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博是近年來出現的廣受歡迎的一種網絡交流形式,已經普及到了人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但是也是因為微博時效性強,傳播范圍廣的特點,使得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經過人云亦云形成一個“輿論場”。本文將對新浪微博“群呼現象”及其路徑形成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浪微博 群呼事件 受眾選擇
一、概念界定
在新浪微博中,進行實名認證后的用戶在其名后會加上一個“V”,和普通用戶進行區分,這樣可以避免冒充名人微博的行為,但功能都是相同的。
普通人可以在網絡上實現“一呼百應”,比如通過微博發表一些事件,由于其微博傳播的廣泛性,瞬間就可以達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比如“云南躲貓貓事件”等。人們通過一定的途徑把生活中發生的事件或者認為有必要向社會公開的,也或者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支持的事件經微博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而相應的得到的一系列的反應,當這些反應形成壓倒性傾向或者在社會生活中引起了廣泛的影響時就是群呼事件。
網絡造就了一種開放的信息傳播環境,在這里普通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多,也獲得了發表并且廣泛傳播言論的途徑——微博就是目前現代社會應用率最高的途徑之一。微博為人們提供強大的交流平臺,與此同時微博中出現的熱點或者爭議事件也很多,以在新浪微博中出現的群呼事件為例,研究群呼事件是怎樣形成的,可以從中了解現代社會受眾是如何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面選擇新聞的,找到媒體的選擇視角和受眾的選擇心理。
本文主要研究新浪微博上出現的熱點事件,通過對這些熱點事件的分析可以找到這些事件是如何傳播的,這些事件的形成給人們帶來怎樣的影響。
二、受眾對群呼事件的選擇
新浪微博的傳播呈裂變方式,這種傳播形態的傳播速度是幾何級的,遠遠高于之前任何一種媒介產品的傳播速度和傳播廣度。就微博的內容來說,在新浪微博上人們把發生的各種事件表達出來再經過媒體展現到大眾面前,形成的輿論場就已經把事件擴大化了。我們也可以看出新浪微博把各種行業分類得特別詳細,微博中的大事件就把一年的群呼事件即熱點盤點得很詳細。
群呼事件的受眾群是因為與其切身利益相關,因此更會關注,當大多數人利益被涉及時這個事件就有很強的受眾緣。
1、文本的傳播主體
目前幾乎所有的微博都開通了手機綁定服務,不論在什么地方,用手機就可以發布微博,這使得微博的時效性更強,信息可以隨時隨地發布。文本的傳播主體要看事件本身,有時候事件本身有新聞價值或娛樂信息比較容易引起受眾的興趣,那么事件的傳播主體就是受眾;也有時候是媒體為了贏得噱頭而進行的炒作,這類傳播主體就是媒體。
2、關注的話題選擇
受眾在對新浪微博上的信息進行選擇的時候會涉及到對話題的選擇,是公眾領域的大眾話題還是私人領域的小眾話題。群呼事件雖然聽起來像是對大眾話題,但有些私人領域的小眾話題也容易形成廣泛傳播使其成為“街頭話題”,將話題由小變大是微博的放大功能。
3、微博話題的爭議性
在網絡環境中,受者和傳者之間是互動的,他們之間通過角色互換來引起話題的爭議性,而微博正是能夠發表意見的平臺。比如2007年1月份中國社會科學院退休研究員黎鳴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中表達“于丹太反動了,媚權和討好非常無恥”的觀點,后來形成的兩個立場鮮明的陣營。在“于丹陣營”的微博中的觀點:陳則義指出“于丹何罪?帽子亂飛!商榷黎鳴先生”;陳白衣“于丹墾地自留,黎鳴別急挖老祖墳”等等,而“黎鳴陣營”的觀點則為:劉霄“國人古漢語知識的匱乏讓于丹走紅”;田奇莊“請看于丹教授如何愚民”等。這一主題論爭就是借助微博,使得話題的互動性增強。
三、新浪微博上群呼事件的形成路徑
1、微博的傳播引爆點
微博總是以一句話或者一個經典事件為噱頭引起受眾的廣泛關注,再由受眾在輿論場中各執一詞,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意見,在一句話在人們中廣泛流傳的時候,群呼事件也就在無形中形成了。2010年新浪微博中“我本善良,為什么把我的忍耐當無能”曾一度被受眾所追捧使用,人們之所以選擇是因為這是對現實的無奈,在新浪微博這個輿論場中,受眾善于“將心比心”地把其推崇開來,由此這一句話也就成了呼聲很高的街頭語了。
