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論政策研究·
關于當今中國亞國家層次民族概念及英譯的新思考 (一)—— “族元”概念的學術初探馬俊毅 席隆乾 (1·1)
公民教育與認同序列優化:基于西南民族地區的研究 任 勇 (1·9)
論民族利益與國家利益 于春洋 李瑞君 (1·18)
文化民族與政治民族:由民族屬性所衍生的話題 陳茂榮 (1·25)
中國民族團結互動論南寧經驗的理論表達徐杰舜 (1·33)
增長極理論視角下的廣西少數民族聚居區發展——廣西建設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研究之二黃金海 (1·40)
中國民族政策系統論 哈正利 叢 蓉 (2·1)
關于當今中國亞國家層次民族概念及英譯的新思考 (二)——National ethnic unit:我國亞國家層次民族英譯的新探索馬俊毅 席隆乾 (2·9)
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障礙與對策 馬冬梅 李吉和 (2·15)
新媒體時代我國民族事務管理與創新 龍運榮 (2·22)
包容與開放:民族團結的內在邏輯及實現路徑 胡兆義 (2·27)
中國民族團結南寧經驗磨合論的理論表達何月華 徐杰舜 (2·32)
中國少數民族人權保障的政策與實踐特色郝亞明 (3·1)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李忠斌 鄭甘甜 (3·9)
民族群體性事件的治理:以利益協調為視角安民兵 (3·16)
論當前我國西部地區民族關系的五大新動向何生海 劉一鳴 (3·23)
論協商民主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譚萬霞 (3·29)
民族國家建設的多維向度 鐘貴峰 張會龍 (3·35)
社會認同:少數民族國家認同的實踐形態研究——以天津T社區為例 陳 紀 唐梓翔 (4·1)
論以自治區單行條例替代自治條例的法理闕成平 (4·9)
族群身份、資本治理與現代國家的領導權——以東南亞地區為視域 傅景亮 (4·16)
堅持中國民族問題研究的“三個自信”—— “三個自信”與中國民族問題研究系列論文之一黃仲盈 (4·23)
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指導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中的方法論意義 江明生 (4·32)
社會工作介入城市散雜居社區民族工作的新探索:上海樣本的啟示 何乃柱 (4·38)
試論民族識別與歸屬中的認同問題——以云南克木人、莽人、老品人、八甲人民族歸屬工作為例 張艷菊 (4·45)
·民族學人類學研究·
人類學視野中的雙語教育政策制定——訪人類學家納日碧力戈教授韓雪軍問 納日碧力戈答 (1·46)
人類學中國宗族研究的嬗變與創新劉 芳 劉樹奎 (1·51)
中國經濟人類學研究述評與展望 趙巧艷 (1·57)
理論創新:人類學民族學學科發展的新進路陳英初 (1·66)
饋贈與回饋——壯族與客家經濟關系研究之二袁麗紅 (1·73)
論學術自覺——兼論如何傳承費孝通的學術遺產劉 銳 杜園園 (2·38)
都柳江流域的漢族移民、文化傳播與地方文化的生成 徐贛麗 黃 潔 (2·44)
傳統禮俗消費的經濟人類學考量——兼以桂東南為例 楊天保 袁麗紅 (2·52)
阿伊努民族傳統文化的整合與創新——以阿寒湖阿伊努文化村為例 黃英蘭 (2·58)
西南邊疆學科建設探論 劉俊珂 (3·43)
忌諱型“潛在民俗”的民俗志書寫策略——以多元記憶的周公廟“攆香頭”祈子習俗為例王志清 陳 曲 (3·50)
西部少數民族流動趨勢分析——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鄧作勇 高文進 (3·57)
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學界廣西民族研究動態與趨勢 江田祥 (3·66)
楊成志與彝文文獻收藏研究 陳棣芳 朱崇先 (3·74)
從功能論到歷史功能論——兼談經驗材料對理論的修訂功能張麗梅 胡鴻保 (4·50)
論民族志者在田野作業中的“自我”意識 康 敏 (4·57)
