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芮
2013年2月,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明確指出:“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讓美國成為吸引制造業和就業的磁場。”①Barack Obama,“2013 State of the Union”,http://www.whitehouse.gov/state-of-the-union-2013.(上網時間:2013 年 2 月 15日)顯然,奧巴馬成功連任美國總統后,其政府將繼續推進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經濟復蘇戰略。時至今日,美國重振制造業的直接動因與深層動因是什么?其進展與成效如何?可能產生哪些影響?本文擬就此展開分析。
奧巴馬政府第一任期就提出美國要“重振制造業”(Revitalizing Manufacturing),并于2009年12月發布了《美國重振制造業框架》文件。②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A Framework for Revitalizing American Manufacturing”,December 2009,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20091216-maunfacturingframework.pdf.(上網時間:2013 年 1 月 20 日)2013年3月,奧巴馬在第二任期的《總統經濟報告》中再次重申:“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必須盡一切可能發展經濟、創造就業,……而首先要做的是——把美國變成吸引就業和制造業的磁場”。③“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March 2013,p.3,http://www.whitehouse.gov/administration/eop/cea/economic-report-ofthe-President/2013.(上網時間:2013年4月10日)近年來美國之所以屢次強調要重振制造業,主要有五方面原因。
第一,解決美國經濟“虛擬化”問題。美國經濟的“虛擬化”突出表現為以金融資產為代表的虛擬資本急劇膨脹,日益脫離實體經濟而呈現虛假繁榮。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2000年以來,美國經濟“虛擬化”特征更趨明顯。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統計,2004-2008年,美國金融、保險、房地產這類“FIRE”行業(即 Finance,Insurance,Real Estate的縮寫)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0.5%左右,遠遠超出同期制造業增加值所占比重。④“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by Industry Data”,http://www.bea.gov/industry/gdpbyind_data.htm.(上網時間:2013 年 1 月 24日)從虛擬資產來看,2000-2006年,美國股票市值與債券市值之和,已經相當于其GDP的3倍左右及實體資產存量的15倍左右。①陳凱:“試析美國經濟從‘虛擬’到‘實體’的調整與協同發展”,《財經問題研究》,2011年,第8期,第125頁。正是這種經濟的“虛擬化”,為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乃至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埋下了禍根。危機導致的困境,充分暴露了美國經濟“虛擬化”背后的脆弱性。為此,奧巴馬上臺伊始就試圖扭轉這種局面,即通過重振制造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來重塑美國經濟,以解決長期形成的美國經濟“虛擬化”問題。
第二,解決就業問題。美國經濟危機造成的一大難題是失業。按照美國勞工部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6年美國的失業率為4.6%,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2008年第三季度美國失業率攀升到6%,2009年10月更高達10.1%,接近二戰以來美國失業率的最高紀錄——1982年的10.8%。②美國勞工部統計局網站:http://www.bls.gov/news.release/empsit.nr0.htm.(上網時間:2013 年 1 月 21 日)從結構看,2007-2009年,美國總的就業機會減少了617萬,其中制造業和建筑業各減少210萬,是受危機沖擊較大的兩個實體行業。美國歷次危機-復蘇的經驗表明,制造業發展是帶動經濟復蘇、解決失業問題的主要力量,鑒此,《美國重振制造業框架》明確指出:“制造業是美國經濟的核心,它為成千上萬個美國家庭提供著薪酬不錯的工作”。③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A Framework for Revitalizing American Manufacturing”,December 2009,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20091216-maunfacturingframework.pdf.(上網時間:2013 年 1 月 20 日)2013年美國《總統經濟報告》進一步強調:“我們的制造商在過去三年中已經創造出50萬個新的就業崗位,我們需要建立更多的制造業軸心以加速這一態勢。”④“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March 2013,p.3,http://www.whitehouse.gov/administration/eop/cea/economic-report-ofthe-President/2013.(上網時間2013年4月10日)