2、使用熱點話題和熱門轉發功能搜集新聞素材
新浪微博可以轉發,人們看到比較重要或者有趣的信息時可以通過轉發讓更多的人獲得這一信息,轉發后這一信息即成為群呼事件,之后便可能有進一步的后續追蹤報道得到更多的新聞線索,以此來了解受眾的興趣所在以及市場需要。
3、微博的新聞評論構建新的輿論場
在微博形成的輿論場中,能夠把握不同時期的熱點主題,全面了解每個主題事件的輿論觀點,人們通過針鋒相對又或者一致的表現形式增加一個事件的被關注度,在網絡的輿論模式下這種關注達到一定的程度,那么在現實生活中這個事件也是群呼事件。在這個輿論場中,人們通過網絡上不同形式的意見表達把這個事件推向高潮,進而媒體更能夠從中"推波助瀾”,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給人們以指導建議。
4、媒介在新浪微博中的作用
專業的新聞記者也從微博上獲取信息,因為記者相對其他人來說,對新聞更有敏感性,他們善于發現有價值的信息并進行傳播,而且記者在微博上搜尋到新聞素材后對已有新聞進行追蹤給大眾最新的新聞資訊。另一方面,微博所特有的形態,給人們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交流渠道,轉發功能更是讓信息可以無限傳播,不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得到了延伸。
記者也可以把一些新聞信息通過微博這個把關門檻低的網絡平臺發布出去,這種方式甚是便捷,而且傳播的速度和廣度都得到了提高,相比之下,傳統媒體發布信息的形式有所局限。
5、名人效應和微博新選擇
新浪微博的名人優勢更為明顯,在微博名人粉絲榜上,排名前十的名人其粉絲量都在400萬以上,姚晨的粉絲量排名第一。去掉那些幾乎不產生傳播效應的粉絲,剩余的粉絲產生的傳播效應以及二次傳播的效應也是巨大的。
對于名人來說,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或者有“爆炸”性的話語表達方式,當自己的定位找準后,利用微博的傳播優勢來擴大知名度,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在之前的博客中,“意見領袖”往往受網站主導或者名人效應影響,由此產生的名博客在這個平臺上越來越突出,普通人的關注就越來越弱。在傳統媒體中普通人的角色大都是被動的,他們很難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即使表達了,反應也是微弱的,由此就成為了沉默的大多數。然而在微博中,名人效應表現得愈加明顯,因為他們傳達的信息或者表達的觀點通過粉絲能進一步得到轉發,話題的意見影響更多的人,信息的價值也由此發揮。
6、群呼現象的傳播效果
微博也是一種人際交往的平臺,其更為顯著地就是文化社交功能。傳播效果在傳播領域有兩層含義,一是傳播行為在受眾上引起的各種變化,二是大眾媒介對除了受眾外的影響外還有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微博在交流過程中產生大量的信息,人們有的直接表達情感,有的只是很簡單直白的描繪生活或者某些現象,但這也是文化傳播的一部分,因此說微博也扮演著促進文化交流的角色。按照吉登斯的論述:一個社會的文化既包括無形的方面——信仰、觀念和價值,這是文化的內容,也包括有形的方面——實物、符號或技術,它們表現著文化的內容。但在微博承擔的文化交流角色中,其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微博傳播的信息呈“碎片化”狀態,雖然傳播便捷快速但是也會讓人們缺少思考,甚至導致各種網絡垃圾隨之增多;微博還有一定的盲目性,人們總會跟風甚至相信謠言。
總體來說,經過對新浪微博中一些群呼事件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當今媒介融合的時代,微博已經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們不再單純的依靠傳統媒介來獲知信息,還可以通過微博進行雙向互動,通過媒體或者一些偶發因素,使傳播效果最大化。
(作者:河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1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