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立足于事實,來源于生活。新聞媒體向受眾傳遞信息、資訊、知識、態度,同時也給予受眾美的享受。本文以倫敦奧運會為大背景,探討我國媒體在本次奧運會報道中呈現出的中國運動員的形象美,試圖從新聞美學角度挖掘塑造新聞作品中人物形象美的方法、意義。
【關鍵詞】倫敦奧運會 運動員形象 形象美
新聞作品的形象美源自于新聞作品中的形象,而新聞作品中的形象源自于社會生活。新聞追求真實、迅速、及時、客觀的本質決定了新聞形象美必然是建立在真實可靠的事實之上。新聞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多種多樣,各具特色,新聞人物形象美的意義不在于其外在的美丑,而在于該形象所呈現的符合社會“角色期待”的言行舉止、精神品質,以及從角色中折射出的特定時期的社會形態。
一、倫敦奧運會報道中的中國運動員形象
倫敦奧運會中,每一個運動員都是單一的個體,他們都有屬于自己的個人形象,一個又一個不同的運動員組成了“運動員群體”,這是一個群體形象,而這一群體形象在“中國運動員”的框架下又涉及到“國家形象代言人”。由此可見,對倫敦奧運會中中國運動員的形象分析必須多層次、多角度,不能一概而論。從廣泛的新聞報道來看,葉詩文、孫楊、陳一冰、劉翔……這些倫敦奧運的“熱門人物”成為了塑造中國運動員形象的重要素材,媒體通過“個人——群體”的方式建構中國運動員形象,并融入了強烈的“中國色彩”。
1、“個人——群體”的形象塑造
運動員們是賽事的參與者,獎牌的爭奪者,是整個奧運會報道中最受矚目的一群人,他們是由個體組成的一個群體概念,通過一個個單一形象進入受眾視野,使人留下印象,如易思玲、馮喆、吳敏霞……同時,作為“運動員”群體,他們的一些共性可以從眾多的新聞報道中提煉出來:比賽前他們積極備戰,比賽時努力拼搏,充分展現出現代體育的競技之美和迎接對手之時的堅強美、奮進美和拼搏美;生活工作中,他們待人誠懇,興趣廣泛,有夢想有目標,表現出他們的質樸美、真誠美、心靈美。
2、國家形象代言人
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認為,“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架構。場域是建立在關系的基礎之上的,場域與場域之間不僅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各場域都受制于元場(政治場、經濟場)”。可見,新聞場只是整個社會的一部分,必然會受到其他子場域以及元場域的影響,新聞傳播只有在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范疇下加以研究才能全面而完整。
奧運會作為國際頂級賽事之一已然成為各國彰顯國力的重要舞臺,奧運會報道就是一個帶有政治、文化、經濟等多重元素的復雜語境。在短短的半月之間,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倫敦,奧運會為各個參與國家塑造良好國際形象創造了契機。一直以來,奧運會報道中“某國運動員某某某”成為了一種特殊符號,冠軍可以贏得升國旗奏國歌的禮遇,這種儀式化的行為強烈表明運動員個人的成敗與一個國家的榮辱息息相關,運動員們常常被作為“國家形象代言人”進行報道。
二、中國運動員形象美的表現形式
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作者——作品——讀者”是一個全面的動態過程,新聞作品的形象美是記者與受眾在對人物形象美的認知與欣賞層面的一種良性的互動,新聞作品人物形象只有給以可視、可聽、可觸摸的感覺才能真正感染受眾。①倫敦奧運會報道中,新聞媒體通過選擇典型的人物與新聞事實,多角度、多層次的報道角度,貼切的表達語言展現新時期運動員的堅強美、拼搏美、質樸美、真誠美。
1、奮力拼搏之美
奧運賽事之所以受人喜愛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人類對爭斗、刺激的本能熱衷。奧運會賽事激烈,運動員們展現出努力拼搏、激流勇進的勢頭,讓受眾深切地感受到一種生命拼搏之美。如《孫楊破奧運紀錄獲400自冠軍 填補男泳76年空白》(2012年7月19日 雅虎體育)這樣描寫這場驚心動魄的比賽,“孫楊的出發時間是0.73秒,而他的最大競爭對手樸泰桓是0.67秒。第一個50米,孫楊轉身排在第二。100米轉身后樸泰桓沖到了第一,孫楊落后了0.25秒……兩人的爭奪愈發激烈,200米半程時樸泰桓領先了0.32秒……孫楊開始發力,到250米時已經反超樸泰桓0.03秒……最后100米的決戰,孫楊完全爆發,350米轉身沖刺已經完全將樸泰桓甩開,最終以3分40秒14的成績率先觸壁”。“0.73秒”、“0.67秒”、“100米”、“0.25秒”、“200米”、“0.32秒”、“250米”、“0.03秒”……比賽短暫而激烈,時間與賽程長度飛速的交互變化讓人屏住呼吸,我們注視著泳池中奮力劃水的孫楊,成敗在分秒之間,當他以“3分40秒14”觸壁的瞬間我們歡呼雀躍,賽后孫楊的一句“中國可以的!”充滿了力量。
2、堅強不屈之美
現代社會是一個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多元價值觀社會,我們渴望榮譽,但是運動員們面對失敗不屈不撓的精神更能激勵人心。例如《中國女曲在倫敦綻放殘酷的美麗》(2012年8月12日中青報)報道了中國與澳大利亞的女子曲棍球比賽,雖然只獲得了第六名,但是中國姑娘們“用血肉之軀阻擋擊球”的不俗表現感染了國人。“幾分鐘前,中國女子曲棍球隊在倫敦奧運會的最后一場比賽已經結束,隊員之間沒什么話,默默地走下賽場”,“有隊員拿出了相機,輕聲招呼隊友為自己拍照。為之奮斗了4年的倫敦奧運會征程到此結束,就算回憶再苦澀,這里也有自己的汗水”,姑娘們都很失落,奮斗了4年并沒有取得預想中的成績,面對失利,雖心有不甘,她們還是坦然面對,這種堅強不屈之美分外動人。