第三,促進出口。眾所周知,對外貿易的巨額逆差長期困擾美國。2008年,美國貨物貿易逆差攀升至9207億美元,⑤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數據庫,http://www.usitc.gov/publications/332/pub4089.pdf.(上網時間 2013 年 5 月 5 日)而統計表明,2002-2012年間,美國65%的貨物貿易為制造業產品。⑥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port to the President on Capturing Domestic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dvanced Manufacturing”,July 2012,p.8,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ostp/pcast_amp_steering_committee_report_final_july_17_2012.pdf.(上網時間:2013年5月5日)因此,振興制造業、擴大制造業產品出口,成為美國推動本國對外貿易增長、減少貿易赤字、促進經濟復蘇的一個有效途徑。為此,奧巴馬在2010年1月的國情咨文中提出“五年出口倍增計劃”,力求到2015年實現出口翻番目標。2010-2012年,美國制造業出口增長率為22%,高于該行業同期19.3%的進口增長率,⑦“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March 2013,p.214,http://www.whitehouse.gov/administration/eop/cea/economic-report-ofthe-President/2013.(上網時間:2013年4月10日)不難看出重振制造業帶動美國出口的積極作用。換言之,美國重振制造業的意圖之一,就是推動“美國制造”的產品走向世界,拓展國際市場,從而改善美國的貿易逆差狀況。
第四,構筑“美國制造”,引領全球制造業未來。20世紀中期以來,美國制造業出現本土收縮態勢,其在國民經濟和全國就業中所占份額下降。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美國制造業對GDP的貢獻率為11%左右,遠低于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貢獻率(66.15%);同期制造業就業份額僅為 10.9%,不及1950年該指標25.6%的一半。⑧[美]加里·M·沃爾頓、休·羅考夫著,王玨、鐘紅英等譯:《美國經濟史》(第10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641頁。然而,美國制造業的本土收縮并不意味著“衰落”,因為美國制造業生產率和制造業增加值仍然高居世界首位,如聯合國統計資料顯示,美國2009年的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制造業總增加值的比重為19.2%,位列世界第一。⑨聯合國統計資料數據庫:http://unstats.un.org/unsd/databases.htm.(上網時間:2013 年 1 月 20 日)金融危機之后,美國清楚地看到本國制造業一方面居領先地位、另一方面又充滿挑戰的現實,為確保美國制造業的全球領先地位,奧巴馬上任之初就表示:“美國制造業盡管面臨挑戰,但許多制造業部門仍然具備增長潛力”,“只要政策得當,美國可以成功培育生物技術、風能、納米技術、航空航天、新一代汽車以及現在并不確知但以后會非常重要的未來制造業”。⑩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A Framework for Revitalizing American Manufacturing”,December 2009,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20091216-maunfacturingframework.pdf.(上網時間:2013 年 1 月 20 日)
第五,以制造業為契機提升美國實力,確保美國在全球的戰略主導地位。從表面看,重振制造業是美國實現經濟復蘇的一個重要手段,實際上,美國重振制造業的目標遠不止于此。2012年7月,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The 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PCAST)發布一份名為《獲取先進制造業的國內競爭優勢》報告,該報告認為,美國在先進制造業領域的歷史領導地位正面臨挑戰,這將危及美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和對外貿易,更重要的是,這會削弱美國的創新能力,從而影響美國的未來。為此,美國亟需確立“國家先進制造業戰略”,增加對交叉學科頂尖技術的研發投入。“掌握先進制造業的領先技術是一個國家安全問題,它對于美國保持全球競爭力至關重要”。①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port to the President on Capturing Domestic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dvanced Manufacturing”,July 2012,pp.V,8,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ostp/pcast_amp_steering_committee_report_final_july_17_2012.pdf.(上網時間:2013年2月20日)可見,在重振制造業旗幟下發展先進制造業、開發并掌控先進技術,藉此推動美國的創新,從而全面提升美國實力,使美國在全球持續保持戰略主導地位,是美國重振制造業的深層動機。
為實現重振制造業目標,美國自2009年以來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從技術創新、稅收優惠、人才培養、鼓勵投資、配套建設等多個層面保障制造業在美國本土的發展。
