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我國社會管理領域出現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創新社會管理需要國家管理部門、社會中間力量和廣大人民群眾在協作中共同推進和完善,而在當前這個媒介化時代,要創新社會管理,離不開新聞媒體。社會是人類生活的共同體,而這個共同體的粘合劑就是新聞媒體。本文從分析新聞媒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必要性入手,進一步探討新聞媒體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的積極作用和參與方式。
【關鍵詞】新聞媒體 社會管理 參與方式
一、媒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必要性
社會管理是應用社會學的一個基本概念,主要指政府和社會組織對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以及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監督和控制的過程,目的是促進社會系統協調運轉。①在我國,“社會管理”的概念大體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社會管理創新相對經濟建設、文化建設而言,是一項全新的重大議題,需要國家管理部門、社會中間力量和人民群眾在協作中共同推進。新聞媒體作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必然要參與到社會管理創新之中,為構建和諧社會出力,另外,社會管理創新議題也能為新聞媒體報道提供一個全新的空間和視角。②對于政府而言,在媒介化時代要想創新社會管理,必須善待媒體、善用媒體。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的社會管理方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特別是以微博為代表的網絡新媒體容易產生網絡集群,滋生非理性,也可能誤導輿論,引發網絡輿情危機,這些都給傳統的社會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是美國的“占領華爾街運動”、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之春”運動,還是國內的“啟東群體性事件”、“楊達才表哥門”、“保釣游行”事件中,微博、博客等新媒體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以,新聞媒體只有參與到社會管理創新中,才能揚長避短、趨利避害,為維系社會穩定出力。
二、媒體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的作用
1、引導輿論,維護社會穩定
為了創新社會管理、維持社會穩定,新聞媒體可以通過必要的闡釋和分析來引導輿論。媒體的作用,就是讓信息有序、有效流動,引導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風尚和社會輿論。2012年9月11日,日本宣布以20億購買釣魚島國有化消息的出現,激起了國內民眾的游行示威高潮,公民通過游行和抵制日貨等方式表達愛國情結。9月15日,各地再次紛紛爆發保釣游行。但在這些反日活動中,少數人借機大肆毀壞同胞的財物,將游行變成了“打、砸、燒”,趁機發泄心中不滿,將愛國情結引入歧途。
在這種情況下,媒體就可以發揮引導輿論的作用,維持社會穩定。比如《北京青年報》在9月15日發表了本社評論《愛國熱情不能與戾氣同行》,主要觀點就是提出愛國是一種美好的情操,也是一種有邊界的行為,表達愛國熱情不能悖逆公序良俗,更不能脫離法制軌道,否則就會親者痛、仇者快。很多媒體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在這種輿論引導的作用下,公眾開始冷靜思考,也呼吁理性愛國,反對打砸搶行為。媒體在這一事件中為良好有序的社會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輿論支持。
2、溝通協調,搭建信息反饋平臺
現代社會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新聞媒體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社會各方信息溝通的平臺,在社會系統的運行中發揮著重要的樞紐作用。在《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拉斯維爾指出大眾傳播的一項重要社會功能就是“協調社會”。所以媒體在社會管理創新中還能起到溝通協調的作用。除了事實性的新聞報道,媒體還能為公眾提供意見表達平臺和信息反饋平臺,比如《南方周末》的“自由談”和人民網的“強國論壇”等。政府、公眾等社會各方面都可以在媒體上進行自由溝通、發表意見。媒體能夠充分運用自身各種資源,加強與政府管理部門溝通,及時傳遞人民群眾廣泛關注的重要信息,發揮好“上傳下達”、“溝通協調”的橋梁作用。這些年,政府通過媒體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事例越來越多,比如政府在出臺一項政策之前,可能會在網上征集網友意見,動員社會大眾的智慧和力量,這很好地發揮了媒體的溝通作用,搭建了公眾信息反饋平臺。人民群眾通過這一平臺,積極參與到社會管理創新中去,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3、輿論監督,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與生俱來的職能。創新社會管理,構建和諧的社會管理體系,需要對社會管理主體的行為進行監督。如果社會管理主體有不當行為發生時,媒體的監督可以迅速形成輿論壓力,及時糾正其不當行為,并在社會上形成警示,避免類似行為的發生。同時,新聞媒體也能為公眾提供監督政府和司法機關活動的平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在社會管理創新的探索過程中,新聞媒體特別是各級黨報通過履行輿論監督的職能,保障人民的表達權、知情權和監督權,這是他們發揮作用的重要空間。在2009年的鄧玉嬌自衛殺人案、孫志剛案以及最近的多起微博反腐事件中,新聞媒體都積極發揮了輿論監督的作用,維護了社會的公平正義。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應該積極為普通群眾提供信息幫助和輿論監督的平臺。在輿論監督過程中,越逼近真相,難度越大。在“全民麥克風”的互聯網時代,謠言止于真相,媒體的力量在于公開。在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如果媒體失語,只能放大公眾的疑惑與不滿情緒,甚至造成社會動蕩。所以在創新社會管理的過程中,新聞媒體應該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穩定。
