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應有怎樣的“兩會態度”
每年兩會,也是媒體的一場“新聞大戰”。媒體如何能夠以更成熟、更積極的姿態應對兩會這場大考,在參與上有更多進步,這是應當思考的重要課題。
兩會為新聞媒體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如果記者帶著趕廟會、看熱鬧,甚至是追明星的心態來采訪,即使寫出報道,也是表面的、膚淺的。報道兩會,應該全面、客觀、準確、負責、理性,而不應該像探照燈一樣照到哪里算哪里,更不應該為了吸引眼球而只將鏡頭對準個別話題和明星人物。
兩會的新聞礦藏,大多不是露天礦。很多新聞報道,需要俯下身、沉下心去更好挖掘。記者應當把目光更多地轉向來自基層、一線的代表委員,充分傾聽他們的呼聲,這是媒體的社會責任。在兩會報道中,選好采訪對象、取好采訪角度,挖掘不同的聲音、獨特的觀點,這是對記者的一次考驗。只有冷靜觀察,才有可能發現各種真正意義上的新聞。
兩會報道還有一個如何創新的課題。如何從社會輿論多層次的實際出發,提高兩會報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親和力,滿足不同受眾的信息需求?如何創新兩會報道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形成多媒體、全方位、立體式的報道態勢?只有更加講究報道視角、報道手法的變化,更加追求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才能更好地傳播兩會,完成媒體應有的使命。(毛磊/《人民日報》)
網絡空間不是“獨立王國”
不同于用現實身份相互接觸,網民的溝通和交流更加直白,網絡使人們從另一個角度看見現實中的社會百態。今年兩會前夕,人民網推出了“2013兩會調查”和“我有問題問總理”等調研欄目,目前已得到近80萬人的參與和互動。在網民關注的問題中,社會保障、反腐倡廉、收入分配等問題成為網友們最關注的問題。在調查中,網民既反映了自己身邊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也對社會管理的良治獻計獻策,網絡空間與現實社會呈現出了交集的最大化。
“但在現實參與渠道相對不足的情況下,網絡表達往往也會表現出更大的沖動:由于不受到現實身份的約束,網民表達既有更具真實性的一面,也有為吸引眼球而夸大、渲染的一面。”李良榮教授說。
“很多網友在網絡和現實中呈現出兩面性,主要是因為將虛擬誤讀成虛幻虛假,認為網絡空間中的言行不受現實的牽絆和規約。”李良榮說,“網絡空間不是‘獨立王國’,凡是現實社會中不能僭越的法律和倫理底線,網絡世界同樣也不應逾越。”(《人民日報》)
讓新聞話語新起來
翻開我們的報紙,盡是些不咸不淡的話。拋開內容不說,僅就話語體系而言,老記者浸淫已久,落筆就成官腔,“指出”、“強調”不僅經常出現在領導活動的稿件里,也會出現在寫市民和打工仔的文字里。年輕記者都是些初哥小妹,學生腔濃郁。有時候還胡亂簡化,“工作人員”可以簡化成“工人”,“司機和乘客”可以簡化為“司乘人員”,讀完整篇稿子,就是找不到“乘務員”。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傳統主流媒體的話語生態,是老的不辣,少的亂來。結構或許越來越嚴密,但讓人能記住的話,幾乎一句都沒有。看到滿紙跑的都是車轱轆話,經常讓人氣絕。如果說語言“是一切事實和思想的外衣”,讀者寧愿看到裸奔。
咋辦?“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改革是唯一出路,重構紙媒的話語體系不僅必要,而且緊迫。如果說媒體改機制變體制還需要外力來作用的話,那么,話語體系的改變則完全可以以一己之力達成目的。每篇稿件,每條新聞,立點新意,說些新話,這樣的要求一點不為過。一天之內希望來個面目一新不易做到,一點一滴的改變則很容易。關鍵是要有方向感,否則依舊在兜圈子,走老路。在改變話語體系時,全體紙媒從業人員都要“作新民”,“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求新求變,持續不斷。目前進行的“走轉改”就是個方向,值得警惕的是,千萬別流于形式,要在制度上進行固化,不轉不改就走,走人。(丁時照/《青年記者》)
進軍新媒體也要尊重市場規律
進入新世紀,互聯網迅猛崛起,改變人類生活方式,也改變了媒體生態。
總體來講,傳統紙媒目前發展新媒體的最大障礙顯然是缺乏營利模式,產品計劃趕不上媒體變化,這就讓目前許多報業同行進退維谷:或等待觀望,猶豫不決;或盲目燒錢,比拼時髦。這兩種做法都是錯誤并有害的。
正確的態度應該是積極而謹慎。傳統紙媒進軍新媒體,眼下要注意三個問題:
把握趨勢。網絡媒體正逐步從桌面互聯網走向移動互聯網。因此,現在發展新媒體,要高度重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在線產品開發,積極搶占移動互聯網先發優勢。如果移動網媒發展能占得先機,那么,傳統紙媒在新媒體領域還有可能后來居上。
注重融合。傳統紙媒做新媒體,一定要借力自身的內容優勢、品牌優勢,縮短新終端的培育期;同時,又要借助新媒體終端,克服傳統紙媒不能實時、互動、多媒體發布的缺陷。而要實現兩者之間的取長補短,相得益彰,這些只有通過融合才能做到。
尊重市場。傳統紙媒發展新媒體,不能頭腦發熱,跟風砸錢。態度積極、敢于投入是對的,但也要研究市場,尊重規律。推出一個產品,一定要有營利模式的設計。(趙晴/《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