美國認為,新技術和新的消費需求是推動21世紀制造業發展的關鍵,而最大的成功將是兩者的結合。基于這一認識,美國明確將其制造業發展重點確定為高科技清潔能源產業、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納米技術等先進制造業。為鼓勵技術創新、推動先進制造業發展,美國通過《復蘇與再投資法案》(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投入180多億美元支持基礎性研發;②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A Framework for Revitalizing American Manufacturing”,December 2009,p.15,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20091216-maunfacturingframework.pdf.(上網時間:2013 年 1 月 20 日)逐步提高“技術創新項目”(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gram,TIP)經費,到2015財年將達到1億美元;③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A Framework for Revitalizing American Manufacturing”,December 2009,p.17,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20091216-maunfacturingframework.pdf.(上網時間:2013 年 1 月 20 日)推出“先進技術汽車制造貸款”項目(Advanced Technology Vehicles Manufacturing loan program),用超過24億美元的投資,支持加利福尼亞州、特拉華州、田納西州的廠家生產電動汽車,目標是到2015年將100萬輛先進汽車投入使用;④“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February 2011,p.63,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2011_erp_full.pdf.(上網時間:2013 年 1 月 22 日)保護知識產權,制定并執行提高專利發布質量和及時性的“五年計劃”。同時,美國商務部設立“創新與創業精神辦公室”,啟動“國家創新與創業精神咨詢委員會”,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縮短技術轉化周期;2012年,美國在俄亥俄州的揚斯敦建立了“國家添加劑制造創新研究院”(The Nation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Institute),該研究院 3千萬美元的初始投入來自聯邦政府,然后由大學和企業配套出資4千萬美元開展研究;⑤“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March 2013,p.234,http://www.whitehouse.gov/administration/eop/cea/economic-report-ofthe-President/2013.(上網時間:2013年4月10日)2013年2月,奧巴馬宣布將再啟動三個制造業創新的“軸心”,按照計劃,美國將斥資10億美元建立“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基金”(National Network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fund),用于從2013年開始設立15個研究院,每個研究院都將聯合大學、企業、政府等各方面力量,共同投資于新技術。⑥“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March 2013,p.234,http://www.whitehouse.gov/administration/eop/cea/economic-report-ofthe-President/2013.(上網時間:2013年4月10日)可以預見,這些措施將有力推動美國制造業的發明創造轉化為大規模生產。
在稅收方面,美國對科學研究及實驗實行永久性稅收抵免政策(R&E tax credit)。奧巴馬第一任期內,已經將此項稅收抵免的最高幅度提升至20%,按此計算,2010-2020年該項稅收抵免額將超過一千億美元;⑦“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March 2013,p.233,http://www.whitehouse.gov/administration/eop/cea/economic-report-ofthe-President/2013.(上網時間:2013年4月10日)2010年8月,美國出臺《制造業促進法案》(The Manufacturing Enhancement Act),降低部分進口品關稅,減少需要進口零部件進行生產的企業的成本;①“The Manufacturing Enhancement Act”,August 2010,http://www.gpo.gov/fdsys/pkg/BILLS-111hr4380enr/pdf/BILLS-111hr4380enr.pdf.(上網時間:2013 年 1 月 21 日)2012年2月-2013年3月進一步推出企業稅改革方案,重點對創造本國就業的美國本土制造商加大減稅幅度,鼓勵在美國本土的投資,同時相應減少甚至終止對海外投資企業的稅收優惠。普華永道2012年9月依據世界銀行數據進行的一項分析顯示,2011年美國的總稅率為46.7%,比2006 年的47.6%下降了0.9%。②PWC,“A Homecoming for US Manufacturing?Why a resurgence in US manufacturing may be the Next Big Bet”,September 2012,p.3,http://www.pwc.com/en_US/us/industrial-products/publications/assets/pwc-us-manufacturing-resurgence.pdf.(上網時間:2013 年 4 月10日)
人才是創新的源泉,為培養先進制造業研發和生產的創新型人才,美國著力打造高質量、有利于激發創造性的教育體系。其措施包括:重點加強數學和科學教育,大幅獎勵教學改革;加大《工人調整與再培訓法案》(the Worker Adjustment and Retraining Act,WARN)執行力度,發展區域性創新集群,培養專業人才和技術專家;投資建設社區大學,積極開展職業培訓;創立一項總額為25億美元、為期5年的基金,用于幫助弱勢群體的子女完成大學學業;針對美國汽車制造商和工人開展一些救助計劃,使之走出困境,等等。2012年,美國佐治亞州實施“快速啟動計劃”(Quick Start program),為該州的企業新員工提供免費、個性化的培訓,這一計劃被認為是佐治亞州吸引制造業的一個重要因素。截至2013年初,美國勞工部已經向全國高校提供了45項撥款,支持這些學校開發針對先進制造業的課程。奧巴馬甚至提出要推動移民改革,以留住高技術人才,包括企業家、工程師和科學家。③“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March 2013,pp.147,4,http://www.whitehouse.gov/administration/eop/cea/economic-report-of-the-President/2013.(上網時間:2013年4月10日)
