADI和ARFD清單[J].農藥科學與管理,2009,30(8):12-17.
[10] 呂青松,蔣煜峰,楊 帆,等.重金屬污染淋洗技術研究進展[J].甘肅農業科技,2010(3):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