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世紀以來,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普及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媒體傳播理念、傳播渠道、傳播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和調整。本文以2000年至2012年《人民日報》的記者節評論作為樣本,通過文本分析,探析記者對職業認知觀念的變化。
【關鍵詞】記者節 職業認知 新聞理念
時光荏苒,記者節已經走過13個年頭。2000年8月1日國務院正式規定每年的11月8日為全國記者節,中國新聞工作者擁有了自己的節日。他們用自己的妙筆見證歷史的變遷,他們用自己的腳印推動新聞理念的革新。關于記者節的紀念,在每年的11月8日都會以各種方式見諸全國傳統媒體版面,評論、消息、專題、圖片,不一而足。其中黨報與都市報風格迥異,體現出記者對職業的認知和角色的定位也是各有側重。
一、文本搜集
本文選取2000年至2012年十二年間的11月8日《人民日報》關于記者節的報道及評論為樣本。由于時間跨度較長,2002年至2004年三個年份的報紙樣本的缺失而導致搜集的資料不是特別完整。
二、文本分析
由于《人民日報》中的消息報道有很多是關于記者節紀念活動的包括會議的內容等,如果作為研究記者職業理念的特點和角色定位不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分析的重點是從中抽取6篇評論,分別是2000年的《為國家和人民造福——寄語我國第一個記者節》、2001年的《記者合法權益不容侵犯——寫在記者節來臨之際》、2006年的《肩負起時代的使命——寫在第七個中國記者節》、2007年的《譜寫新聞事業壯美新篇》和《記者節的“特別祝福”》。分析這些文本,可以總結黨報強調的記者職業角色的特點:
1、記者作為黨的喉舌和輿論宣傳者
2000年的《為國家和人民造福——寄語我國第一個記者節》中首先對全體新聞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點明設立記者節的重要意義。緊接著回顧歷史,細數我國新聞工作者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大歷史時期所做的突出貢獻。最后對全體新聞工作者提出要求,堅定方向,明確道路,為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再做貢獻。
2001年的《記者的合法權益不容侵犯》是新世紀以來第一篇登在《人民日報》上如此正式地呼吁司法機關保障記者合法權益的評論,作者開頭引出記者節,但筆鋒一轉,開始談到當前記者同行的糟糕處境,然后用了大量筆墨著重寫道該如何保護記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但它的主題仍然是為了更好地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
在2006年的《肩負起時代的使命》中,首先敘述了設立記者節的特殊紀念意義,然后回顧記者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最后點題,作為人民的記者,就是應該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
通過分析這幾篇評論不難發現,《人民日報》宣揚的主旋律一直是記者作為黨的喉舌和輿論宣傳者。2000年的《為國家和人民造福——寄語我國第一個記者節》中寫到:“一定要按照黨和人民的要求,始終不渝地堅持新聞工作的方針原則,老老實實地向人民群眾學習,切切實實地改進文風,弘揚主旋律,歌頌真善美。”2006年的記者節評論中提出“發揮新聞媒體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的作用,這是記者節里記者們對肩負使命的思考。”2007年的《譜寫新聞事業壯美新篇》中的“我國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不斷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都反映了黨報所體現的輿論導向。
2、在新聞傳播中,記者是黨和人民的連接紐帶
2000年的評論中“推動著人民群眾更好地了解新聞事業、支持新聞事業,關心、幫助和監督新聞工作。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2006年的《肩負起時代的使命——寫在第七個中國記者節》說道“新聞工作者也面臨著新的考驗:能否始終堅持“三貼近”,準確把握各種受眾群體的接受習慣和心理特點,把黨的主張和群眾的需要結合起來?能否從群眾的關注點和興奮點入手,把握好輿論引導的時機、節奏、力度?能否在報道新聞事實中體現正確導向,在同群眾交流互動中促進形成共識,在加強信息服務中開展思想教育,發揮新聞媒體宣傳黨的主張。”
3、記者肩負著歷史使命
2006年的《肩負起時代的使命》中“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年輕的范長江歷時10個月,萬里走單騎,發表了轟動全國的《中國的西北角》;著名攝影家沙飛,用相機鏡頭記錄下中國人民浴血抗戰的悲壯瞬間……”2007年《記者節的“特別祝福”》中寫到“70年前的11月8日,當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在上海成立時,范長江、惲逸群、羊棗等新聞工作者懷著憂國憂民一腔熱血,投身抗戰熊熊烽……”
而對比《南方都市報》關于記者節的社論來看,從文本結構來說,《南都》多是以具體生動的當下事實為依托,回顧一年時間記者的所作所為,有成績,有教訓。突出反思,突出審視自我,突出職業價值,一如既往的追求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諸如“公眾”、“真相”、“正義”、“社會”、“良知”等詞出現的頻率較高。
雖然在新聞理念上,《人民日報》沒有過多的關于新聞專業主義的論述,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存在價值和報紙為適應社會變化和受眾需求而作出的改變。對于政府的批評聲音被刊登出來;越來越多的生動的貼近人民生活的報道被置于頭版;對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的重視見諸各類稿件之中;文化領域的責任在凸顯;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始終貫穿。雖然正面的報道仍占據大部,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這種轉變,肯定這種進步的價值。
結語
黃旦在《傳者圖像》中曾將新聞專業主義概括為:新聞媒介的主要功能是傳播新聞;媒介性質是自由獨立;媒介目的是服務公眾,反映民意;媒介運作是靠自己的有效經營,尤其是廣告收入,而不是靠政黨或政府津貼;媒介的約束機制是法律和職業道德的自律。
誠然,相比于記者的輿論宣傳職責,新聞專業主義更加符合他們的本真。通過分析,筆者也發現了《人民日報》與《南都》在對當代記者的職業認同和角色定位上有很多的相同之處。
我們應當明確的一點是今天黨報所面臨的讀者流失的困境,并不是需要我們用新聞專業主義的理念去替代它,而是怎樣回歸本真。《人民日報》等黨報也是可以辦得為人民所喜聞樂見,辦得生動活潑有趣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帶來傳播技術進步和傳播視野開拓的同時,也促使了“喜聞樂見”的內容的變化。同時在業務和操作層面,黨報也取得了可喜的進步。□
參考文獻
①黃旦,《傳者圖像: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與消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②陳力丹,《論中國新聞學的啟蒙和創立》,《現代傳播》,1996(3)
③樊亞平,《中國新聞從業者職業認同研究(1815-1927)》,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2010級本科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