在鼓勵投資方面,美國2011年6月頒布名為《選擇美國倡議》(The Select USA Initiative)的政府令,旨在吸引投資并使其扎根于美國經濟,該倡議的具體執行機構是商務部。為加大私營部門的制造業投資,鼓勵小企業發展,美國提高了小企業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BA)擔保貸款的擔保限額,以確保小企業獲得經營資金,同時加大融資力度,通過稅收抵免、貸款擔保等措施,促進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風力發電場、生物精煉廠、節能汽車等的發展。
在基礎設施方面,為保證美國制造商順暢地向市場提供世界一流產品,奧巴馬2010年9月公布了一項金額高達500億美元的投資計劃,用于道路、鐵路和機場跑道的重修與維護;④“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February 2011,p.65,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2011_erp_full.pdf.(上網時間:2013 年 1 月 22 日)美國還籌劃在6年內斥資300億美元建立“國家基礎設施銀行”(National Infrastructure Bank),支持和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修建鐵路、橋梁、航空、公共交通系統,投資建設清潔城市,構建高鐵網絡,發展新一代的航空管理系統(將現有的基于地面的雷達監測系統發展成為更精確的基于衛星的監測系統),研發下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等。⑤“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February 2011,p.66,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2011_erp_full.pdf.(上網時間:2013 年 1 月 22 日)
近年來,隨著美國重振制造業措施的推進,其成效日漸顯露。其一,制造業回流美國現象日益突出。2011-2013年,美國不少制造商將生產線遷回美國。2011年,福特汽車公司宣布把1.2萬個工作崗位從墨西哥、中國等地遷回美國;⑥Barack Obama,“2013 State of the Union”,http://www.whitehouse.gov/state-of-the-union-2013.(上網時間:2013 年 2 月 15日)2012年,世界最大的工程機械企業卡特彼勒(Caterpillar)在美國德克薩斯州開設新廠,生產液壓挖掘機,同時將該企業原來在日本的生產基地也遷回美國佐治亞州;⑦“Caterpillar Selects Athens,Georgia,for New Plant”,Reuters,February 17,2012.同年,美國愛科集團(AGCO)在明尼蘇達州開設工廠,生產滿足本地需求的拖拉機;⑧“Jackson’s AGCO Facility Renovation is Nearly Complete”,Agri News,March 1,2012.2012年12月,蘋果公司宣布將在2013年斥資1億美元,把iMac部分生產線遷回美國;⑨Barack Obama,“2013 State of the Union”,http://www.whitehouse.gov/state-of-the-union-2013.(上網時間:2013 年 2 月 15日)此前,以通用電氣(GE)為代表的一些美國公司已經將其部分生產線遷回了美國,而繼蘋果公司之后,惠普也表示要削減其在中國的生產線,將部分個人電腦生產遷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近期調查了108家擁有跨國經營業務的美國制造企業,發現約有14%的美國公司已經準備將生產工廠遷回美國,有1/3的企業正在積極考慮回遷問題。①“Reshoring Manufacturing:Coming Home”,The Economist,January 19,2013,p.15.
其二,美國制造業利潤回升且訂單增加。2012年前三季度,美國制造業公司利潤分別達到3635億、3728億和3676億美元,并分別為2009年全年1310億美元的近3倍。從企業存貨量與銷售量之比看,2012年12月,美國制造業的存銷比為1.27,比2009年的1.39下降了0.12,說明近幾年美國制造業企業的銷售量已經顯著增加。最新統計表明,2012年11月,美國制造商的新訂單額為4776.49億美元,大幅扭轉了危機后制造業新訂單急劇減少的局面,其中,約46%的新訂單來自耐用品生產行業。②“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March 2013,pp.431,390,392,http://www.whitehouse.gov/administration/eop/cea/economic-report-of-the-President/2013.(上網時間:2013年4月10日)
其三,美國制造業產出增長明顯。2010和2011年,美國制造業占GDP的份額連續兩年保持增長,2011年所占份額為11.5%,是2008年以來的最高值。③美國經濟分析局(BEA)數據庫,http://www.bea.gov/newsreleases.(上網時間:2013年1月25日)2011年,美國制造業的產出增長超過其他部門,其5.7%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近十年來的最高水平,從而成為拉動美國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④“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February 2012,p.55,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ERP_2012_Complete.pdf.(上網時間:2013 年 4 月 10 日)2012年,美國制造業增加值提高了6.2%,比2011年2.5%的增長率又有了大幅提升。⑤美國經濟分析局(BEA)數據庫,http://www.bea.gov/newsreleases/industry/gdpindustry/gdpindnewsrelease.htm.(上網時間:2013年6月25日)
