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新聞學者約斯特說,一個不善于辨別色彩的人,不能成為一個畫家;一個沒有新聞敏感的人,不能成為一個新聞記者。可見新聞敏感對于記者多么重要。筆者認為構成記者最核心的職業素養就是新聞敏感。
【關鍵詞】新聞敏感 記者職業 素養
關于新聞敏感,有學者這樣定義:所謂新聞敏感,指新聞工作者及時識別正在發生的事實是否具有新聞價值的能力。即指新聞工作者的感官對新聞事件所蘊涵的新聞價值的敏銳感知能力。
西方新聞學者認為新聞敏感是天生的,是一種直覺感知。約斯特在《新聞學原理》中說:“記者需要一種天生的鑒別力,判斷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漫切爾甚至把新聞敏感稱作記者的“第六感官”,新聞工作者的“特異功能”,這就把新聞敏感神秘化了,是典型的唯心的觀點。本人認為新聞敏感有它的先天性,也就是說,新聞敏感的形成,須有一定的生理基礎。它既依賴于先天的品質,又依賴于后天的培養。現實生活中,許多記者的智力因素不會存在特別大的差異。然而,往往只有少數優秀的記者采寫出好新聞,原因何在?筆者認為記者之間的差異大多出在新聞敏感上。胸懷正義、社會責任感強、具有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記者比其他人的新聞敏感就更強。這樣的記者在面對錯綜復雜的新聞事件時,能迅速、準確地選擇出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進而判斷、預見這一事實所產生的社會反響。特別是在一些不被人們注意的或者司空見慣的事件中,新聞敏感強的記者總是獨具慧眼,能迅速及時地捕捉到別人發現不了的新聞。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是否能及時地發現新聞線索取決于記者的職業敏感。
是否具備良好的新聞敏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記者的職業前途。高度的新聞敏感是一個記者在業務上成熟的標志。怎樣培養和提高新聞敏感性呢?現筆者從四個方面談點看法。
一、堅定政治立場,增強政治敏感
堅定的政治立場是對新聞記者的基本要求。具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新聞工作者,他的政治立場必須始終與人民站在一起。長期以來,對新聞宣傳工作的根本要求是確保導向正確,其次才是公信力和影響力的要求,否則導向錯誤,影響力越大,產生的負面效應越壞,所以要始終把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為新聞宣傳的首要任務和最基本的原則。作為記者,必須牢記這一任務和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定政治立場,增強政治敏感。政治敏感是新聞敏感的核心。記者要識別某個線索或事件的新聞價值,可以從新鮮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多種要素去判斷,但是關鍵的要素是重要性。這種價值取向正是以政治因素為依據的。我們黨和國家的歷任主要領導人,都對新聞工作者的政治素質提出嚴格要求。“政治家辦報(毛澤東語)”、“新聞宣傳必須堅持黨性原則(鄧小平語)”、 “努力培養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新聞隊伍(江澤民語)”等等,這就要求記者始終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分清現實社會重大原則問題上的是非界限。只要記者不斷地學習、領會新的政策精神,不斷加強黨性修養,他的政治敏感就能不斷提高。
二、堅守職業道德,增強社會責任感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新聞記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自身必須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絕大多數的新聞記者都能夠始終牢記自己的職責,兢兢業業,勤奮工作。他們中有許多人為了熱愛的新聞事業,不畏嚴寒酷暑,不講報酬條件,無怨無悔,默默奉獻。但隨著媒體的泛商業化,一些記者迷失方向,甚至是道德良知泯滅,社會責任感缺失,唯利是圖,打著監督的幌子招搖撞騙。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曾對此進行了言辭激烈的批評,稱“記者現在是我們國家一大公害”;“我們現在受到最大的傷害是來自記者,來自不負責任的媒體”。孔慶東做出激烈批評的緣由,是認為新聞報道、尤其是輿論監督報道存在失實現象。不過他因此而否定整個行業價值的激烈言辭還是過于偏激。
