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媒體在公正、均衡、持續地反映和表現女性形象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無論是報道數量、角度、內容,與女性在社會生產中實際發揮的作用都是不相稱的。本文主要探討新聞媒體建構的幾種女性形象,分析它對女性的影響及其深層原因,試圖對如何改變這種現象提出可能性的建議。
【關鍵詞】新聞媒體 女性形象 性別歧視
無論在中國還是其他國家,媒體是社會守望者的觀念已成為社會的一種共識。新聞媒體要求從業人員能真實、客觀、公正地反映當前的社會現實。但是,在一些新聞報道中,性別的不平等及女性歧視現象仍然存在。本文擬對新聞媒體中關于女性形象建構及其背后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傳統賢妻良母角色
只要大家留意一下就不難看出,內斂穩重、理性上進、高大威猛、富有進取心等詞匯歷來都是男性的代名詞;而女性的代名詞則是:溫柔賢淑、嬌小。可見,男性的特征基本都是集中于表現男性在工作中的特征,而說到女性則更多地將其特征局限在婚姻家庭、情感生活中,女性往往以一個相夫教子、為家庭默默奉獻的形象出現在大眾面前。曾經轟動一時的電視連續劇《渴望》,其收視率高達97%。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女主人公劉慧芳,集忍讓、寬容、自我犧牲和奉獻精神于一身,到目前一些衛視播放的苦情系列電視劇等等,都將女性塑造成只知奉獻犧牲自身的妻子、母親、女兒、女朋友,而不是一個具有一技之長,并以專長服務社會造福他人的形象,這反映出男權視角中對女性形象的一種社會期待和理想構造。
即使在有關對取得杰出成就的女性的新聞報道中,也經常有意無意的總會比事業有成的男性多條標準,即對自己婚姻家庭履行責任及義務狀況的程度。對于家庭生活的報道,常以一種宣揚的視角報道這些成功女性如何在忙于工作的同時,擠出時間照顧家庭,仍然是一個地道的傳統女性。又或者借用一種無奈的語氣渲染她們因未盡賢妻良母的職責而產生的愧疚和自責。這樣的見報語言已經成為了成功女性報道的常用語。這種報道雖然本意是想宣傳女性如何取得了成功,但實際上卻讓她們成功打了折扣。
二、“女人是禍水”論
近年來,由于媒體的渲染,“女人是禍水”的謬論有所活躍,特別是媒體在報道落馬貪腐官員時,似乎好官到貪官之間的轉變,都是因為女人的唆使誘惑所致。盡管已被揭露出來的貪官,有相當一部分其身后的確存在“貪內助”和“壞女人”助紂為虐。但這些事件背后的因果關系、主動與被動關系,我們要加以分辨。
如2010年12月16日某報頭版頭條講述了宣州區副區長章某在無法忍受情人梅蓮提出的融資200萬元的要求后,無奈殺死了她,全文似乎把章某塑造成了一個無奈殺人而又自首的悲情人物,把梅蓮塑造成了一個嫌貧愛富、為得名利與章結為情人關系,最終還是死在情人手中的女性。文章似乎在傳達這樣的信息:章某本是不近女色、愛妻顧家的好男人,在情人梅蓮的魅惑下才走向腐敗的深淵。
此類關于女人“禍水”論在媒體關于貪污腐敗的新聞報道中比比皆是,我們且看下面從媒體中摘錄的新聞標題:《手銬有我的一半也有妻子一半》、《民選副縣長栽在三陪女手里》、《三陪女競當上了區文化局副局長》……單從這些標題,就可以看出,執筆人的立場顯然是在過分渲染貪官的情色腐敗,而不是深挖這些貪官的自身根源。最終,這樣的報道給讀者留下的印象是:男人當官是否清廉要靠其身后是否有一個清廉的賢內助。男人當官,就有責任保持清廉。這些新聞報道的作者沒有批判男人們濫用權力,反而諷刺責備女人們靠金錢或色相來找“路子”,顯然有些本末倒置。
三、封建貞操觀
在有關受侵害女性或者“三陪女”、“第三者”的報道中,執筆者常常會使用對受害者多加以道德判斷的詞匯,如“高尚”、“純潔”、“清白”等,這些詞匯對受害者顯然會造成二度心靈的傷害。同時,這些詞匯和口吻并不是出于對受害女性真正的關心和同情,同時也忽視了她們受到的侵犯,而更多的將注意力放在了貞操是否沒了這些庸俗的問題上。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報道?這些都是人們潛意識中封建貞操觀作祟。顯然,在接受了現代教育之后,部分人還存在女人失去貞操就不再純潔這樣的傳統觀念。人們應該清楚女性被他人用暴力或其他不合法的手段強迫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應該是施暴者的恥辱,更是社會的恥辱。
