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建設數字圖書館和完善知識產權的目標宗旨出發,論述促進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與知識產權保護和諧統一的功能價值。同時就數字圖書館建設與營運的實踐角度闡述了現階段所面臨的種種有關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與措施。
【關鍵詞】數字圖書館 深度鏈接 數據庫建設
2011年7月美國青年艾倫·斯沃茲運用精湛的黑客技術,擅自闖入麻省理工學院網絡,入侵全球知名、收費昂貴的期刊數據庫,將約500萬份的學術論文下載到自己的筆記本電腦上,意欲發布到網上實現“全球共享”。2012年1月全球知名文件共享網站MegaUpload創始人吉姆·多科姆在家中被捕,原因是他的公司充滿了盜版電影、視頻游戲、書籍以及軟件。由于這些“狂人”的行為,讓合法擁有這些作品的權利人損失慘重。
面對林林總總的網絡“俠盜”行為,人們對數字產業的未來感到擔憂與困惑:這些所謂“俠盜”的行為可否譽為網絡時代劫富濟貧的“數字羅賓漢”?還是猶如中世紀的海盜,他們唯一真正在乎的只是自由和財富。
面對世人截然不同的觀點和聲音,人們不禁要問:數字信息時代資源共享與知識產權保護能否實現和諧統一?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前提下數字圖書館如何合理、有序、有效地實現信息資源的廣泛傳播?
一、數字圖書館資源共享建設與知識產權保護的目標相契
“十五”規劃以來,特別是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啟動以來,我國把加強全國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抓手,依托現有的圖書館資源,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整合全國文化信息資源,通過互聯網和衛星寬帶將數字化的信息資源廣泛傳播,充分實現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中國圖書館人經過自身的不懈努力,以實現對社會普遍開放,對公眾平等服務為己任,為充分實現中國《圖書館服務宣言》要求的那樣以盡可能豐富的手段“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服務宗旨是“使國會和美國人民能夠獲取并且利用館藏資源,為子孫后代維護與保存一個世界知識與創造力的館藏資源”。
數字圖書館借鑒傳統圖書館的資源組織模式、借助計算機網絡通訊等高新技術,以普遍存取人類知識為目標,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分類和精準檢索手段,有效地進行信息整合,使人們獲取信息消費不受空間限制,提供的信息資源已突破館舍范圍進入大大小小的社區、家庭,為全民終身學習的夢想創造便捷的通道,是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建設的重要途徑。
無論傳統圖書館還是數字圖書館都以倡導與實施資源共享為根本目標,以取得信息資源傳播的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為宗旨。而知識產權是以保護知識產權個人利益作為直接目標,輔之以保障知識產品的傳播和利用,保障知識和信息的有序傳播、合法傳播,從而達到促進經濟發展和科學文化繁榮的社會宗旨,《伯爾尼公約》和我國的著作權法對此都有明確的闡述。
二、數字圖書館相關實務與版權責任問題探析
當代圖書館已經逐步從傳統的以紙媒為主的表現形式過渡到以數字化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現代圖書館中來,數字化的報刊、電子圖書和各類數據庫在圖書館的存儲,交換,流通中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在網絡大環境里,虛擬空間的種種不合規的行為不可避免地侵入到數字圖書館的建設與營運中來,由于其行為具有匿名性、快速傳播性、易操作性等特征,不容易鎖定侵權嫌疑人,所以在短時間內可能迅速廣泛地發生從而加劇其危害程度。
一方面是網絡生存環境的復雜性、多變性,另一方面是數字圖書館的建設與營運必須遵循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由于相關法規在具體實施中存在異議或有待完善商榷的地方,探討數字圖書館在引進數字產品、自建特色數據庫等具體實踐中遇到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1、復制權與臨時復制
復制權是著作財產權中極其重要的一項權能,是著作權人享有的復制作品的專有權利。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復制權,是指以印刷、復印、錄音、錄像等方式將作品制作成一份或多份的權利”。所謂臨時復制,是指通過計算機閱讀、瀏覽、傾聽和使用作品過程中在計算機內存中自動出現復制件的現象,一旦關機或退出系統時,這種復制件就不復存在。
臨時復制的問題一直以來就為中外學界所關注,其爭議的焦點主要表現為:臨時復制是否構成版權法意義上的復制;臨時復制權是否會影響著作權法的利益平衡機制即是否會對著作權人形成過度保護和對作品的正常使用構成過度限制。
傳統定義的“復制”往往指的是“長久復制”,如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等方式將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盡管立法在邏輯上沒有將“臨時復制”排除在“復制”之外,但從其列舉的“復制”的具體方式上,可以發現這些復制方式都是傾向于諸如印刷等能夠長久保存復制件的“長久復制”, “臨時復制”與其在概念上有本質的不同。