其四,美國制造業就業狀況得到改善。2012年,美國失業率從2010年的9.6%降至8.1%,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好水平。⑥“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March 2013,p.449,http://www.whitehouse.gov/administration/eop/cea/economic-report-ofthe-President/2013.(上網時間:2013年4月10日)在失業率降低過程中,制造業的作用不容忽視。據統計,在采取“重振制造業”措施后的2010年1月-2012年2月,美國制造業首次扭轉就業下降局面,新增了40萬個工作崗位,其中汽車制造業尤為突出,創造了16萬個工作崗位。⑦“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February 2012,p.31,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ERP_2012_Complete.pdf.(上網時間:2013 年 4 月 10 日)而2010年1月-2013年1月,美國制造業創造了50萬個就業崗位,這與重振制造業后美國制造業活力的恢復密切相關。⑧Barack Obama,“2013 State of the Union”,http://www.whitehouse.gov/state-of-the-union-2013.(上網時間:2013 年 2 月 15日)專家預測,到2015年,美國“制造業復興”還將為美國帶來100萬個以上的新增就業。⑨“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March 2013,p.230,http://www.whitehouse.gov/administration/eop/cea/economic-report-ofthe-President/2013.(上網時間:2013年4月10日)
此外,美國經濟分析局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3月-2013年3月,美國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逆差減少了129億美元。⑩“US I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April 2013.http://www.bea.gov/newsreleases/international/trade/tradnewsrelease.htm.(上網時間:2013年5月6日)由上可見,美國重振制造業措施雖然僅實施了兩三年,但效果正在顯現。這些措施已經在美國經濟的緩慢復蘇中發揮作用,并將繼續成為美國經濟發展和實力提高的重要支柱。
美國重振制造業的影響甚為深遠。對美國而言,其積極效應可能在未來5-10年甚至更長時間內逐步釋放。重振制造業將為美國中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增強美國經濟實力乃至綜合國力。正如美國大西洋理事會2012年12月10日發布的報告《展望2030:后西方世界的美國戰略》中所言:“奧巴馬總統強調‘在國內進行國家建設’一直是正確的,因為重振美國的經濟實力和創新將是任何持續性國際戰略中不可替代的基礎”,“經濟實力和技術創新是美國國力的重要基石。如果沒有這些,任何有關美國全球領導力的國家戰略都是虛無縹緲的。在新興力量日益崛起、經濟實力成為國力關鍵要素的今天,尤其如此。”?Atlantic Counci,l“Envisioning 2030:US Strategy for a Post-Western World”,pp.6,22,http://www.acus.org/publication/envisioning-2030-us-strategy-post-western-world.(上網時間:2013年6月2日)2013年5月30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公布的最新《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美國的全球競爭力排名已從2012年的第2位躍升至第1位。①IMD,“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13”,p.X,http://www.imd.org/wcc/news-wcy-ranking.(上網時間:2013 年 6 月 6日)
重振制造業將逐步擴大針對美國本土的投資,拓展美國的對外貿易,從而改變美國持續多年的“消費型”經濟增長模式,同時也改善美國的國際收支狀況。美國重振制造業著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其政策措施包括鼓勵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等的發展,鼓勵在美投資以及“美國制造”類產品的生產與出口,如果實施順利,這些措施將為美國拓展世界市場、擴大出口、減少貿易赤字創造出積極效應。2012年12月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發布的報告《全球趨勢2030:可能的世界》認為:“國內能源產出的提高將使美國的工業受益,因為能源發展會降低制造業的能源成本。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能源產出增加還可以減少美國的貿易赤字,因為美國將會減少能源進口,還會有能力出口天然氣和石油。”②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Global Trends 2030:Alternative Worlds”,p.98,http://www.dni.gov/index.php/about/organization/national-intelligence-council-global-trends.(上網時間:2013 年 6月3日)多年來,消費一直是美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其GDP占比高達近70%,③“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March 2013,p.55,http://www.whitehouse.gov/administration/eop/cea/economic-report-ofthe-President/2013.(上網時間:2013年4月10日)過度消費帶來的債務、赤字等問題已嚴重拖累美國經濟。《展望2030:后西方世界的美國戰略》報告指出,“確保美國全球影響力最直接、最根本的要求,是必須扭轉越來越高債務和赤字的現有軌跡”。