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視系列報道是我國獨特的新聞報道體裁,它是消息類新聞的深化、補充、拓展和延伸。如今這種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傳播信息的新聞體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筆者通過《看見·靜觀英倫》,具體分析了電視新聞系列報道所必備的因素。
【關鍵詞】電視新聞 系列報道 《看見·靜觀英倫》
電視系列報道屬于電視新聞節目范疇,它是“圍繞同一新聞主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做多次、連續的報道”。①電視系列報道從單條新聞看,是消息新聞;從整體報道的內容看,是對新聞題材做詳盡的分析、解釋的深度報道,歸屬于專題類。電視系列報道具有主題同一、結構立體、信息密集等特點。
電視系列報道是電視新聞宣傳中的“重型炮彈”,以其立意新、開掘深、容量大和連續性而形成輿論強勢和宣傳力度,從而給人們心靈以震憾,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
本文結合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央視綜合頻道推出的人物專訪系列節目《靜觀英倫》,談談對電視系列報道新聞策劃和采編的思考。
一、立足欄目定位,明確報道主題
新聞主題是一篇新聞作品的靈魂,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是貫穿整個作品的一條紅線,沒有好的主題,再好的材料也只能是一堆素材而已,因此說確定主題是新聞寫作的前提,也就是說在新聞寫作之前,要明確用一個什么樣的綱來統領新聞作品、圍繞一個什么樣的主線來貫穿新聞作品。電視新聞系列報道大多是主題性新聞題材,即各集“貫穿”起來的“主題新聞”,系列報道如果不能從主題高度進行總體上的內容安排,就會成為一篇流水賬,因而主題的確定和表達在電視系列報道中具有戰略性意義。
《看見》作為一檔記錄現實題材的專題節目,力求“觀察變化中的時代生活,用影像記錄事件中的人,努力刻畫這個飛速轉型的時代中,人的冷暖、感知、思想與渴望,期待和觀眾一起,了解陌生,認識彼此;端詳相似,審視自我。”《靜觀英倫》立足《看見》這一欄目凸顯思想性、文化性、高端性和時代感的特點,明確了以立體呈現原汁原味的英國印象為主題,并結合欄目是人物訪談的專題紀實,采用了旅行者般的視角,通過對不同領域代表性人物的深度對話,充分展示英國獨特的歷史文化、思想觀念、風土人情和發展理念,從而使該電視系列報道既豐富多彩又散而不亂。
二、注重報道連續性,選取最佳角度
從7月28日起,連續7天播出的人物專訪系列節目《靜觀英倫》,通過主持人柴靜對話的人物,有倫敦奧運大使貝克漢姆、戴安娜王妃弟弟斯賓塞伯爵、英國廣播公司總裁馬克·湯普森、劍橋大學校長博里塞維奇爵士、“達人秀”小女孩賓菲爾德、殘奧運動員坦妮·湯普森、草地音樂節教父伊維斯,這些有著不同職業、不同愛好、不同性別、不同性格、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人被“英國人”這一共同的名詞相連接,又同樣通過類似導游者的身份給來自中國的《靜觀英倫》團隊成員講述著他們所經歷的英國,并在舉手投足間不經意的展現了英國人向往自由、勇敢進取等共同點。正是如此,才使觀眾輕而易舉就能感受到這個以組合形式呈現的系列報道內在的連貫性。
具體到系列報道中單個新聞的銜接來說,《靜觀英倫》也有其巧妙之處。例如《劍橋的細節·專訪劍橋大學校長樂哲思·博里塞維奇爵士》的報道中,通過一棵樹、一本書、一個人、一場考試、一次晚宴、一個花園幾個名詞,將劍橋的歷史和現狀如故事般的娓娓道來,并在循循誘導中讓受眾了解了“人們追求知識是為了尋求進步,在這個意義上去尊重一切能夠達成人類進步的方法、常識和規律”的劍橋靈魂。再如《專訪BBC總裁馬克·湯普森》一集中,首先提到了總裁送給主持人的BBC編輯手冊,接著說到“BBC規范其員工行為的指南,也是他們在多年實踐中對于編輯工作經驗、常識和價值觀進行的提煉總結,在和總裁交談的短短一個小時中,他的談話里涉及的很多‘金句’植根于此。”然后開始圍繞“如果不改變,只會更糟、不會更好”、“講述一個國家的歷史”、“準確比速度更重要”、“有一條底線不能錯過”、“做電視要有野心”展開報道,使具有職業道德和開拓野心的媒體形象以及平易近人的總裁形象都鋪陳在觀眾眼前。
三、完善表達方式,調動多種表現形式
