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萬軍 沈保衛
日前,由大連理工大學、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沈陽鼓風機集團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組團”構建的遼寧高端裝備協同創新中心成功運行,為遼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增添了新成員。
政策扶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迅速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作為國家實施技術創新工程的三大載體和主要內容之一,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助推器”。特別是從國家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的指導意見》以來,遼寧緊緊抓住有利契機,從創新型遼寧建設的需要出發,著力推進聯盟建設,通過專項資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勵以聯盟方式承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為聯盟快速有序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政策支撐有力。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產學研合作的“升級版”,是技術創新更高層次的一種合作模式。為推動產學研合作的制度化、規模化,促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快速構建和發展,遼寧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了《遼寧省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工作實施方案》、《關于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意見》等十多個文件。特別是2006年發布的《關于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速老工業基地振興的若干規定》,對推進產學研合作的扶持力度更加突出,明確提出“鼓勵、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攻關,對解決企業生產和研發中的重大技術問題,政府各類計劃給予優先支持”。由此,標志著遼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駛入了“快車道”。從2006年起,遼寧省政府設立了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項資金,它和同年成立的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科技成果轉化獎勵資金,以及已有的科技費用、企業技改資金等政府扶持資金一起,實現了對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多重覆蓋式支持,對推動全省重大關鍵技術研發及實現成果的產業化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運行模式靈活。圍繞企業技術發展的戰略目標,企業出資金、出題目,院校出專家、出技術,建立全面、深入、可靠、靈活和高效的戰略聯盟關系,形成一種雙方都能接受的合作機制,共同研究、開發,實現成果共享、利益共享。聯盟成員單位間,可以是企業把自己的技術骨干派到院校去,也可以是院校把專家派到企業工作,聯盟中心設置形式靈活多樣;不斷創新聯盟體中科研人員管理制度,鼓勵技術創新,組織部分科研人員完全退出教學業務,全職從事企業的技術研發工作,更加有利于提高研發效率;在研發資金的投入方式上,堅持企業投入為主,采取企業對院校研究人員包工資、包費用,企業增加成果購買費、獎勵金,企業一攬子投入項目經費、工資費用由院校承擔等適合而靈活的方式,激發聯盟各方的積極性。
——組織形式多樣。遼寧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廣泛采取校企合作委員會制的形式,但一些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又可以結合各自實際,采取更為適宜的組織方式。比如,一些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和院校共建研究院,一些企業采取和院校共建技術研發中心等。校企合作委員會制的組織形式,嚴格執行高層定期會商、信息優先發布、項目優先合作和考察訪問優惠接待等制度,建立長期穩定合作的激勵機制。校企共建企業技術中心制是聯盟中最普及的一種方式,合作中利用雙方的研究設施,由院校研發人員為主,企業技術人員參與,按計劃分步進行研發。合作項目的批量化和合作時限的連續性是這些合作聯盟的主要特點。
優勢互補,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作用顯著
目前,遼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明顯提高,全省80%以上的大中型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形成了沈陽IC裝備、數控機床等20多家省級以上試點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企業產學研技術聯盟500多家,為引領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
——初步構建了牽動性強、輻射面廣、長期穩定的產業技術創新鏈條,推動了產學研的深度合作。試點聯盟主要涉及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醫藥及醫療裝備、生物育種、高技術服務等六大新興產業,聯盟成員包括沈陽機床集團、新松機器人、北方重工集團等省內骨干企業和中科院沈陽分院、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省農科院等省內骨干企業、重點大學和科研院所,成員總數達到了500多家。各聯盟簽署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確保產學研各方形成共同投入、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長期穩定合作關系。
資料鏈接: 什么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指由企業、大學、科研機構或其他組織機構,以企業的發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為保障,形成的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技術創新合作組織。
聯盟的主要任務是組織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等圍繞產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問題,開展技術合作,突破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形成產業技術標準;建立公共技術平臺,實現創新資源的有效分工與合理銜接,實現知識產權共享;實施技術轉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業化運用,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聯合培養人才,加強人員的交流互動,支撐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提升。
——增強了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通過聯盟建設,強化了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突出了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導作用。在這些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由企業發起成立的有10家,占比達52.6%;500多家聯盟成員中企業成員328家,占比達64.3%;省級試點聯盟目前累計投入研發經費55.9億元,其中企業投入47.6億元,占比達85.2%。
——促進了各類創新要素的集聚和優化配置。各聯盟以滿足企業技術需求為目標,圍繞產業創新進行分工合作,有效銜接,實現了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為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據統計,試點聯盟共擁有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技術服務平臺245個,其中國家級平臺86個、省級平臺159個。共承擔國家級計劃項目168項,獲得經費14.7億元;承擔省級計劃項目330項,獲得經費3.8億元。共擁有發明專利、著作等各類知識產權1685項。
——有效提升了產業核心競爭力。聯盟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鏈開展集成創新,突破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環節,有效推動了產業技術進步。目前已實施數控機床輕量化設計技術、全斷面掘進機刀具地質適應性研究、IC設備關鍵零部件集成制造技術與加工平臺、智能服務機器人等關鍵技術攻關268項,完成12英寸PECVD、新型焊接等工業機器人、中華混合動力轎車等成果轉化項目209項。
——為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提供了有效支撐。各高新區、特色產業基地通過聯合本地區骨干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共同組建聯盟,有力地推動了高新區二次創業和特色產業基地創新實力提升。目前依托高新區和特色產業基地已經組建了生物醫藥、液壓產業、光伏產業、儀器儀表、鎂質材料、新能源電器、芳烴產業等7個聯盟,投入研發經費1.2億元,實施了大功率高可靠性液壓傳動系統、注射用脂微球技術、菱鎂礦粉礦提純及活化處理技術等技術攻關117項,完成了汽車自動變速箱油泵、輔酶Q10閃釋片、優質鎂鈣磚等成果轉化項目88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