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賓
反思永遠不算過早
文/鄭賓
最近發生的復旦大學投毒事件造成一名年輕優秀的醫科研究生死亡,另一位同樣專業優秀的同室室友卻成了犯罪嫌疑人。此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不僅僅出于這一事件本身的慘痛結果,還與近些年大學生漠視生命的事件不斷出現有關。
既沒有深仇大恨,涉案的年輕人也沒有呈現出極端或變態的個人性格,不管在日常交往中有何具體原因都不至于用如此殘忍的手段戕害對方。在這個集中著最有素養和文化的年輕人的地方卻發生這樣的事件,難道不值得人們深思:究竟是哪些社會性的原因導致一些人心態的失衡?當下中國的教育究竟在塑造怎樣的人格?而教育部門和相關機構是否也該反思一下,對青年的成長需要承擔怎樣的責任?
近年來,中國在眾多領域取得了巨大發展和進步,但隨著財富夢想的實現,有關精神價值層面的討論和追求卻漸漸淡弱。社會的公共價值觀念和對“成功”標準的單一化造成了青年人在價值觀問題上的選擇困難。追求“成功”并沒有什么錯,關鍵是我們經常狹隘地理解了“成功”的內涵。社會的整體氛圍就會對一些年輕人造成無形的“擠壓”,他們原本更有天賦的一面就會被壓抑。更可怕的是同時也壓抑了他的自我和心靈多方面發展的可能。成年后的心態和行為怎么可能健康呢?
我們的教育思想本身也存在著許多值得檢討的東西。表面上看,各種學科站在客觀、中立的立場上教會學生某種知識、技能,實際上,這種教育仍然是一種有關必須和如何“成功”的教育。在這一過程中,教育本該承擔的人文思想大都被忽略。
醫科原本講求“人道主義”精神,投毒的人卻變得那么冷酷。他可能會成為技藝超群的醫生,但誰又能指望他成為一名對生命心懷敬畏的醫生呢?什么是人文?是基于自己的人性而生長出來的對人性的理解、尊重和關愛。
如果教育部門和相關機構知道學生在過去的教育經歷中缺乏了一些必要環節,能否在升上大學以后,甚至在研究生期間,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補充?有人還舉出眾多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如人際交往方面的困難、文化和生活習慣的沖突、太計較而缺乏包容心,等等。我想問的是:這些難道是極其嚴重甚至無法扭轉的一種心理疾病嗎?如果不是,為什么早期教育忽略之,而進入大學甚至研究生期間還會被忽略?作為學校教育的最后一個階段,大學難道不應該在學生即將面對社會之前的,也許是最焦慮的時期,做出一些積極的制度層面的設計,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嗎?
年輕鮮活生命的消失讓人唏噓,我們要耐心等待此次大學投毒事件的最終結果,但是反思永遠不算過早。