從國外的立法實踐來看,2000年澳大利亞通過了《數字議程法案》,對其《版權法》進行修改,規定“即使用戶‘瀏覽’的是侵權作品,該‘瀏覽’行為也不侵權”。這就意味著對在“接受傳輸”的過程中進行“臨時復制”的行為,也即“瀏覽”行為,仍然可以根據原來條款的規定不構成侵權。由于我國相關法規對“臨時復制”予以回避,在具體實踐中如果確屬享有著作權的作品,權益人可以采取相關技術措施,防止他人非法復制,可以采用訪問控制技術或數字簽字技術等,建立數字作品集中管理系統。如果他人破壞該技術措施,則可以引用相關條例——關于破壞技術措施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達到保護權益的目的。
2、復制權與深度鏈接
鏈接服務對數字圖書館建設尤其重要,館藏紙質文獻數字化、購買網絡版數據庫、引進相關數字作品等都需要通過鏈接技術來實現。按照鏈接指向的內容來看,可以分為淺層鏈接和深度鏈接。淺層鏈接是指當用戶點擊被鏈接對象時,即將網頁的原文原貌顯示出來;深度鏈接是指通過鏈接“嵌套”技術跳過被鏈接網站的首頁,而直接顯示網站具體的實質的內容,用戶瀏覽器的地址欄顯示的始終是設鏈網站的網址,使得用戶無法對網站的所有者做出準確的判斷,由此容易引發兩類糾紛,一是被鏈者與設鏈者的不正當競爭糾紛,二是著作權人與設鏈者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
依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構成復制行為的關鍵是必須有復制件生成。在深度鏈接中,在鏈接的引導下用戶訪問被鏈接對象,被鏈接對象只是臨時嵌入用戶的計算機內存,從而形成臨時復制。在沒有復制件產生的前提下,深度鏈接也不會侵犯著作權人的復制權。
綜上所述,數字圖書館在設置鏈接前,應對被鏈接對象進行必要的版權認定,并且注意接受權利人的版權說明并采取妥善措施,避免處理不當而產生不必要的法律后果。
3、匯編權與數據庫建設
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匯編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者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性的作品,為匯編作品,其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歐盟數據庫指令》規定:“凡在內容的選擇與編排方面,體現了作者自己的智力創作的數據庫,均可根據該指令獲得版權保護。”可見與匯編權密切相關的網絡資源主要是數據庫,我國著作權法對數據庫作為匯編作品給予保護,但保護前提是內容的選擇和編排上應體現獨創性。
由于網絡的普及與發展,各個學科的各種數據庫不斷涌現,數字圖書館的建設也急需各類數據庫充實自身的館藏資源。由于數據庫具有開發周期長、成本高,套錄容易、復制成本低的特點,各色各樣侵權案例時有發生,甚至出現通過技術手段攻擊收費數據庫的案例。
數字圖書館在自身數據庫開發過程中應注重內容的選取,避免復制他人數據庫的全部和實質性的部分內容,并保證自身數據庫編排方式的獨創性,從而作為匯編人享有相關的著作權,規避他人侵害自身的數據庫版權。
數字圖書館對于被鏈接的網絡數據庫應在內容選擇和編排形式上予以仔細甄別,如果被鏈接的網絡數據庫在內容和編排上體現不出獨創性,缺乏構成匯編作品的重要因素,數字圖書館的鏈接服務就不會構成相關侵權;反之,設鏈行為有可能侵犯著作權人的相關權利。
數字圖書館購買專業數據庫制作公司的數據庫來擴充虛擬館藏資源,無論是聯機還是脫機的數字資源,都要盡量堅持著作權的合法使用原則,爭取將本地存檔、備份復制和個人少量復制下載寫入合同。同時在合同中應寫入第三方侵權免責條款,以規避自身的服務風險。
三、完善相關立法,積極探索契合實際的管理運行模式
在數字圖書館建設與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目標相契合的大前提下,不可否認其中也存在著版權人、業界(數字圖書館)和社會公眾三方的利益群體,三方群體中又可能存在相互交織的矛盾:版權人與數字圖書館業界之間有關版權授予成本的矛盾;社會公眾與版權人和業界之間有關降低獲取信息成本之間的矛盾。大多數情況下后者的成本實際是由前者的授權成本所決定的,因此數字圖書館發展和營運的核心問題就是版權授予的模式和成本問題。
在高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市場參與各方的利益關系日趨復雜,隨之而來的版權保護新問題也越來越多。建議立法機構盡早啟動我國數字圖書館的立法研究,明確數字圖書館的法律地位,緊貼社會發展的實際,解決影響數字圖書館發展的瓶頸問題和數字文獻作品的版權問題。
在相關方面存在缺陷的前提下,數字圖書館應把“最簡便的方法、較低廉的著作權使用費、最小的法律風險”的授權原則放在首位,謹慎處理版權人、自身發展和社會公眾三方面的關系,積極應對發展道路上面臨的各種問題。
發展數字圖書館是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要求,其前進的腳步將勢不可擋。□
【該論文曾獲得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2012年學術年會新聞科技優秀論文三等獎】
參考文獻
①肖燕:《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與數字圖書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70-77
②王遷:《著作權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79、89
③官文娟、江向東,《對深度鏈接的思考》,《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1:10-16
(作者單位: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新聞信息中心)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