3、質樸真誠之美
運動員們被接受、認可、喜愛并不僅僅在于他們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也不僅僅因為他們面對挑戰、苦難時展現出的堅忍不拔之志,更多地是他們的誠懇、真實、善良打動了國人。
男團小伙鄒凱會靦腆地談起自己的女友,會驕傲地告訴大家自己是北體大的學生;16歲的葉詩文在200米混合泳奪冠之后會羞澀地吐舌頭;吳景彪在男舉56公斤級比賽失手獲得銀牌后泣不成聲鞠躬道歉,“辜負了大家對我的期待”,其情感人……運動員們是在比賽中競技角逐的人,是為爭奪金牌艱苦付出的人,更是真實地展現自我,真誠地表達情感的人,正是這種質樸與善良,使他們成為最美的一群人。
三、中國運動員形象美的審美意義
倫敦奧運會報道中,中國運動員的形象在受眾眼中具有重要的審美意義,能夠真正地“感染人、塑造人、教育人、鼓舞人”。②
1、認識意義
新聞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是歷史的忠實記錄。新聞作品的認識意義在于,受眾在閱讀某一個時代的新聞作品時,可以從中看到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人情風俗等等方面。在信息、知識、思想的背后,從一個時代新聞作品中的形象還能夠清晰地看到時代發展的歷史軌跡。③
不同時期的奧運報道都與當時的民情國情息息相關,而中國運動員的形象也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例如,清末《萬國公報》1904年第191卷“時局一覽”刊登了《圣路易大博覽會之游記》,報道1904年世博會與奧運會在美國圣路易斯同時舉行的情況,“體操院一切賽力法皆備,而希臘賽人時代之亞力必嬉戲會,亦在其中”,“又有賽馬之場或騎或車,具地可容納二萬七千人,大體操會則演說養生之理甚詳焉。”④報道中既沒有清王朝參加奧運會的信息也沒有提及中國運動員,這種“無”突顯出當時清王朝腐朽沒落中國內憂外患實在無暇顧及奧運的國情。
經過漫長的奮斗與積淀,中國申奧成功。2008年北京奧運成為中國向世人展現政治、經濟、文化新發展的重要窗口,中國運動員成為媒體塑造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素材,“奪冠者”幾乎成為“成功者”的代言人。而在2012倫敦奧運,媒體開始更多地關注于“勝利光環”的背后:運動員訓練時的淚水汗水,被誤解質疑時的憤怒隱忍,失意失敗后的落寞無奈……這種變化意味著在轉型期的中國,奧運會的意義已經不再是傾舉國之力宣揚國威的舞臺,而是廣大民眾積極參與“全民健身”的有利契機。
百多年間,中國經歷了從“東亞病夫”到“亞洲巨龍”的劇變,在新聞報道中,奧運會從無到有,運動員形象從舊到新。在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新聞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轉變使我們獲得了重要的歷史信息和對世界變化的認知。
2、激勵意義
人們閱讀新聞作品的過程,不僅是一個欣賞新聞人物的過程,事實上也是一個對自己的激勵過程。受眾對中國運動員形象的接受、認可、喜愛的過程也隱含著從這些人身上尋求相似點,共同點,發現自己可能存在的潛力,激發自己改造自身和改造環境的動力的過程。
不同于以往“金牌至上”的審美模式,本屆奧運會報道中很多媒體在關注成績之余,更加注重展現奧運健兒的喜怒哀樂、日常訓練、家庭生活、讀書學習、成長變化等等。如劉翔失利后對欄架的深情一吻,葉詩文被疑使用興奮劑后的據理力爭,陳一冰“被亞軍”之后的坦然隱忍,陸浩杰手臂受傷痛失金牌之后的痛苦無奈……這種美不是“金牌至上”時代被“英雄化”、“偶像化”后讓人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崇高美,而一種作為常人,努力奮斗、不屈不撓,激烈人心的平凡美,這種美更能激勵平常大眾不斷進步,追尋夢想。
結語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現代奧運被賦予了多重含義,而奧運中最受矚目的一群人——“運動員”的形象也在新時代融入了新的元素,給受眾以新的審美享受。我們不再頂著“金牌至上”的高冠嚴苛地審視運動員們的表現,而是逐漸學習用更坦然、平常、理性的眼光看待輸贏、榮譽、誤解……這種趨勢不僅反映出受眾對中國運動員形象審美的態度、理念的變化,也反映出轉型期的中國對奧運會意義的重新認識。
參考文獻
①③季水河:《新聞美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155-165
②謝逸溪:《新聞美學》[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7:1
④李長林,《中國報道奧運和申奧始于何時?——考證中國最早記載奧運會的兩條史料》[EB/OL].http://www.qikan.
com.cn/Article/blqs/blqs200806/blqs
20080623.html
(作者: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1級新聞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