社會責任感是記者對黨、對人民、對社會的一種責任擔當。強烈的責任感,是觸發記者新聞敏感的正能量,責任感越強,促使記者去捕捉新的信息的能動性也就越大。一位胸懷正義、具有高尚道德良知的記者,他的社會責任感越強,才會對國家振興、人民富裕心存憂患意識,才會隨時關注當下黨的方針、政策、路線,才會對周圍群眾關心的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才會全局在胸、高屋建瓴。
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農機下鄉了》電視短新聞的產生,充分說明了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對一個記者的重要性。對于沿襲幾千年傳統農耕方式的中國農民來說,農機無疑是一件新鮮事物,有關部門讓農機下鄉,可以說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具體舉措。記者決定對這一惠民好做法予以宣傳報道。但在采訪過程中,記者卻發現了一系列奇怪現象:送農機下鄉的車隊不下鄉,只在城市繁華區轉;被通知等候購農機的農民遲遲等不到農機,只好遺憾離去;更令人生氣的是有關部門還特意安排農民“托兒”買農機,顯示活動成效……于是,記者心生憤慨,轉換報道視角,將新聞定位在批評某些領導愛擺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不干實事、只追求虛假政績的官僚作風。從而對整個事件進行客觀真實的報道,終于挖出一條揭露形式主義的好新聞。在完成這個報道的過程中,如果當時記者沒有懷著對黨和人民負責的態度和強烈的社會正義感,而是附和某些部門和企業敷衍了事,那么,這條針砭時弊的好新聞就不會問世。
三、堅持學習實踐,實現厚積薄發
新聞記者綜合素質是否過硬,直接影響對重大新聞事件的認識和對新聞價值的判斷。因此,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聞記者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加強學習和積累,努力提高自身修養和素質。在現代社會,新聞記者要學習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習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社會人文知識,重視對當代科學技術和管理科學知識的了解,重視對知識經濟、電腦信息等方面的掌握,做博學的雜家。
新聞記者博學多識還是知識貧乏,發現和判斷新聞的敏感度就不同:知識越廣博,實踐經驗越豐富,就越能夠認識到一個事物的意義和內涵,能敏銳地從現實生活中捕捉到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只有理論、實踐積累到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狀態時,新聞敏感才能被直覺的火花所燃亮。相反,其知識貧乏,經驗缺乏, 新聞敏感就如同頑石,那么即使發生了重大的新聞事件,也極有可能無法認識到新聞事件的意義,與新聞事件擦肩而過。
四、堅持“三貼近”,做到以人為本
生活是新聞之源。每個新聞記者只有真正地把黨和人民放在心上,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才能采寫出有深度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好新聞,才能切實履行好黨和人民交給自己的神圣使命。
原新華社社長穆青同志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告誡新聞界晚輩 “勿忘人民”,反映了新聞界老前輩對年輕人的關心,更充分說明了人民群眾才是新聞的不竭之源,是增強新聞敏感的根之所系。
穆青同志堅持“三貼近”,身體力行。筆者親身見證了穆老對生活的熱愛。2000年4月,穆老來到樅陽縣采風攝影,覽長江,登浮山,走田頭,徜徉在濃濃春色中,已是七十九歲高齡的穆青老人用相機不停地捕捉著一幅幅江南特有的紅花草、油菜花美景,他不時指著前方鏡頭說:“這里的生活氣息太濃了。”
近年來,新聞戰線堅持“三帖近”原則,廣泛開展了“大練兵”活動,扎實推進 “走轉改”行動,廣大新聞記者走到鄉村社區,走到企業車間,深入邊陲一線,與人民群眾話家長里短,與廣大官兵道魚水深情,深入實踐和生活,創作了一大批文風蔚然、生活氣息濃郁的優秀新聞作品。□
(作者:樅陽縣文廣局廣電臺副臺長)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