④Atlantic Counci,l“Envisioning 2030:US Strategy for a Post-Western World”,p.6,http://www.acus.org/publication/envisioning-2030-us-strategy-post-western-world.(上網時間:2013年6月2日)美國重振制造業,意在改變美國現有的消費驅動經濟局面,轉而通過制造業發展,擴大投資和出口在美國經濟中的作用,實現奧巴馬勾勒的“以美國制造為基礎的經濟藍圖”⑤Barack Obama,“2012 State of the Union”,http://www.whitehouse.gov/state-of-the-union-2012.(上網時間:2013 年 2 月 18日),這將有助于美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長期高度依賴消費的經濟增長模式,并由此改善美國的債務和赤字狀況。
當然,更為重要和關鍵的一點在于,美國重振制造業的核心——高科技清潔能源產業、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納米技術等,與第三次工業革命所蘊含的技術革命,即制造業數字化⑥“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The Economist,April 21,2012,p.11.、能源共享網絡⑦[美]杰里米·里夫金著,張體偉、孫豫寧譯:《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32頁。、生物電子、新材料和納米技術等高度契合。《美國重振制造業框架》已清晰表明“那些勞動力高度密集的、耗費原材料的制造業并不適合‘美國制造’”,美國是要“抓住未來制造業的機會”。重點包括:風能和太陽能等高科技的清潔能源產業;鋼鐵和汽車產業(如生產電池/電力汽車等);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產業;納米技術;適應氣候變化的住房等。⑧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A Framework for Revitalizing American Manufacturing”,December 2009,p.4,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20091216-maunfacturingframework.pdf.(上網時間:2013 年 1 月 20 日)美國通過重振制造業特別是發展先進制造業,將大力推動美國本土的研發和創新,培養起一批掌握先進技術的人才、工人,同時推動知識產權保護,使美國成為掌控世界未來制造業先進技術的領導者。而這些,恰恰是確保美國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占領制高點的關鍵所在。
總之,重振制造業將深刻影響美國的經濟、科技、安全、人才、教育等多個領域,在中長期內提升美國的綜合實力,為美國未來繼續保持世界霸權地位提供支撐。“重新煥發活力的美國,將成為驅動奔向積極未來的一個力量倍增器,美國將是全球最大的市場,而且是技術創新的主要源頭。”⑨Atlantic Counci,l“Envisioning 2030:US Strategy for a Post-Western World”,p.22,http://www.acus.org/publication/envisioning-2030-us-strategy-post-western-world.(上網時間:2013年6月2日)
從全球看,美國重振制造業的影響將廣泛體現于生產、貿易、投資等多個領域。生產上,將可能打破現有的“東亞生產、歐美消費”格局,以先進制造業為基礎,重塑世界生產網絡,形成并推廣“美國制造、全球消費”的新模式,正如波士頓咨詢集團所估計的那樣:“在運輸設備、計算機、金屬制品、機械設備等領域,美國目前向中國進口的10%至30%的產品,到2020年將可以在美國人自己家里進行生產,這將為美國每年創造200億美元至550億美元的產出。”⑩“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The Economist,April 21 ,2012,p.11.貿易上,美國重振制造業將帶動先進制造業產品出口,使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世界市場得以拓展;投資上,很有可能引導國際產業資本更多地流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改變新世紀以來新興經濟體對FDI吸引力日益增大的趨勢。
美國重振制造業還將影響國際政治格局和國際關系。21世紀以來,新興經濟體的群體性崛起成為影響全球力量格局變遷的重要因素,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甚至在其報告《2025年的全球趨勢:轉型的世界》中認為,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使全球財富和經濟力量歷史性地由西向東轉移,使二戰以來所構建的國際體系到2025年將變得難以辨認。①“Global Trends 2025:A Transformed World”,p.VI,http://www.dni.gov/files/documents/Newsroom/Reports%20and%20Pubs/2025_Global_Trends_Final_Report.pdf.(上網時間:2013 年 6 月 2 日)然而,如果美國借助制造業重振而順利提升國力,前述判斷將遭遇現實挑戰,未來更可能出現的局面是——“西方國家重獲國際競爭優勢,奪回引起西方與非西方力量對比變化的經濟、貿易競爭主動權,目前方興未艾的‘西降東升’進程將被延緩、甚至被逆轉。”②林利民:“‘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及其國際政治影響”,《現代國際關系》,2013年,第5期,第14頁。2013年4月26日,美國外交學會會長理查德·哈斯在《華盛頓郵報》發表題為“如何打造第二個美國世紀”的文章,明確提出21世紀將是第二個“美國世紀”,其原因之一就在于美國具備“恢復經濟高速增長的潛力”。③Richard N.Haass,“How to Build a Second American Century”,The Washington Post,April 26,2013.毫無疑問,重振制造業將是美國發揮這種潛力的一項重要舉措,未來的世界格局將因此又增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