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2年7月22日,《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在新浪網正式亮相,截至2012年12月31日,粉絲數量突破348萬,各微博信息都擁有超高的轉發以及評論量,引發了網友和媒體的熱議。本文對其官方微博實踐半年以來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并探討它的實踐價值。
【關鍵詞】《人民日報》 官方微博 實踐 價值
“北京暴雨,整夜無眠。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與大家共同守望。為每一位尚未平安到家的人祈福,向每一位仍然奮戰在救援一線的人致敬!北京,加油!”2012年7月22日凌晨4點58分,新浪微博上首次出現了“人民日報V”的字樣,標志著《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正式登陸新浪微博平臺。截至12月31日,其在新浪微博上共發布信息4306條,擁有粉絲數量達348多萬,引起網民廣泛關注。本文對《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實踐情況作出分析,并探討《人民日報》創辦官方微博的積極意義。
一、《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基本情況統計與分析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自開通以來,受到廣大網民和媒體的關注,為了更好地分析其成功之處,筆者對2012年7月22日開通官方微博以來的相關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1、微博發布數量及更新頻率
從2012年7月22日至12月31日,微博共發布信息4306條,每條信息都有幾百甚至幾千的評論及轉發量。筆者對12月份《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每天的信息發布量進行了統計
從12月1日到31日,共發布信息872條,每天發布量都在17-35條之間,總體走勢趨于平穩,沒有太大的波動,平均每天發布28.1條。其中,單日發布信息量最多的是18日,共有35條信息。從這些微博發布的時間上來看,最早的是早上7點的【新聞史上的今天】,最遲的是凌晨的【你好,明天】。
2、微博發布的內容
微博上發布的內容不僅包含了傳統紙質媒體的政治、經濟、國際、名聲、軍事等社會熱點話題,最關鍵的是不避諱一些社會敏感話題,反而予以回應和評論。9月15日22點3分,針對釣魚島事件中一些群眾不理性的打砸現象發表了微評論:理性讓正義更有力量,引來12366次的轉發,3137條評論;12月16日23點57分,對河南光山22名學生被砍事件提出思考,有28438次轉發,5100條評論。對這些敏感事件的及時回應,每次都引發了數萬的轉發以及數千的評論,為媒體及時的澄清有關事實,合理引導輿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微博的欄目設置
早上7點,固定欄目【新聞史上的今天】會提供同一天世界新聞史上相關信息,通過對歷史的回顧,體現出當代新聞事業的進步;凌晨,當天最后一條圍脖【你好,明天】用簡潔活潑的語言勾勒當天熱點新聞事件,并發表簡短評論。此外,還有諸如【微評論】這樣短小精辟,語言活潑俏皮,利于受眾接受和理解的評論欄目;【微議錄】,發動網友的集體智慧對當下的熱點事件或熱點問題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聽證】,摘取中央政治局委員或一些重要機關干部領導的重要政治言論;【微調查】,調查人民生活中的民生、教育等熱點社會問題等。
4、微博的語言風格
與傳統主流媒體較為嚴肅的語言風格不同,《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一上線就顯得十分親民和大眾化。10月16日22點2分,一則“降溫了,給您的父母提個醒吧”的微博讓網民暖從心生:“今天,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驟降,不管你是在另一個城市埋頭苦讀還是努力工作,莫忘提醒時刻牽掛著你的父母,秋涼添衣。”這種融匯著濃濃愛意的話語也打動眾多網友,引來了13162人次的轉發量,充分體現了《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親民化特征。
除了親民化以外,《人民日報》官方微博還學會了用“網絡語言”說話,不管是發布消息還是發表評論,都顯得十分清新。例如“今天早上,北京的筒子們有沒有嘗鮮的”、“確定降溫幅度,正確打開防凍模式”等類似語言。此外還有一點就是其微博使用了大量表情符號,“微笑”、“撇嘴”、“大拇指”、“蠟燭”以及“圣誕老人”等卡通形象,非常活潑。
5、微博的評論、轉發量
《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正好是在北京“7·21”暴雨之后開通的,一開通就引發了廣泛關注。筆者對開通以來至12月31日的微博轉發量和評論進行統計,在4306條微博中,有36條微博的轉發量超過1萬,在網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下圖所示的是其中轉發量前十的微博發布日期及其主要內容(見表2):
其中,轉發量做多的是9月15日17點38分,一則呼吁在釣魚島事件中理性愛國的帖子,共116405人轉發,有18928條相關評論。在36條轉發量過萬的微博中,與“7·21”暴雨相關的有8條微博,與釣魚島事件相關的有6條,以信息優勢引導社會輿論。