作為一個以人物為主題的系列報道,《靜觀英倫》力求多角度展現報道對象,通過用事例服人、用真情動人、用細節感人,從而展現一個個立體而又真實的人物,而不是去塑造一個個“假、大、空”的典型。例如在《刀劍上的夢·專訪倫敦奧運會形象大使貝克漢姆》一集中,一開始就展現了英國民眾對貝克漢姆褒貶不一的評價,然后又通過巧妙的剪輯和編排,呈現了貝克漢姆從“一球成名”到“紅牌罰下”、從“重新崛起”到“退出曼聯”再到“無緣國奧隊”跌宕而又傳奇的球場生涯,一下子拉近了觀眾與這位足球明星的距離,因為他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神一般存在,而是像每一個普通人一樣,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欣喜也有憂傷,唯一不變的是有夢想。
除了內容上的多角度表達以外,《靜觀英倫》也利用電視媒介的優勢調動多種表現形式。電視系列報道大多為非突發性事件性新聞,因而效性不強,又要連續播出,這就需要調用多種手段,來增強它的吸引力、感染力。一般來說,電視綜合手段有畫面、語言、音效(同期聲)等。畫面方面,《你也許說我只有七歲·專訪“達人秀”小女孩賓菲爾德》中大量的抓拍鏡頭和近景拍攝使一個伶俐活潑的小女孩躍然眼前,她所表達出的對動物的喜愛、對未來的向往純粹的呈現在鏡頭前,因為脫離了矯揉造作的擺拍,而極具感染力。語言方面,以容量大、開掘深見長的電視系列報道的語言,不僅要求高度濃縮,信息量大,而且要求帶有一定的思辯性,給人以理性的認識;不僅要求語言的典型性,而且要求語言的生動性。《偉大的脆弱·專訪戴安娜王妃胞弟斯賓塞伯爵》中開頭的一段“今天是女王登基六十周年的慶典,女王乘坐的船,正沿泰晤士河,沿河而上,剛剛經過這里。在經過這張照片的時候,她跟所有人都停頓了一下,因為好像沒有什么,比這張三十五年前的照片,更讓人意識到,歲月的流逝。而作為一個中國人,在那一瞬間,我本能的反應,是去看當時年輕的查爾斯王子身邊,有沒有一張熟悉的面孔。又立刻意識到,那是一九七七年,要到三年之后,戴安娜王妃才會嫁入王室,而此時此刻,她已經離開人世十五年了。”體現了語言的思辨和精簡之美;《刀劍上的夢·專訪倫敦奧運會形象大使貝克漢姆》中主持人柴靜形容貝克漢姆的神情時說“你就像一頭小的野獸”,而貝克漢姆笑道“或許,我就是野獸”,這句對白也很生動詼諧。音效方面,《靜觀英倫》系列報道采用旁白和同期聲相結合的手法,且聲音清晰柔和,充分發揮電視聲響的優勢。
四、畫龍不忘點睛,精心設計標題和評論
新聞的標題又被稱為題目,目者,眼也,也就是說標題是新聞的眼睛。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能傳神。所以標題是一篇新聞最動人、最精彩、最傳神的部分,用古人的話來說,是“通體神光之所聚”。因為電視新聞稍縱即逝和可選擇性的特點,對標題制作就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更要精心制作出那種叫人一見鐘情,過目不忘的題目。“刀劍上的夢”、“偉大的脆弱”“劍橋的細節”“坐在輪椅上跳繩”“你也許說我只有七歲”“只穿短褲的人”這些標題語言凝煉且富有特色,它們或富有詩意(如“刀劍上的夢”、 “坐在輪椅上跳繩”)、或具有哲理(如“偉大的脆弱”)、或詼諧幽默(如“你也許說我只有七歲”、“只穿短褲的人”),但無一例外的都便于記憶和傳誦,且抓住了所采訪人物最核心的特點。
電視系列報道主題性強,而好的點評,則能對報道起提煉、升華的作用。《靜觀英倫》中結合主持人柴靜冷靜思辯的語言特點所涉及的點評雖然短小但卻精悍,深入淺出,畫龍點睛地講出道理,總是很給人啟發。例如《只穿短褲的人·專訪草地音樂節教父伊維斯》中的“全世界的人來到這個偏遠的鄉村,在這里尋找的不僅是音樂啤酒和狂歡,他們也在尋找能讓人類天性自由生長之地。”《劍橋的細節·專訪劍橋大學校長樂哲思·博里塞維奇爵士》最后總結到:“人們尋求知識,是為了尋求進步,在這個意義上,尊重一切能夠達成人類進步的方法,常識和規律,這就是劍橋的靈魂。”《坐在輪椅上跳繩·專訪殘奧運動員坦妮·湯普森》最后一句“她從來沒有想到過改變世界,她只是很自我地想要把自己推往極限,做到最好。但結果,世界為之改變。”都以平實的語言給人以心靈的震撼。
《看見·靜觀英倫》的成功說明,新聞傳播的理念必須跟上社會的變革,新聞節目的形態創新和新聞價值的開掘,應該成為媒體關注的重要內容。只有通過明確報道主題、選取最佳角度、調動多種表現形式并且精心設計標題和評論,電視系列報道才能夠成為有文化含金量的媒介產品,才能夠更好地吸引受眾。
參考文獻
①[美]斯蒂文·小約翰 著,陳德民等 譯:《傳播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②張鐵墨,《以點延面——電視新聞系列報道淺談》,《中國包裝科技博覽》,2008(21)
③張書省,《電視新聞系列報道:要在系列中深化要在連續中升華》[J].《新聞知識》,2004(7)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