民族志文本生產與話語劇場創造——格爾茨《作品與生活》的文本現象學李清華 (4·64)
二戰后ethnohistory在美國學界的興起 劉海濤 (4·73)
人類學理論視域中的物質文化研究 馬 佳 (4·83)
彝族“相配”觀念與生產協作 賴 毅 嚴火其 (4·93)
·壯學研究·
壯族家庭倫理解析——循《布洛陀經詩》思想之流而展開羅森壬 (1·78)
壯語量詞研究的歷史回顧及類型學取向 藍利國 (1·86)
壯漢雙語教育的價值取向及實現路經滕 星 海 路 (2·67)
儂與農:從姓氏變化看靖西壯族的族群認同羅彩娟 (2·73)
文化地理學視野中的壯族布洛陀經詩研究王 紅 (2·80)
壯泰群體先人越人及其后人自稱源流 白耀天 (3·80)
廣西構建“侗臺語民族語言文化研究基地”的設想 黃海云 (3·90)
市場經濟對壯族民間文化變遷的影響吳國陽 吳德群 (3·97)
瘴癘保護了西甌、駱越人及其后裔 范宏貴 (4·102)
“那”文化的社會表征及其傳承的時代困境呂俊彪 蘭天術 (4·107)
壯族經濟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張志巧 唐凱興 (4·114)
·瑤學研究·
瑤族向越南遷徙的最早批次—— 《周玄柜信歌》之考證 莫金山 (1·95)
儀式結構與“結構”儀式——云南麻栗坡馬嘿村藍靛瑤“度戒”儀式調查谷家榮 (1·103)
越南瑤族地區的旅游開發與文化變遷——以越南老街省沙巴縣大坪鄉為例玉時階 (3·103)
民國時期廣西瑤民的地理分布 胡列箭 (3·110)
茶山瑤族源、遷徙與繼承 刁光全 (3·120)
美國國會圖書館瑤族文獻的整理與分類研究何紅一 黃萍莉 陳 朋 (4·119)
中越瑤族信歌的作者、年代及寫作地點之考證莫金山 李大慶 (4·126)·仫佬族研究·
廣西仫佬族青少年民族認同的發展及影響因素何朝峰 羅之勇 (2·87)
從民族習俗看仫佬族教育觀 陽崇波 (2·94)
·民族歷史文化研究·
糯:一個研究中國南方民族歷史與文化的視角 楊筑慧 (1·109)
我國民族民間藝術的歷史文化價值 崔鴻飛 (1·118)
美孚黎喪葬習俗及其鬼魂觀念 謝東莉 (1·124)
“多元一體”格局下我國瀕危語言的保護與對策 肖榮欽 (1·132)
基督教在廣西農村的傳播、發展與影響張 毅 蒙紹榮 (1·138)
論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曲藝資源的文化特性——基于田野考察的特定分析 李 萍 (2·98)
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利用模式實證研究——以富祿苗族鄉搶花炮為例陳 煒 鐘學進 張露露 (2·105)
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是少數民族古籍事業的長期任務 馮秋菊 (2·114)
邊疆視域下新桂系時代廣西的風俗改良王曉軍 (2·120)
近十年廣西民間信仰研究狀況與展望(2000-2012) 許曉明 (2·127)
扎實推進民族傳統文化進校園:拯救文化多樣性之良策 羅樹杰 (3·128)
近代北海港是“大西南門戶”嗎?——再論近代北海港的經濟腹地 麥正鋒 (3·134)
轉型期侗歌傳承場域的多維走向與價值位移 張澤忠 韋 芳 (3·146)
《徐霞客游記》與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發展 丁智才 (3·154)
論土司制度是“自治制度”的早期形式之一——基于馬戎“當前中國民族問題研究的選題與思路”的思考沈再新 蘇二龍 (4·135)
滇黔桂多民族“雜居”對和諧文化建設的影響 荀利波 (4·142)
傳播學視域下民族文化傳承發展新策略—— “輿論領袖”的橋梁紐帶作用 王 穎 (4·148)
文化生態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研究——以廣西瑤族盤王大歌為例陶長江 吳 屹 王穎梅 (4·155)
民族地區大學生人格特質的調查與跨文化分析——以廣西6所高校本科生為個案 李玉雄 (4·164)
·民族經濟研究·
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發展分析:來自“六普”數據的初步分析 王朋崗 (1·144)
樹木與樹人——關于廣西8縣實施生態教育移民的調研報告 梁銀湘 (1·154)
