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世松
移民精神作為大多數移民共同的靈魂和表征,滲透到移民的肌體里,是移民群體的精神品格、精神追求的體現。在“湖廣填四川”運動中,移民精神曾經給巴蜀大地帶來了活力與激情,在各個領域中綻放過耀眼的思想光芒,其深遠影響早已載入史冊,它是“湖廣填四川”留給我們的一筆精神財富,值得認真總結。
身逢亂世之余,在明初、清初政府招民實川政策的引導下,從四面八方遷入四川的外省移民,面對巴蜀人稀地荒的現實,大多振奮精神,發揮其開拓潛力,在拓荒墾殖中成績卓著。從一些家族成長經歷中可以看出,正是這種白手起家、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精神,鼓舞他們取得成功。隆昌郭氏于明初自麻城挑擔入蜀,落足“富順縣趙陽鄉之梭籮丫大山下”(今榮昌縣云頂寨),披荊斬棘,辛勤耕耘,其后“人文蔚起,遂為蜀南名族”(《云頂郭氏族譜》)。清初移來的家族,富有朝氣,具有遠大的志向。如在成都東山地區,客家范氏先祖入川前奮然興曰:“丈夫志四方,奚必株守桑梓。”李氏先祖也奮然而起說:“鶴不發頂則難宏其身,蟹不脫殼則難大其腔。與其故鄉之戀,曷若遷地以為良。”這些豪言壯語,高昂激越,催人奮進,把遷川前移民那種急于開拓創業的精神狀態抒發得淋漓盡致。正是憑借這種開拓進取精神,經過數代人的艱苦創業,他們既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并最終成為了名顯當地的大姓。
清初移入的客民,與清代以前的巴蜀土著居民相比較,在人文品格上的首要區別,就在于前者具有更多的冒險精神。客民千里遠徙的行動證明,安土重遷、封閉保守的傳統觀念早已被他們拋在腦后,難以成為限制他們遠行的羈絆,故能表現出一種意氣風發、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見于各州縣地方志的記載,穿行在清初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往往是客民。在許多土著不肯冒險涉足的領域,總可以發現客民的身影。在清初社會中,他們才是促進經濟的活躍因子,引領時代潮流的寵兒。是以“土著者憚于遠出,其來貿易者皆外省之人”( 同治《重修成都縣志》卷2)。
明末清初長期戰亂,不僅造成了物質財富的匱乏和社會生產簡單再生產中斷,而且也使包括農業在內的社會生產技術失傳。清初進入四川的移民,不僅在勞動素質上表現出較高水平,而且還憑借其農業生產技術,因地制宜,不斷改良農耕技術,表現出一種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例如在成都,“農事精能,均極播之法,多粵東、湖廣兩省人”( 同治《成都縣志》卷2)。
在清初四川土著多鄉居,恒務農,經濟結構比較單一僵化,缺乏多種經營觀念和能力,從而造成了“商少土著之民”( 民國《簡陽縣志》卷9)的狀況。而來自商品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外省移民,遷川前由于受原籍相對開放風氣的影響,早就具有較強的商品意識,外出經商已成為當地居民生活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入籍巴蜀后,恰遇本區經濟正處于重新恢復階段,商品經濟亟待發展之中,這就為外省移民搭建了大顯身手的舞臺。憑借在原鄉所養成的較高商業素質和擅長商品經濟的能力,移民們普遍表現了極強的商業精神,在促進商品經濟活躍與發展上大多有卓越的表現。如由福建漳州府南靖縣遷居四川的魏氏支系有23支之多,其中,明確記載到四川后,通過“貿易立業”、“生理立業”者即達13支。
總之,作為一種文化精神、文化形態或文化品質,移民精神是以移民對保守思想的破除為存在前提的。但往往隨著移民在遷居地環境的改變,原有的開拓進取精神會逐漸消解,保守思想就會不期而至。因此,對于巴蜀地域中的移民群體而言,始終存在一個如何保持和發揚創業時開拓進取精神的問題。(作者系省社科院研究員、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主任)(責任編輯:彭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