四、過度渲染女性青春靚麗
在時下流行的媒體廣告中出現的女性是這樣的形象:性感艷麗,穿著華麗,肌膚雪白,或是站在寶馬香車前,或是端著美酒含笑出現在鏡頭前。不管女性多么優雅美麗,穿著多么時尚華麗,都無一例外地作為營造氣氛的道具,與商品等同起來,成為男性享受事業成功的標志。這類媒體中的女性形象已經脫離了現實生活,成為象征消費品位的符號,乃至在社會中散播著一種女性的花瓶形象。
如在某急支糖漿的廣告中,一個美女一邊跑,一邊回頭對后面的豹子叫:“你為什么要追我?”豹子說:“我要急支糖漿。”喝急支糖漿和美女之間會存在什么樣的邏輯關系?該則廣告儼然上演了“美女與野獸”,荒誕離譜。
在此現實下,女性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也許為引領所謂的現代社會時尚潮流而取悅于男性,不惜重金去隆胸、墊鼻、割雙眼皮、截骨增高、瘦身等美容項目。廣播電視網絡中一些節目特別是導購節目中鋪天蓋地的介紹各種消費時尚,鼓勵女性追求消遣,“高雅”消費。曾鬧得沸沸揚揚的死在了美容手術臺上的超女王蓓,或許就是媒體過分渲染女性靚麗的一個犧牲品。
雖然人們都追求美好的事物,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時下的不少商業和消費文化都將女性定位于滿足男性感官需要的附屬品,是從屬地位,而并非和男性一樣享有平等的權利。
鑒于以上新聞媒體中對于女性形象的建構,折射出濃厚的男權意識,社會大眾以及新聞媒體對于女性的不平等意識還未徹底消除。盡管從新中國建立起,男女平等就被確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但是從當前的現實情況來看,要實現這個目標,還需要一個過程。
在我國,大眾媒體存在“事業化管理,企業化經營”的行業現實問題。所以,在李良榮的《新聞學概論》中提到,要想做到既能夠不從眾,不媚俗,又能滿足觀眾的欣賞口味、受觀眾的歡迎,是需要智慧、勇氣與追求的。可見,要想解決好這一現實矛盾,并非易事。
總之,傳媒對新聞事件中涉及到的女性,其觀察視角和描述方法是否正確、所表達的觀點是否足夠尊重女性,女性愿望、風采能否得到合理恰當呈現,應是衡量大眾傳媒是否在不斷發展的標準之一。
筆者認為大眾傳媒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第一,大眾傳媒積極宣傳男女平等,宣傳女性的發展與進步,為女性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第二,反映女性的呼聲要真實客觀公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女性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她們渴望得到社會的重視和認可,這不僅僅是在家庭生活中,這種需求還表現在她們的工作中。任何不恰當的措辭甚至帶有歧視性的語言都會對女性群體造成傷害。正面宣傳,應真實地反映女性的呼聲。第三,發展專門以女性為受眾的報刊。時下有不少以女性為受眾的報刊,但這些報刊有一種傾向,即提倡奢華生活、追求物質享受,忽視了精神構建。新時代的女性報刊應該宣揚積極樂觀、獨立開放的精神,對社會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媒體應該關注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的另一半,而不是為封建男權思想推波助瀾。□
參考文獻
①彭飛,《大眾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對女性發展的影響》,《社會觀察》,2005(11)
②李臘花,《新聞媒體語言中的性別歧視》,《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③肖嵩,《電視媒體對女性的解讀》,《電視研究》,2003(3)
(作者單位:新安傳媒有限公司)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