邊境貿易對廣西產業發展的影響吳漢洪 蘇 睿 (1·163)
城市化、工業化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鐘海燕 (2·134)
廣西巖灘庫區移民貧困成因與可持續生計路徑分析 嚴登才 (2·142)
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問題與生態思維——以廣西某生態旅游村寨建設為例汪建明 (2·148)
西部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測評與影響因素分析 李豫新 張爭妍 (3·161)
民族地區資源特性、旅游價值及人力資本投資機會 吳小立 (3·170)
生計與生態:廣西大石山區石漠化治理研究——以馬山縣古寨瑤族鄉古朗屯為例劉建民 (3·177)
經濟開放度對少數民族產權制度影響研究谷繼建 劉小利 (4·170)
廣西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實證研究吳海瓊 (4·178)
·民族旅游研究·
旅游研究中的“真實性”:紛爭之后[以色列]埃里克·科恩著,趙紅梅譯 (1·173)
民族地區鄉村旅游與社會矛盾疏解研究呂華鮮 蘇紅柳 (1·182)
中國民族地區的旅游需求及其對地方旅游行為的啟示 劉 潤 楊永春 李 巍 (2·156)
國外民族旅游研究述評王述芬 何倫志 韓 東 (2·165)
西部民族地區文化旅游發展初探 安豐軍 (2·176)
作為民族文化資本方式的旅游 潘 寶 (3·183)
從景觀生產視角看民族文化遺產的旅游利用與保護傳承——以麗江玉水寨為例 桂 榕 (3·190)
對旅游民族志中真實性表達差異的評述甘 露 盧天玲 (4·187)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人保護存在問題及制度完善——基于對貴州的田野調查 文永輝 (1·189)
論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關立法建議陳文明 (1·195)
基于系統動力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保護體系研究 張 魏 李瑞光 (2·182)
“后申遺”時期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研究——基于壯族“布洛陀”文化的調查研究劉 婷 (2·189)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的困境與出路 葉芳芳 朱遠來 (3·197)
·學者與成果評介·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新突破——評余遠輝《跨越——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戰略》 賈 曄 (1·200)
廣西土司制度研究的學術力作——藍武著《從設流到改流:元明時期廣西土司制度研究》介評 錢宗范 (2·196)
民族地區和諧鄉村社會建設新探索——秦紅增《鄉土變遷與重塑》評介王希輝 (2·200)
一個苗族傳教士的民族史觀與國家認同—— 《花苗史略》評述 蒼 銘 (4·196)
中國環境人類學研究的最新力作——付廣華《生態重建的文化邏輯》介評羅仁驚瑜 (4·199)
·索 引·
全國期刊民族學、文化 (社會)人類學研究論文索引 (2012.10—2012.12)滿達日花 (1·203)
全國期刊民族學、文化 (社會)人類學研究論文索引 (2013.1—2013.3)滿達日花 (2·203)
全國期刊民族學、文化 (社會)人類學研究論文索引 (2013.4—2013.6)滿達日花 (3·204)
全國期刊民族學、文化 (社會)人類學研究論文索引 (2013.7—2013.9)滿達日花 (4·201)
·八桂民族研究專家榜·
廣西彝學研究的開拓者——王光榮教授 (1·封二、封三)
廣西瑤學研究的開拓者與引領者——張有雋教授 (2·封二、封三)
壯學理論的開拓者——潘其旭研究員 (3·封二、封三)
梁庭望教授 (4·封二、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