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評論員
讓清風吹遍每一處角落
□ 本刊評論員
“工作會議一律不發筆記本、包和筆”;“市委、市政府文件一般不超過3000字”;“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成員出行時不使用警車引道、開道”;開短會、講短話,領導不再“串場子”;報紙頭條不再為領導“專屬”。不張貼懸掛標語、橫幅,不安排到轄區邊界迎送;領導調研、檢查期間,不上高檔菜肴、不飲酒,而且原則上不在基層用餐和住宿……
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規定,成都、遂寧、雅安、樂山、攀枝花、南充、涼山、巴中等地近日密集出臺相關規定,用一連串的“不”,為干部群體劃定“框框”,吹起一股政務“新風”。
各地相繼出臺的“新規”涉及改進調查研究、聯系服務基層、精簡會議活動、改進新聞報道、嚴格文稿發表等方面,將責任落到細處,將目標直指部分干部在作風上暴露出來的問題——有的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自由主義嚴重;有的工作敷衍,推諉拖拉,敷衍了事,行政不作為或亂作為;有的對待群眾感情生硬,方法簡單,態度粗暴;有的甚至吃拿卡要,不給好處不辦事……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干部隊伍的整體形象,更影響黨風,影響社會風氣,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阻礙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由上而下的示范力量是改作風的原動力,中央領導堅決踐行“八項規定”,調研考察輕車簡從,深入基層訪民心、問真情,率先垂范形成一種傳導和擴散效應,一級一級地傳給各級干部。人民群眾的積極擁護、各路媒體的暗訪蹲守也形成一種壓力,讓干部時刻保持“高壓”狀態。而返璞歸真的春節,也讓干部們從吃不完的酒宴、送不完的年禮中解放出來,有精力學習思考和走訪調研,做人民公仆應做的事。
不過,就在黨風政風在這個春節整體“小清新”的同時,我們依然發現,一些干部“頂風作案”者有之,一些單位“避風頭”心理有之;一些偏僻的縣城鄉村,仗著“天高皇帝遠”依然我行我素,一些部門單位,潛伏臥底、改頭換面、形式大于內容的現象依然存在;節后上班頭一天仍有不少政府機關沒人、或者人到心未到……
這一切都告訴我們,要深入持久地改作風還面臨著一定的阻力。有些干部群眾常有三種擔憂:一憂不能長久,害怕上級要求逐漸放松后,故態復萌;二憂陽奉陰違,迫于風頭有所收斂,但暗地里搞移花接木;三憂借機作秀,形式上穿舊衣、吃簡餐,實際上“惰政”不改,該做的工作沒做。現實不斷地提醒,“反復”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敵人。改作風的新風雖未被過年沖淡,但“作風病”是慢性病,欲根治必須常抓不懈。
糾風之難,難在實干。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偉大的“中國夢”時特別強調這8個字。務虛名不下實功,愛作秀不做實事,圖形式不抓落實,此類華而不實的作風不僅群眾不滿意,甚至會帶來嚴重的后果。黨員干部必須將“要我干”的被動轉變為“我要干”的主動,真干苦干,在實干中錘煉作風。
糾風之難,更難在防止反復。轉作風不是一陣風,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常抓不懈,讓人民群眾不斷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和變化。
正當春風化雨時,更需揚鞭策馬行。讓我們進一步凝聚共識,促進全社會形成合力,打贏改作風的持久戰,讓清風吹遍每一處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