三、媒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方式
1、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真實反映社會變動情況
新聞媒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首先應該建立在充分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的基礎之上。伴隨著突發事件的發生,往往會謠言四起。而謠言止于真相,媒體必須在第一時間向公眾提供事件的真相,并讓公眾獲得充分的有效信息,這是公眾的權利,更是媒體的義務。媒體參與社會管理,重要的一點就是用理性精神的傳播克服自發輿論中的非理性因素。③
另外,媒體滿足受眾信息需求,及時傳播事實真相,可以增進媒體、政府和公眾間的互信,完善社會管理格局。在新媒體飛速發展的今天,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發布者甚至謠言散布者,此時媒體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制止謠言的責任,還原事實真相,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為完善社會管理格局提供有利的輿論環境。④比如2011年3月,由于日本大地震引發的福島核泄漏事故,在中國大陸引發了一場“搶鹽”風波,廣播、電視、報紙等及時公布權威信息,表明鹽儲備量充足,并連續多日對食鹽的銷售情況進行跟蹤報道,及時對“鹽荒”謠言進行了否定,以消除人民群眾的恐慌心理。同時,用科學依據表明碘鹽并不能防輻射,平息了搶鹽風波,穩定了民心。
2、設置議題,引導輿論
議程設置的基本思想最初來自美國新聞工作者沃特·李普曼。1972年和1976年,美國傳播學者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對1968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傳播媒介的選舉報道對選民的影響進行了調查分析,他們的研究標志著議程設置理論的誕生。他們認為,大眾傳媒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后順序,也就是說,大眾傳播可能無法影響人們怎么想,卻可以影響人們去想什么。⑤在新媒體環境下,媒介議程設置對輿論引導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正在增強,這是媒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方式。
互聯網等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給社會管理工作帶來了新挑戰,所以新聞媒體還應加強網絡輿論引導,提高對虛擬社會的管理能力。2012年12月,由于湖南省岳陽市公安局官方微博發的一條關于因購買切糕引起的群體斗毆事件的微博,“切糕黨”的話題引發了大量關注,大量網友以調侃的方式參與到討論中,比如,有網友說:寧愿坐在切糕車上哭,也不愿坐在寶馬車里笑。為了防止民族沖突情緒的滋生,媒體及時設置許多新的熱點話題來轉移公眾注意力,及時引導了社會輿論,維持了社會穩定。
3、關注民生,維護公眾利益
關注民生,維護公眾切身利益也是新聞媒體積極參與社會管理的方式之一。民生問題是解決社會管理創新的根本問題。近年來,由于信息不對稱以及訴求渠道不暢通,人民群眾尤其是底層弱勢群體的切身利益時常受到侵害,群體性突發事件越來越多,要解決上述問題,媒體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影響,打通堵塞,拓寬管道,切實維護群眾利益。⑥媒體應踐行“群眾至上”理念,實實在在做好民生服務,為民眾謀福利。近年來,我國主流媒體和各級地方媒體都積極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變化,相繼開辟各具特色的節目、專欄或專版,直面社會現實,反映百姓心聲,維護公眾利益。并拓寬訴求通道,建立完善群眾權益維護機制,化解社會矛盾和負面情緒,有效地搭建起黨和政府與基層人民群眾溝通協調的新平臺。這些都是新聞媒體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手段。
結語
新聞媒體作為社會的公共意見平臺,作為政府和民眾之間溝通的橋梁,在創新社會管理的進程中,擔負著重要的職責。在媒介化時代,我們要為社會的永續發展營造和諧環境,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就必須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的作用,比如引導輿論,維持社會穩定;溝通協調,搭建信息反饋平臺;輿論監督,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新聞媒體也應該以合適的方式或手段積極參與到社會管理創新中去,提高社會管理科學水平,實現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①熊仕順,《電視媒體在創新社會管理中的關系辨析》[J].《東南傳播》,2011(10):1
②周瑜,《新聞媒體如何助力社會管理創新——來自兩會代表委員的解讀》[J].《中國記者》,2011(4):42
③蔣勇,《從謠“鹽”事件看媒體如何參與社會管理》[J].《新聞實踐》,2011(5):24
④楊珊珊,《媒體在創新社會管理中的積極作用》[J].《新聞愛好者》,2011(10):156
⑤張建平、胡琦,《媒體參與社會管理的四個著力點》[J].《中國廣播》,2011(8):47
⑥王霞,《創新社會管理的媒體責任》[J].《傳媒觀察》,2010(12):23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2012級碩士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