二、《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價值
1、主流媒體的示范價值
《人民日報》作為傳統主流媒體的代表,在行業內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其官方微博以“權威聲音、主流價值、清新表達”為目標定位,以“參與、溝通、記錄時代”為歷史使命,開通半年多來,粉絲數量達348萬多,以超高的轉發量和評論不僅引來網友熱議,并以清新的文風、活潑的語言深受用戶喜愛,其微博運營團隊的機制也給其他媒體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人民日報》官方微博開通后,2012年11月1日,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官方微博“央視新聞”正式登陸新浪網;2012年12月31日,《經濟日報》官方微博也在新浪網亮相。
2、彌補了傳統紙質媒體在時效性上的不足
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傳統紙質媒體在面對一些突發事件時,最早也要在第二天登報。但是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在微博上,這些新聞事件會即時地得以傳播。12月24日上午9時,江西省貴溪市發生一起面包車側翻水塘事故,下午13點33分,《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即發布新華社消息,告知現場傷亡情況;晚上18點27分,又發布了記者了解到的最新傷亡消息;晚19點46分,發布肇事車輛的相關信息以及事故原因;25日早上8點29分,貴溪市政府公布傷亡兒童名單。這樣一系列最新的現場消息播報,使受眾得以最快的了解相關信息。及時快速的反應使《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很好的彌補了傳統紙質媒體這方面的不足,更有利于其一流媒體的建設。
3、傳播形式的多樣化更利于受眾接受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受限于140字的文字表達,語言簡短清新,活潑又不失穩重,運用廣大網民所喜聞樂見的方式說話,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便于受眾接受和理解。此外,微博的信息傳播還突破了以往單純依靠文字和圖片的形式,聲音、視頻等更易于受眾理解的方式得到廣泛應用。在《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上,文字下方常常會附上相關圖片或者是視頻,還會把相關新聞鏈接也發到微博上,有利于受眾全方位的了解相關信息。
4、權威性和大眾性結合,扭轉受眾的“刻板印象”
《人民日報》長期以來堅持以主流輿論引導社會大眾,其新聞中硬新聞和評述性文字較多,在受眾心中形成了“刻板印象”。但是其官方微博卻一改紙質媒體文風,顯得極其親民和大眾化。從“北京暴雨”到“湖南永州遭強暴幼女的母親因上訪被勞教”,從“奧運夢彰顯中國實力”到“釣魚島宣示主權”,從“哈爾濱大橋斷裂”到“校車事故頻發”,每一次新聞事件中,《人民日報》官方微博都踐行著“參與、溝通、記錄時代”的歷史使命,從而贏得受眾的稱贊。一些傳統媒體開通微博后,信息更新速度慢,僅僅把微博作為宣傳的另一平臺,沒有發揮出微博在時效性、互動性上的優勢。而《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一開始就突出其信息優勢和觀點優勢,不回避現實社會的矛盾,并且勇于就敏感問題發表評論,這樣慢慢扭轉了受眾的“刻板印象”。
5、關注線上輿論,形成兩個輿論場的互動
在傳統紙質媒體時代,媒體通過對信息的“篩選”和“把關”,對傳播的信息進行“議程設置”,從而主導社會輿論,但網絡媒體與傳統紙質媒體最大的區別就是傳者和受眾之間的關系由單向變成了雙向。《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中,網民可以對每個微博發布的信息進行評論、轉發,還有類似于【微議錄】、【微調查】可以通過網民的投票、評論進一步了解他們的看法,這有助于《人民日報》及時把握網絡社會的輿論導向,形成線上輿論場與線下輿論場的互動。
綜上所述,《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自開通以來,記錄了很多重大新聞事件,其微博開通不僅在行業內起到示范作用,扭轉受眾的“刻板印象”,還在時效性上彌補傳統紙質媒體的不足,在信息傳播的方式上也更加多樣化,從而打通了“體制內輿論場”和“網絡輿論場”,也有利于塑造《人民日報》的品牌形象。
參考文獻
①[英]利薩·泰勒 著,吳靖 譯:《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受眾》[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②石義彬:《單向度超真實內爆》[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③劉建明:《當代新聞學原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④邱林川、陳韜文:《新媒體事件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⑤《人民日報》官方微博,http://
weibo.com/rmrb
⑥平萍,《〈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受追捧引發的思考》[J].《中國記者》,2012(9)
(作者:湖北大學文學院2012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